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少年情

孙新

我的家乡是东北边陲的一个小镇。那里没有什么奇山丽水,只是一望无际的平原。离家 8 里地的东边,有一条浅浅透明的小河——新开河;离家 18 里地的南边,才开始有秀美但却不高的山峦——井台山,这便是大黑山脉的“脚”。

童小无忧。小伙伴们整天成群结队地在大野甸子上奔跑、打滚儿、嬉闹, 或者到水泡子洗澡,到小河沟儿摸鱼。当闭着眼睛躺在浅水中,清凉的河水漫过滚圆的小肚皮时,那浑身的舒畅和惬意,那快意的安谧与享受,简直没法子用语言来表达。春天,我们踏着刚刚放锥的嫩芽去剜苦黄菜;夏天,满甸子青草便是我们的乐园,手握小镰刀割上一背篓青草,就跳进小河嘻闹起来;秋天,一群野小子搂完柴草便在地头地脑烧毛豆、烤麻雀,这真是享不尽的美餐;冬天,是一年最闲的季节,扫开一块雪地,洒下几把谷子网雀⋯⋯ 一年的四季总是这么有趣。

童小情真。清晨,天边吐出又红又圆的大日,在绿色的草地上滚动,随着袅袅炊烟缓缓升起;白天,耳边萦绕着群童在花丛中追捕彩蝶的笑声;傍晚,透过几株古榆枝隙的夕阳染红镇子的一条小街。几座古楼,像剪影那么秀美;夜晚,躺在黄瓜架下瞪圆双眸数着繁星,闭起眼睛聆听蛙蟀合奏的小夜曲⋯⋯这,就是我少年时最美的风景了。

那时候的孩子似乎又呆又傻,很少有现在少年儿童的聪明和机灵。在外面耍了一天,也不知道什么是乏是累,回到家中,还要坐到奶奶的膝头,嚷着要听故事。我的奶奶 40 多岁就双目失明了,据说是因为爷爷中年去世而急火攻的。她枯瘦枯瘦的,斗大字儿不识一个,但却有着一个记忆力异常的脑瓜儿,装着数不尽的“瞎话儿”(东北土语把故事称为“瞎话”)。每天, 只要往她怀里一坐,她便边用“搏浪锤”纺绳边讲起来。开始讲“王二小打柴”、“杨二郎劈山救母”;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从单纯的民间故事讲到长篇故事,什么“包公案”啊,“杨家将”啊,讲起来一套一套的,就像说评书那样,连鼓词儿也说得一清二楚,不差一字(那是我认字后自己看书才发现的)。无论是民间故事,还是口头文字,那丰富的内容,曲折的情节,常常使我听得入迷。这些,大约就是我童年时所受到的文艺熏陶了吧。后来上了小学,识了字,就找一些旧书,如《西游记》、《说岳全传》等,来自己读。那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勇气,岳飞的勇武与忠诚,文天祥的浩然正气,都深深地打动我的心。有时候放学,一小帮同学围坐在路边,听我讲起书上的故事——这该算最早的复述性作文吧?

说来也怪,我家兄弟姐妹 5 人,都在读书,两个哥哥喜欢文科,两个姐姐喜欢理科(后来上大学也是两个哥哥学文,两个姐姐学理),数我最小, 大概是在哥哥的影响下,我也偏爱文科。于是,就常常把哥哥订的杂志抢过来看。开始是《少年文艺》、《中学生》,后来则是《萌芽》、《芒种》、

《星火》、《人民文学》,管他读懂读不懂,还是囫囵吞枣地读。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使我受到深刻的教育,保尔·柯察金关于“生命意义”的一段名言,给我以追求目标和拼搏精神。打那时起,我觉得人生虽然有艰险的磨难,失败的痛苦和悲伤的泪水,但也有战胜艰险时胜利的骄傲,取得成功时欢欣的喜悦和微笑。因此,人应该有志向,有抱负,那样,才不会因虚

度年华而悔恨。于是,我展开了幻想的翅膀,开始编织金色的梦:当作家、诗人,把最美好的思想和感情献给人民;当画家,把最美丽的色彩献给人间; 当旅行家;把祖国和世界的秀丽河山印在心底,再将它展示给全人类⋯⋯我更加如饥似渴地读书,它是那么强烈呼唤着我,给我勇气、信心和力量。后来,哥姐们都到外地去读书,家里的书渐渐少了,我就开始翻看报纸,无论是《吉林日报》、《红色社员报》,还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的副刊,我全都仔仔细细地读,遇到好的诗文书画,就剪裁下来,装订成册,作为学习、临摹的样本,并乐此不疲,养成习惯。

大约是初中的一个暑假,我欣赏白石老人的画,突然来了激情。于是临摹了几幅鱼蛙虾蟹;后二天,又临摹了二幅慈禧的仙鹤牡丹和狮狗图,爸爸看了非常高兴,亲自为那幅狮儿图起了名:《太师太保闹重阳》。从此,我便操起笔来画画、练字、写诗、作文,有时冒雨踏芳,有时披雪探春,有时挑灯访古,有时披月寻情⋯⋯记得 15 岁,写过这样一首诗:

赤丹欲吐,极天异霞; 和风拂地,雪消冰化; 沃野肥原,盛放鲜花; 万紫千红,春满中华。

诗虽平淡无味,但却纯粹是面对大自然的景物有感而成的。那时,是兴趣,是爱好,也是为了梦寐以求的理想。中学时,我主编过壁报黑板报油印小报,也自编过歌词在文艺汇演时搞诗歌大联唱。这些,都得益于我杂七杂八的自学。后来,我真的走上了编辑岗位,谁知,这些从小积累起来的“本事”,在我的学习和工作中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呢!

当少年时的这些美好的回忆陆续变成了文字和图画,以其丰富的姿彩展示出来的时候,我不仅要感谢小 时候的“野孩子”生活:是大自然赐予了我心胸和智慧,是生活给了我创作的素材;我不仅要感谢祖母的故事、兄长的书刊:是民间文艺和书报上的艺术,感染和熏陶了我,给我以甜美的乳汁和艺术灵感与技巧;我还要感谢年代的逼迫:是在既无名师,又无学习资料的情况下,只好自己奋发努力,刻苦自学,大胆探索,才使我在荒漫的原野上,踏出一条弯弯曲曲、但却实实在在的奔向太阳、奔向光明的路!

啊,少年时的悠悠情思,像波涛卷动的雪浪,不时飞掠过我的脑海⋯⋯孙新《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副主编,《小学生阅读报》总编辑,吉林

省教育报刊社社长、副编审,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发表学术论文 30 余篇;名人专访 60 余篇;文艺随笔、美育杂谈、诗书画赏

析 100 余篇;诗词曲、新诗、散文 100 余首(篇),书法、美术、摄影作品

100 余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