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伊斯兰国家教育的特点

伊斯兰教教育与基督教教育一样,也是以宗教教义为主导的,在教权之

下实施的教育。但是,伊斯兰教育在为神服务的同时,更注意世间的需要和满足人生的要求,具有强烈的世俗性。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伊斯兰教育以《古兰经》为王冠,正和基督教教育以《圣经》为王冠如出一辙。但是,《圣经》的权威压倒了科学成就,而

《古兰经》的权威并未剥夺科学在课程中的重要地位。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迈蒙就曾否定神学和科学之间的冲突,认为两者没有必然的枘凿。这种认识与基督教彻底排斥异教学术比较起来要开明得多。反映到课程设置上,就是科学知识成为伊斯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高级学校里,虽然也传授《古兰经》和“圣训”,但同时更教授诗学、音韵学、语法、历史、逻辑学、修辞学之类的人文科目作为辅助理解《古兰经》之用,而且科学知识同样受到尊重。在公元 11 世纪以前,各大食国的高等教育普遍传授自然科目。

公元 11 世纪以后,在塞尔柱帝国的思想统治下,东方的迈德赖赛以神学和法学为骨干,自然科学的传授遭到抑制,但在西班牙,对于数学、医学、天文学、哲学的传授,始终未改常态。反观同一时期西欧的基督教育,科学知识的传授就显得贫乏和肤浅得多。

其次,在办学方式上,伊斯兰国家的教育不像基督教教育那样,教育的主权完全由教会控制,而是私人也可参与教育事业。在伊斯兰国家中,最初的学校多半不是由政府举办的,而是由富贵之家捐款办理的,他们把大量的土地、金钱、商店、果园充当教育基金。学生不仅免收学费,而且供应膳食、宿舍、衣物、文具,对贫苦学生实行补助。一些学者设馆教学,虽收学费, 但对贫苦青年也帮助解决经济困难。公元 11 世纪塞尔柱帝国的迈德赖赛,即实施免费教育。学生待遇更有改进。一般学生较基督教国家更易于取得深造的机会。

再次,在教师的聘任上,伊斯兰教教育不像基督教教育那样,以僧侣为教师。在伊斯兰学校的教师队伍中,虽然也以穆斯林为主体,但也允许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充任教师。在伊斯兰教里,没有僧侣阶级存在,自然无从和基督教笼罩下的欧洲一样以僧为师。如前所述,在伊斯兰国家初创时期,由于阿拉伯人绝少识字者,曾用被俘的奴隶任教,以此作为“释放”的条件。史料中关于犹太教徒和基督教徒担任教师的记载也很多,只是规定异教徒不得传授《古兰经》。

最后,在学术风气上,伊斯兰教教育不像基督教教育那样带有神秘主义色彩,教条主义也不像基督教学校那样浓重。在伊斯兰学校中,教师常常鼓励学生自由辩论,师生之间也时常展开学术问题的争议。在天文学和医学方面,更注重直观和实际操作。巴格达、大马士革、开罗等城市的观象台是传授天文知识的场所,各地的医院就是学习医学、药学的场所。西班牙的高等学校经常举行学术讨论会,校外学者也可参加自由辩论。因此,在伊斯兰学校中,自由的学术论战的气氛胜过了神秘主义的气氛,绝不象基督教学校那样以信仰来扼杀理性的探索。

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它以古希腊、罗马和东方文化为资借,竟以快速的步伐,超过了历史悠久的东西文化古国,为世界文化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基督教正在摧残科学、哲学的时候, 伊斯兰的大食帝国却再次促成了东西文化的融汇;当欧洲的学校久已不闻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名和忘却希腊学术财富的时候,穆斯林学者从东罗马的手中承受了这份遗产。这一切都为欧洲的文艺复兴作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