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生物学教学过程
探讨生物学教学过程,离不开对一般性教学过程的理解。教学过程系指教学的实施过程,即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内容的实现,都要通过教学过程。如何贯彻教学原则,怎样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形式,都必须分析、研究教学过程。寻求到教学的基本规律,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可见,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核心。
教学过程是认识过程,它与人类认识过程的本质是相同的,二者的主要共同点是:它们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或主观对客观的反映;社会实践是两种认识过程的基础和目的,而且教学过程在总体上必须遵循人类认识过程的基本路线,即列宁指出的: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两种认识过程都是主动的能动活动,都要发挥它的主观能动作用。由此可见,人类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是支配教学过程的根本规律。但是教学作为认识过程,又具有本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 可依靠他人、前人的实践,不必事事直接经验,也不同于科学家、艺术家等其他个体的认识,作为受教育者、学习者的学生,其个体认识纳入了教育过程。也就是说,教学过程是引导学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过程。这使得学生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缩短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这是一条径直的认识途径。生物学教学应努力缩短这条途径,使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和最高的效率,去学习和掌握生物学知识。如进化论是达尔文(Darwin)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花费了毕生精力才创建的,如果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可以在短短几小时内基本掌握。因此说,教学效果是检验教学过程有效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教学过程虽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生也要学习怎样去亲身实践及探索一些直接经验。在生物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应用等过程,去探索、发现和创造新知识,把生物科学研究过程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
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认识过程。组成和影响这一过程的基本因素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其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他是一定社会教育目的的实现者,系统知识的传播者,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主导作用的实质是引导转化,把人类积累起来的生物科学知识转化到学生个体认识中去。
教是为了学,教师的主导作用落脚于学生的学习。学习是能动的、主动的、独立的认识活动,因此学生必然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统一起来,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其自觉性、积极性,使之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在生物学教学中,应尽力避免以讲代导,管教不管学的消极现象。
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过程。是塑造人的过程。一般说来,教学是具有教育性的。随着生产、科技、物质文明和整个社会生活的急剧发展变化,人们更加懂得思想品德教育和能力发展对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和创造新生活的重要意义。现代教学理论已把这两者提到教学任务的高度和教学过程的突出地位。生物学教师应自觉地把发展学生能力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结合在教学之中,克服重知识、轻能力和教书不育人的不良现象。
国家教委 1996 年 5 月颁布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大纲这样规定:“教师紧密结合生物学教学内容,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教书育人。在教学中要做到潜移默化,寓德于教。既要克服单纯传授知识,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倾向,又要克服脱离教学实际空洞说教的倾向。要坚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增加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学生物学教材中含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因素,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认识这些因素,使学生逐步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通过关于生物与环境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通过关于生物界演变发展的科学事实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进化观点的教育;通过对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关系的认识,使学生把握住生命有机体的协调性、统一性、完整性的基本特点,继而从根本上了解一个生命有机体的基本活动规律以及关于“生命”的确切内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学好科学,初步建立起科学的价值观。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到教材处理,一般分作六个阶段。即启发动机,激发求知欲望;感知教材,发展观察能力;理解教材,发展思维能力;巩固知识,发展记忆能力;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检查知识,调节教学活动。针对生物学教学,这种教学程序尤显重要。现讨论于后。
- 激发学习动机,是实现生物学教学过程的前提
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兴趣,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条件和前提。
生物界丰富多彩,生命之谜魅力无穷。学生对花卉、鱼、虫、鸟、兽有天然的爱好,生物学教学完全有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如能在生物学教学中,重视揭示学习的目的和意义,提出具体要求并布置要完成的作业, 及时地表扬和恰当的评议,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另一方面通过设置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组织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采用启发式教学,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它贯穿于生物学教学过程的始终,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
- 观察、实验等形式,是生物学教学过程的基础
