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物学第二课堂的选题
生物学第二课堂的进行包括选题和组织两大环节,其中选题是第一步, 也是成败的关键之一。课题选好、选准了,后面的工作就容易取得成功。
1.选题类别
-
制作类。适于小组活动,各年级学生都可参加。如制作植物腊叶标本及原色浸制标本、脊椎动物骨骼标本及剥制标本、动物解剖浸制标本、昆虫标本,也包括制作生物模型等。
-
栽培、饲养类。适宜于小组或个人活动,各年级学生都可参加。如结合校园绿化,生物园建设,进行植物栽培。对校园植物进行分类定种挂牌, 写出学名及主要生物学特性,供师生进行观察和学习。饲养实验动物,如草履虫、水螅、涡虫、青蛙、家鸽、家兔、小白鼠等,为教学和科研服务。
-
调查类。适宜于小组活动或班级活动,具备一定生物学知识的学生都可参加。如结合生理卫生教学,配合校医对全校学生进行身体普查。也可进行带有研究性质的专项调查,如近视眼发病率随年龄变化规律的调查;近视眼与家族遗传关系的调查;近视眼与个人习惯或与居住条件关系的调查; 近视眼与看电视时间关系的调查等。结合生态知识和环保知识的学习,对学校周边地域的生态环境和污染情况进行调查;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重金属与非金属污染等)对城乡居民健康影响的调查;化工厂对周围环境影响的调查;乡镇企业对周围水域、农田、植被影响的调查, 农药对果品、作物和蛙类影响的调查;动、植物资源的调查,如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动、植物演替的调查;种群结构的调查;害虫、益虫的虫口调查;森林与气候关系的调查;草原面积与放牧量关系的调查等。
-
实验类。适于小组活动,以高年级学生为主。主要在实验室内进行, 需要一定的实验条件。城市实验性质和目的的不同,实验活动一般可分为四类。
其一,技术性实验。这类实验活动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某种专门实验技术, 为开展有关研究准备基础。如白细胞计数实验、染色体标本制作实验、组织培养实验等。
其二,模拟实验。是在实验室小环境内模拟自然界大环境开展的专项实验。如生态球的制作,模拟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过程,设计食物链、食物网等。
其三,析因实验。是对影响生物的某些特殊因素进行分析的专项实验。如植物的向光性实验及种子的萌发实验。目的是证明植物的向光性是由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种子不萌发是由于温度太低,水分太多或太少以及空气不足等原因造成的。
其四,比较实验。将实验对象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除施加试验因素外,其他条件与对照组相同。分析结果,判明试验因素是否有效,以此进行的专项实验就称为比较实验。比较实验是生物科学研究中最普遍的形式,也是第二课堂中科研成分最多的形式之一。近年来出现的一些生物学第二课堂的优秀作品,如小白鼠加服甲状腺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动吸烟对健康的影响、维生素 E 对动物寿命的影响等都是采用比较实验法的实例,一般来说,比较实验法在生物学第二课堂中推广,有利于提高第二课堂的水平和质量。
- 大型活动类。如夏令营等。夏令营有多种,如林学夏令营、草原夏
令营、昆虫夏令营、海洋生物夏令营、沙生植物夏令营、生态夏令营等。2.选题原则
选题既要“新”也要“实”;具体说来,一般应遵循三条原则。
-
有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明确的教育目的。如进行全校性近视眼成因调查,就是针对中学生近视眼发病率高的问题,查明影响学生视力的原因, 为降低近视眼发病率提供预防措施。参加活动的学生既能学到调查研究的方法,增加预防近视眼的知识,巩固和加深第一课堂上学到的有关知识,又能增长实践才干和组织能力。
-
因地制宜,切实可行。选题应在学校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在人力、物力、财力许可的范围内考虑。如农村中学可结合当地生物资源开展调查研究和开发利用,城市中学则可较多地开展实验室内活动。
-
周期不宜太长,最好短期内能有肯定结果。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 选题不宜过大,以免占用过多时间,加重学生学习负担。难度不宜过高,以免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作为第二课堂的选题,教师对结果应大致有个估计, 最大可能地出现肯定结果,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并及时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如果不能得到肯定结果,则应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或继续探索。
3.课题来源
对于课题来源这个问题无定式可言,各人自有不同体会或经验。但一些较成功的生物学第二课堂辅导教师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选题的基础是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敏锐的科学思维。归纳各方面成功的经验,概括起来,课题的来源大致可参考以下几方面。
- 在工作实践或生活中留意捕捉“灵感”。
生物教师应做有心人,要善于发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和“怎么办?”如上海市郊居民近年来造了很多新房,当地学校的一位生物教师发现夏天有的人家房间墙上蚊子多,有的人家墙上蚊子少,进一步观察后发现蚊子多少与墙面涂料颜色有关。于是他提出了一个有趣课题,即“房内蚊子密度与墙面涂料颜色的关系调查。”他组织了校内 7 个班级 200 多名同学在
夏天的一个晚上搞了一次大型的调查测定,在同时同地不同墙面的 200 余间房间内统计蚊子数目。结果表明,房间墙面颜色确与蚊子密度有关,奶黄色墙面蚊子较少,而蓝绿色墙面蚊子较多。
有个学校的学生问他的生物教师,为什么在杀鱼时,鱼腥味会招引苍蝇飞来?苍蝇的嗅觉器官在哪里?这位生物教师就出了这样一个课题——“苍蝇化学感受器的定位和阈值测定。”这个题目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在实验室中学生发现,苍蝇在舔吸食物时,总要先把前足和中足伸出,而如果把前足和中足剪掉,再好的食饵放在面前,苍蝇也不会舔食了。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后,学生写出了有一定质量的小论文,后来还得了奖。
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只要做有心人,常常能找到好的课题。在播种油菜时,不管你将种子播得多么密,随着油菜的生长,密度会自然下降,油菜之间总会保持一定株距,这在生态学上称为“自疏效应”。在第二课堂中就可以此为课题,指导学生观察分析,使学生懂得种内竞争受密度制约的道理, 并以此指导生产实践。
- 从教科书中找题目。生物学教科书内记述了大量的生物学知识、规律和结论,并反映生物科学取得的新成就。从这些内容中,可以选择一些适当的内容让学生在第二课堂中通过实验来验证。例如,生理卫生中讲到甲状
腺素能促进人体发育,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第二课堂中用小动物如蝌蚪、小白鼠来验证这一结论。再如教科书中讲到吸烟有害健康,就可安排学生动脑设计有关装置,用动物实验证明这一结论。
- 从学术刊物中寻找信息和思路。例如,《生物学文摘》上曾做过夹竹桃有驱虫作用的报道,上海市有个中学受到启发,在第二课堂中设计了一个夹竹桃叶驱蟑螂的试验,结果表明新夹竹桃叶对蟑螂确有一定的驱赶作用。《生理学报》上有很多有关维生素
E 抗衰老研究的论文,有的学校就安排了“维生素 E 对小白鼠寿命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饲喂维生素 E 的小鼠比对照组小鼠寿命延长了 10%~20%。又如有人报道蓝光可促进小麦生长,这也可选为生物学第二课堂的课题。这样的例子很多,只要平时多留意, 随时捕捉信息,就能经常找到简单实用而又有新意的课外活动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