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中世纪的体育卫生

中世纪前期,印度基本上保持了古代的体育传统。各王国的宫廷和上层社会并未因国家的分裂而停止体育娱乐活动,照旧在自己的辖区内举行大规模的宫廷舞会或游园活动以及外出进行狩猎活动,猎取狮、猪、野牛、鹿等

动物;武干阶层盛行骑马、乘象、驾车、划船、射箭等活动,经常举行比赛; 民间则流行赌博活动,尤其是掷、子赌博更为常见。

印度人非常注意卫生保健,婆罗门和刹帝利及吠舍阶层尤其如此。他们按照所受宗教教育的要求,每日举行水浴,为此,许多地方都建有大浴场或浴池。许多人采用按摩、涂油、太阳浴等保健方法,希望以此来延长寿命。他们还十分注意环境卫生对人身健康的影响,不仅每天擦扫地板或屋地,还要用水冲洗,然后再用牛粪涂抹。垃圾要堆放在专门隔离出来的垃圾堆放处; 大小便,必须在长满青草的地方,严禁在光秃的土地上;水源附近严禁吐痰; 牛棚等都建在人居住处以外的地方。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印度人保持着良好的卫生习惯。

印度宗教中的瑜伽学派公元 12 世纪前后逐渐从印度本土上消亡,但该派成员修心养性的瑜伽术却一直流传下来。瑜伽术要求修行者盘膝静坐,双目微合,止息,恪守,制欲,遵行,在忘我中与瞑想中的神进行灵魂交流,达到“静虑、内省、三分形现、七分神隐”的境界,从而“超脱尘世”,实现精神上的“解脱”。这种由宗教教义和仪式中演化出来的锻炼方法具有较高的健身祛病、延年益寿的保健价值,不仅在印度广为流传,而且还传播到亚洲、欧洲等地,深受各地佛教徒及体育爱好者的欢迎。

与体育相比,印度的医疗体制和医学都获得了较大发展。一方面,医生受到教会和王室的高度重视,教会中专门有习医的僧人为教徒治病,宫廷中有御医专为皇室治病,有兽医为王室及军队的马和象治病。民间则有开业医生为民众看病治病,收取一定的现金或实物用作治疗费用。一些大城镇中的著名医生不仅自己开业,还要招收学生,传授医家医疗知识。学生经过 7 年左右的学习和实习后,就可以离开自己的业师,自己到别的城镇去独立开业行医。

另一方面,医疗水平在继承古代印度医学的基础上有了新的突破。外科医生们可熟练地进行外科手术,其中尤以眼科、鼻科、骨科等方面的手术见长。手术所用器具已多达一百数十种之多,且多以金属制成,不仅光洁、齐整,而且还十分锋利、实用。与此同时,医学研究水平也有相当的进展。印度古代三位最著名的医学家的著作《阇罗迦集》、《妙闻集》和《婆拜他集》被中世纪的医生们广泛研读并做出了一些新的注释和解释。其中,分别以医学通论和外科为主的《阇罗迦集》和《妙闻集》的注释留传下来的最早为公元 11 世纪前后的作品。而《婆拜他集》的注释留传下来的较为著名的是分别

产生于公元 7 世纪和公元 9 世纪前后的《八科提要》和《八科精华》,两种注释集均署名为婆拜他,但行文不同。《提要》是用诗和散文混合写成,而

《精华》则全部用韵文写成,而且两种注释的内容也有很大差别,后世医学家为便于区别起见,以老婆拜他称呼前者,而以小婆拜他称呼后者。与小婆拜他同时代的摩陀婆尼旦那著成《尼旦那》一书。这是印度医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病理学著作,对一些最重要的疾病都有详细的论列,被后世医学家尊为权威著作。此外,1200 年前后沙恩伽陀罗的《沙恩伽佗罗集》记述了药用鸦片及水银的炼制法,并详细论述了在诊病时如何检验脉搏,为印度前代医学家所不曾道及,开创了印度医学诊脉的先例。

中世纪前期印度医学最大的进展是炼金术及与之相应的金属药物。据1017—1030 年间居住在印度的穆斯林大学者阿伯鲁尼记述,公元 9—10 世纪期间,印度医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他们有一门类似于点金术的科学,极

为独特,他们称之为炼金术⋯⋯这一技术只用于某些手术、药物及化合物⋯⋯ 治好了身患绝症的病人,挽留住了人们萎缩的青春”(巴赫杜尔:《印度文明史》英文版,1979 年版)。在炼金术的基础上,他们又进一步将金属药物制剂引入了治疗过程。一些熟悉炼金术的医学家不仅大胆地将硫化的水银、铁、砷化物(即砒霜类药物)制成药剂,让病人内服,而且学作诗文赞美这些神奇的金属药剂的疗效,有的还花费巨大精力,搜集材料,著书立说,论述这门技术,如当时的佛教徒科学家那迦鲁那就曾专门著成一书,论述炼金术及金属药物治病原理,书中还罗列了当时有关该问题的全部文献资料,极为难得。他们的这种尝试对某些疾病的确有一定效果,但长期不为西方和阿拉伯世界的医学界所理解,直到公元 16 世纪以后还有很多西方和阿拉伯世界的医学家对金属药物能否治病表示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