观察、实验是搜集科学事实、获得感性经验的基本途径,也是形成、发展和检验自然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对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观察、实验及实践中的应用。加之中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 因此,中学生物学教学过程,必须以此教学形式作为基础。其意义有三:一是可丰富学生对生命现象和活动的感性认识,为掌握生物学概念及理论打下基础;二是可理论联系实际,加深理解、巩固和扩大所学的生物学知识;三是可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基本技能,提高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自学能力。加强观察和实验等直观教学,首先,应充分利用直观手段,使学生直接接触活的、真实的生物。如组织学生做实验或演示实验,展示活的生物或其器官, 或带学生到自然界、动物园、养殖场、农科院(所)等场所,进行参观、学习或调查等实践活动。这些都能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拓宽、加深其生物学知识。其次,也要利用一些间接直观手段。因为有些生物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直接接触,而挂图、黑板图、模型,特别是电影、电视、幻灯、
投影及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转化间接经验为直接经验方面,都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总之,组织生物学教学过程,无论是从感性到实践,还是从理论到实践, 都应加强观察、实验等直观教学。然而,当前在中学生物学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思想、办学条件以及某些社会因素的影响,有的学校或教师仍然习惯于照本宣科,填鸭式地灌输。结果,把生物教成“死物”,教师画杠杠,学生背条条,这是违背生物学教学过程特点的。
3、掌握概念和理论,是生物学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生物学概念和理论属理性知识。理性知识是对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反映,其表现为各种概念或由概念、判断、推理形成的理论。学习生物学, 必须通过生命现象,去认识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掌握生物学概念和理论, 以便更好地运用它去指导实践。在引导学生掌握生物学理论的过程中,广泛使用的是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抽象、概括、演绎以及系统化等思维形式。
比较是概括事实现象、本质属性及特征的手段。从比较中可区分事物本质和非本质的特征,认识事物间的异同、联系和区别。学生学习生物课常出现抓不准概念本质及概念混淆的情况,因此,教学中应重视采取比较的方法。
生物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个体发育和系统进化等各类知识,都可通过语言、图表等进行比较使学生掌握。比较分两类:一类是对同类事物的比较, 以找出其共同的本质特点。如对植物学、动物学的教学,常通过某种代表生物与同类的其他生物的比较,找出门或纲、目、科、属的共同特征。二是对不同类但相近或相关事物的比较,找出各自的本质特征。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的比较;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同源器官和同功器官的比较等等。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比较的方法,理解概念才能全面、深刻,并可防止概念混淆,做到运用灵活。
在比较中,必须进行分析与综合。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综合是把局部组合成整体。对事物的抽象和概括是一种高级的分析与综合活动。抽象的作用在于区分事物本质与非本质特征,抽出其本质特征。概括的作用在于联结事物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和理论。由此看来,分析与综合是互相联系的。在教学中,必须把二者有机地组合起来。
判断是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判断的过程,不仅要进一步运用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还要经过推理。推理是判断之间的联系。从一系列具体判断得出一般判断时,就是进行了归纳推理;反之,从一般判断中推导出个别判断时,就是进行演绎推理。归纳和演绎是相互联系的。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在学生形成明确概念的基础上,把归纳、演绎方法结合起来,有时要反复运用,才能形成正确的判断。如讲虫媒花和风媒花,可引导分析、综合学生所熟悉的花的各种特征,再概括出风媒花和虫媒花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用演绎法再去判断其他具体花是虫媒花还是风媒花。
系统化是指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关系,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成为个人经验的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系统论研究表明,有秩序的组织起来的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量,远远大于个别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量的总和。系统化的知识容易理解、记忆和运用。生物学教学中除应经常注意教学的系统性外,还应通过阶段复习,把生物学知识系统连贯起来,形成整体概念。
总之,为使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教材,首先要善于选择和应用感性材
料,以奠定理解知识的基础。因为理解教材是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相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学生已有知识或经验为基础的。其次,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思维,善于运用各种思维方法,使学生确切地把握概念,深刻地领会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 巩固知识,是生物学教学的必要一环
巩固知识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保持,以及必要的回忆和再现。教学中,学生在短期内要学习较多的生物学知识,这些知识又主要是间接经验, 往往印象不深而导致遗忘。继而影响进一步地理解、学习和运用知识。因此, 如何巩固知识就显得非常重要。
巩固知识的活动,应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对教材的有效讲解, 学生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是巩固知识的开始与前提;知识的运用比单调的背诵更能起到巩固作用;有计划地组织复习,选择灵活的复习方法,适时的测试考核也是使知识得以强化的有效手段。
- 应用知识,是检验生物学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
知识的应用,是抽象知识具体化的过程。生物学知识从实践中来,学习它的目的是在于应用于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应用,才能检验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识以及掌握的正确与否。
通过应用,可使生物学知识理解更为深刻,记忆更为牢固和精确,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其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
教学过程的实践与人类的社会实践不完全相同,它的特点是学生学习实践。因此,生物学知识的应用基本分两方面:
首先要通过口头及书面作业等形式引导学生应用生物学概念及理论,去分析和解决有关生物学问题。如讲了绿色植物的新陈代谢,可提问学生有关增产的问题;联系遗传变异的原理,要求学生解释某些育种或遗传病的问题。还可以布置填表、绘图等书面作业,并结合生物学特点,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验及实习作业。如学了涡虫,要求学生做涡虫的切割实验,以了解涡虫的再生能力;学了茎的繁殖作用,安排学生进行扦插、压条及嫁接实习,以训练学生的技能技巧。
其次也要通过生产劳动、科技活动和调查研究等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直接经验,如组织学生参加植树造林、防虫灭虫、饲养动物、调查动植物资源或人畜常见病、多发病等。这些活动较为复杂,要求学生综合地、灵活地运用各种知识。因此,开展这类活动不宜过多,并务必服从于生物学的教学目的、任务,避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