城市的兴起与市民教育的发展
中世纪开始时“它从没落了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7 卷第
400 页,人民出版社 1959 年版)在文明落后的情况下,城市的发展是不可能
的。大城市的生存有赖于商业的繁荣。从公元 5 至 10 世纪这个黑暗的年代里, 一切商业也都下降到了最低限度,只有地中海沿岸仍有商人来往。结果,在那一特别地区的城市中,保留着一个商人阶级和一定程度的繁荣。在其他地
方,由于缺乏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和交换中心,贸易已濒于断绝。但是,自从公元 11、12 世纪十字军东征以后,贸易却逐渐发展起来。这是因为十字军东征打开了东西交通的大门,也使欧洲人认识到,各国都有特殊的产物,因而有了贸易的需求。随着贸易的发展,城市也发展起来了。当时的城市是这样一番情景:
“到了公元 13 世纪,城市就象蜂窝一样热闹了。街道仍然狭窄、紊乱而不卫生,但充满了活力。大包小包,筐子篮子,叫卖的小贩,风中摇曳的巨大招牌(这些招牌有时甚至危及行人的安全),阻塞了街道。这是一种崭新的繁盛的文明。⋯⋯公元 13 世纪的城市活起来了,讲话了,行动起来了。”
([美]克伯雷选编:《外国教育史料》第 160 页)
由于工业和商业的刺激,城市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城市的人口也在不断增加。许多城市还通过斗争取得了特权。市民这时也取得了权力,并通过权力而获得了自由,一个新的自由民阶层逐渐形成。市民生活是商业的、世俗的,自然要求世俗式的教育。教会学校不愿意也不可能提供这种教育,城市学校乃应运而生。
新设的城市学校分为二种。一种是市民中的上流阶级,即工商业经营者设立的学校,包括拉丁学校、公众学校、文法学校等。另一种是为手工业者的子弟而设立的学校,如基尔特学校。
拉丁学校公元 13 世纪时起源于德国,学校以教拉丁语为主,旁及读法、书法、文法、赞美歌等。这种学校、即为现在德国中学之前身。公众学校大约在公元 14 世纪起源于英国。教学内容与拉丁学校大体相同。文法学校也起源于英国,比公众学校更适于近代式的教育,在课程中竟然加入了法兰西语。这些学校是这个时期最大的教育机构。值得注意的是,要把这类学校与教会设立的拉丁、文法学校区别开来,它们之间唯一不同的地方是,教会控制的学校是服务于宗教的,而城市控制的学校则是服务于城市自由民的兴趣和需要的。
为下层市民设立的学校主要是基尔特学校,即行会学校。行会在中世纪城市中往往具有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行会在创办学校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方面起了组织、领导和管理者的作用。在行会的监督领导下,学徒制度成为维持生产、发展生产以及传授技艺的制度。这是师傅传授技艺给徒弟的一种教育,这种教育是由师徒之间的契约来约束的。契约规定,学徒期限为 7 年,
7 年期间,徒弟不得泄露师傅要保密的一切事情;不得做也不得袖手旁观任何有损于师傅的事情;不得用师傅的钱摆货摊、嫖、赌、掷骰子或诸如此类的把戏;不得勾引或私通其师傅家里或其宅内任何妇女;未经师傅同意不得结婚。若违背上述规定,视其情节轻重,须给师傅赔偿,学徒期加倍。师傅则必须尽其所能用最佳的方式传授手艺;必须供给徒弟食宿、衣物、鞋袜、被垫等一切生活必需品;学徒期满后,如果徒弟忠诚勤恳,得准其自立。这种教育,可视为最早的职业教育。
公元 12 世纪后,许多行会为其会员的孩子们的教育建立了学校。这些学校一般都是免费的。他们聘请一位老师,其薪金一部分从行会主人或管家的土地收入中支付,一部分从行会的兄弟姐妹中收取。此外,还有一种学校, 是专门为下层市民而设的。这种学校由城市当局管理,教授自由民在商业活动中所需要的读和写。
总之,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级的形成,世俗化的市民教育也逐渐发
展起来,它成为中世纪后半期教育的重要力量,极大地动摇了基督教在教育中的统治地位,为教育的近代化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