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生物学基本能力的培养
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生物学能力就是以思维为核心,把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结合起来,去分析、解决新问题的一种思考和行动的综合表现。生物学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指: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培养。
- 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能力就是指通过观察活动,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特点的能力。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并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的主动的知觉。这种能力在生物学科上的表现是指善于观察生物体和生命现象的细微变化及其本质特点的能力。它包括观察生物体的外部形态的能力,以及从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去观察生物体的内部结构、功能及其生理机制的能力。正确的观察能力应该是通过视、听、触、嗅、味觉等感觉器官能动地、客观地去进行动态的、定性定量的和综合性的观察。在观察过程中寻找、发现被观察对象的异同。所以这种能力不是单一的知觉能力,而是一种多因素的智力结构。因此,要使观察产生良好的效果,还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 明确观察目的。观察是带有指向性的,观察前目的明确,目标清楚, 观察才能抓住重点,注意力才能集中到有关的观察对象,获得丰富的感知材料,从而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反之,如果观察目的不明确,要求不具
体,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就容易犯“不看门道看热闹”的毛病,这就很难取得理想的观察效果。例如,让学生课外观察蛙从幼体到成体的发育过程,如果只是笼统的要求,学生观察往往就难得要领。若要求明确、具体,如要求观察蝌蚪的形态变化、身体各部分的颜色变化、游泳姿势的变化、进食的动作特点以及蝌蚪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等。这样,观察的结果就会细致、准确、丰富,于是蛙的发育知识也就深深地印在学生头脑中了。
-
引发观察兴趣,培养观察习惯。兴趣是智力开发的原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乐意接受观察的具体要求。如学习“叶的形态”时,教师取出盆栽的夹竹桃、大叶黄杨、天竺葵,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三盆植物叶片的生长情况,然后指出夹竹桃叶是轮生,大叶黄杨叶是对生,天竺葵叶是互生。再要求学生观察夹竹桃上下两轮叶片生长的特点,并分析这种生长特点对植物生长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观察户外植物叶片的着生情况。这样就会引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根据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分析,各种直观材料和教具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如观察苔藓、地衣、蕨类植物的生长环境,观察树上的节瘤、观察蜜蜂的分工、观察蚂蚁的行为与鸟的迁徙等。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对周围事物与环境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
把握观察顺序,学会观察方法。在明确观察目的的前提下,观察应有计划、有顺序、分层次地进行。如学习“十字花科”的特征,学生面对油菜花或白菜花及其果实,怎么观察呢?教师应要求学生由外至内先观察油菜花有几片萼片、什么颜色;花冠是何种排列方式;然后观察雄蕊几个,几长几短;什么果实,最后总结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一般对动物体的观察,应先看外部形态,再看内部结构。观察外部形态时应先看上后看下,先看前再看后;观察内部结构时应按每个系统的顺序进行。有条理地观察便于输入信息的加工与贮存,提高感知效率。
观察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比较观察。如将近似的同一属性的生物进行比较,就能从同中探微殊,异中求大同。人们平时往往把杨柳相提并论,习惯把柳树叫杨柳,实际上杨和柳是同科异属的两类植物。杨的花苞先端尖,雄蕊众多;柳的花苞全绿,雄蕊仅 2~3 枚。另外,杨枝硬挺,柳枝纤细且垂, 这就是两者之间的差异。因此比较观察能较为容易地找出事物间的差异。
生物体不仅具有严整的结构,而且还有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变异、应激性等特征。因此对生物体生命现象及其本质规律的观察研究还需要采用定性、定量的分析统计方法。如对环境污染的观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观察等。
- 观察中发展寓意联想和求异思维。例如有的老师在带领学生观察柳树的活动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描述并归纳柳树的特点,同时, 联想做人的品格。结果有的学生说:“柳枝接骨,伤科早有妙用,柳叶代茶而饮,不愧是人类的好朋友。”有的说:“柳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极易成活,到处生根发芽,不需要优越的条件,我们长大后也应该像柳树那样,哪里艰苦哪安家。”就这样,教师启发学生在对同一事物的观察上,让学生各自抓住了事物的不同特征,产生了不同的联想,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
(6)开阔观察途径,注意观察结果的记录、整理和总结。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观察,能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丰富的知识。例如,野外调查、室内观察、解剖标本、声像展示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能使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来理解生物。在观察过程中注意作好记录,并及时分析、统计、整理分类,
也可绘成图表,最后归纳总结写出观察报告或小论文,这对观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 动手能力的培养
动手能力是人们在领会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练习而获得的一种能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它主要表现为外部的、能合理的组织实施实际操作的活动方式。它是借助于肌肉、骨骼运动的活动而实现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就必须具有相应的动手能力。熟练的动手能力是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主要应从理解知识入手,了解所要操作、使用的仪器、设备的性能,手脑并用, 坚持实践操作,久之,方能熟而生巧。
- 自学能力的培养
任何人在单位时间内接受和储存的信息都是有限的,因此必须把自学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来。
自学能力是指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以及独立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有了自学能力,可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独创精神。自学能力的形成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
培养阅读能力,学会使用教科书。结合讲课的进程,引导学生预读教科书及阅读参考资料或课外读物,让学生在自学中学会概括出教材的重点和要点,并能提出一些问题。
-
训练查阅图书目录、参考资料、工具书等,学会整理目录卡片,或运用计算机检索文献资料。
-
学会系统整理知识,编写提纲,及时复习并进行章、节小结。
-
学会自我检查的技巧。学习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实践过程,进行经常性的自查,可以比较客观地评价学习效果。学习过程中,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教材,回忆教师讲课的过程,自我检查作业、自考、自评或与同学结合进行互查互评。
- 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认识过程。人的思维活动过程, 表现为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和推理。其中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最基本过程。
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
加强观察与分析。在各种形式的观察活动中,教师应运用直观手段促进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如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果的记录,数据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判断能力。
-
让学生耳濡目染,从多方面受到思维训练。教学中,教师讲述要语句严谨,推理有据,判断正确,逻辑性强,教学过程环环紧扣,结论推导科学有理,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严格的培养和训练。同时,依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学会用运动的、发展的、辩证的观点去观察分析生物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生物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性、生物进化发展的规律性等。
教学中,教师采取从具体到抽象,或者从抽象到具体,把具体与抽象结合起来,使具体事物概念化,抽象概念具体化的方法,并以此指导学生,培养其掌握和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理解生物学知识的能力。
- 创造能力的培养
从认识过程来说,创造是运用已知信息,在新的情境中建立新的组合和系统的能力。所以创造是人类心理活动的高级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从教师的讲解、阅读、操作中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分析,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去进行比较与发现新知识。
创造能力是包括知、情、意在内的各种心理活动在最高水平上的综合, 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人在创造活动中所进行的思维,一般称为创造性思维, 它除具有思维的一般属性外,还具备独创性、连动性的特点。例如,自然界中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许多复杂的内在联系,许多生命现象常常互为因果关系,往往给人以启发。仿生学中的许多发明创造,如船用鱼式振荡泵、雷达扫描器等都是受到生物的启迪而制成的。再就是综合性,学习中可以把大量的概念、事实和观察的材料加以综合分析,概括整理形成新的概念。因此, 创造能力决不是凭空想象,更不能脱离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积累。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创造性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并有意识地加以培养。同时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努力创造一种情景,培养同学们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