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育

印度西部自公元 7 世纪起便受到回教徒阿拉伯人的入侵。公元 8 世纪时

占领了辛多。嗣后又有一批回教徒土耳其族入侵印度。公元 10 世纪后半叶, 自阿拔斯王朝鼎盛时期开始,西亚各地,土耳其人在政治、军事方面的活动加强,势力扩大到中亚与现在阿富汗一带。伽色尼王朝(公元 962—1186 年) 及其后的王朝(1152—1206 年)就是这类穆斯林阿富汗政权。他们以掠夺印度的财富为目的,屡次派军队入侵西北印度。1192 年,廓尔王大败印度联军, 建立了伊斯兰统治印度的基础。公元 13 世纪初,原为廓尔王朝总督、奴隶出身的突厥人库特布—乌得一丁·艾巴克自立为苏丹(1206—1210 年),统治以德里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此后三百余年,王朝屡有更迭,历史上称为德里苏丹国(1206—1526 年)。

德里诸王朝统治期间,伊斯兰教在印度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且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一方面是由于一些狂热的征服者用强权来压迫印度人改宗,“改宗,不然即死”;而一些印度的贵族则改宗以图保持或扩大本身的权力。但是另一方面,伊斯兰教在印度的扩张,更主要的是伊斯兰教中的苏非主义的影响。所谓苏非阿拉伯语的意思是“穿粗制羊毛衣服的人。”该派主张人要克己,放弃一切现实欲望,通过虔修默祷,以求接近真主,达到“人神合一” 的最高境界。该派的主张切合了下层阶级的需要,广大的农民和下级种姓的人,寄希望于伊斯兰教中的平等原则,摆脱种姓制度的桎梏。于是纷纷改信伊斯兰教。伊斯兰教育也就成了教育的主流。

德里苏丹的统治者们在全国各地建立清真寺、图书馆、学校,推行伊斯兰教育。每一所清真寺都附设一所“马克塔卜”,即小学,附近地区的男女儿童皆可以在此接受教育。教学的内容主要是《古兰经》,其次旁及简单的读、写、算。教学方法注重死记硬背。此外还设有学院,教授文法、修辞、因明学、神学、玄学、文学、法律及其他自然科学。波斯语和阿拉伯语是学校教学的主要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