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增长要与经济发展和资源相适应城市人口比重太大,城市环境恶化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所讲的人口问题是第一节人口增长知识的延伸和扩充。所谓人口问题,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矛盾激化而产生的影响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的总称。据此,课文紧紧抓住了人口问题的实质,阐述了四个问题。

第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一、二自然段);第二,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三自然段);第三,人与自然及社会的矛盾激化,进而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每一段的结尾都强调了人口增长过快过多带来的危害);第四,提出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目的在于使学生对人口问题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既不盲目乐观,也不消极悲观。所以,这一部分内容是建立正确的人口观,进行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人口向城市的迁移”,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口的空间存在形式。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反映着国家或地区发展水平的变化。这一段有三个知识单元,即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的重要性、城乡人口比例的变化和城市人口增长过多带来的危害。

教学纲要

一、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1.人和环境的密切关系

  1. 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带来的问题

  2. 人口应如何发展二、人口向城市的迁移

  1. 城市人口比重是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志

  2. 近年来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3. 城市人口过多使城市环境恶化

教法建议

本节重在理论阐述,说理性强,处理好这段课文,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抓住“多”字和“害”字,让学生动脑筋想,大胆地回答问题。教学建议如下:

一、用生动的例子或问题开头,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比如,

教师可以这样开篇:今天讲人口问题,你想不想知道在咱们每上一节课45 分钟的时间内,全球要增长多少人?请参阅课文中的表格,算一算(153 人×45=6885 人)。

二、引导学生看“苦难的母亲”漫画,指出全球出生这么多人,个个都要“母亲”来照顾饮水、吃饭、穿衣,这有多么难啊。

三、请大家议论这幅漫画的含义。

把地球比作“母亲”,可能是同学们一致的看法。但对这幅图的含义, 可能会众说纷纭。当然,教学过程中大家议论是好现象,这样能使学生展开多端思维,但教师应根据课文要求,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使讨论方向、发表的意见,逐渐趋于一致。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下列问题:

  1. 人口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人类从环境中取得资源。(2)人类的废弃物污染环境。(3)人口过多超过环境供应能力。(4)人类无节制地滥用资源,使环境恶化。

  2. 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工农业生产若赶不上人口增长过快、过多的需要,就会带来不少问题。(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住房、就业等问题)四、提出反问:人口增长过快、过多,会出现很多问题,那么,人口发

展是不是越慢越好呢?(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消费人口增多、社会福利压力大等问题)

五、提出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及目标: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增长要与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相适应。

六、学生看图解答:(1)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发达国家已占 70% 以上。(2)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的主要原因是,与农村相比,城市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生活条件以及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等。)

七、读下页四幅插图,说明城市人口增长过快过多,给城市带来哪些问题,除此之外,还会出现什么问题。

左上图——住房拥挤 右上图——交通拥挤、空气污染左下图——废弃物污染 右下图——噪声污染

除此之外,还有供水、供电、食品供应、医疗卫生、教育和就业等等问题。

**第三节 世界的人种、语言和宗教人种:**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

**语言:**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

**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教学内容分析

作为社会总体的人口,是由相关联的各种属性的数量和比例关系所构成的,这叫做人口构成(或人口结构)。人口构成实际上是指人口总体的分解, 根据人口构成要素的不同特点,可分为自然构成(包括种族、年龄、性别等)、社会经济构成(包括民族、语言、宗教、阶级、行业、职业等)和地域构成

(包括籍贯、国籍等)。

这几种人口构成,往往由于自然、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等条件的影响,在一定的地域内表现出自己的共性,而在不同的地域之间则表现为一定的差异性。由此看来,人口构成的地域共同性和地域差异性是研究区域地理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节所讲的人种、民族、语言、宗教等四部分知识,是人口构成中的基本知识,也是公民应有的一般常识。

教学纲要一、世界人种——根据体质特征划分

  1. 白种人外部特征及其分布

  2. 黄种人外部特征及其分布

  3. 黑种人外部特征及其分布二、世界民族

  1. 民族与种族的不同

  2. 世界近 2000 个民族三、世界主要语言

四、世界宗教

  1. 基督教的主要分布

  2. 伊斯兰教的主要分布

  3. 佛教的主要分布

教法建议

本节以叙述地理事实为主,知识点多,地名多,理解性知识少,因此, 教学时要适当选用趣味性较强的材料,明确交代哪些知识需要记忆。

一、对“世界人种”的教学,建议采用下列方法:

  1. 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利用课文开头的例子,引起他们的回忆;对于未见过白人和黑人的同学,引起他们的求知欲望。

  2. 看图说出三大人种的特征。教学中,教师最好按三大人种的皮肤、毛发、面部特征、分布地区四个项目列出表格,让学生读图填写。

  3. 朗读“阅读材料”,了解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

  4. 查阅“世界人种分布图”,做练习。

  1. 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印度东北部主要分布着什么人种?

(白色人种)

  1. 除亚洲以外,还有哪几洲有黄种人?(北美洲北部、南美洲)

  2. 印度南部分布着哪两种人?(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

  3. 我国有没有白种人分布的地方?是什么民族?(新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

  1. 运用课文材料或选用适当材料,批判“种族偏见”、“种族优越论” 等错误观点。

二、对“世界的民族”一段,重点讲清楚人种和民族两个名词在概念上的区别,抓住两点:

  1. 全世界有三大人种;同一人种的人,可以分属不同的民族,全世界有

2000 多个民族,各民族人数多少不等。

  1. 人种的不同可从外貌特征上加以辨别,民族的不同却要从有无共同的生活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方面来加以区别。

三、“世界的语言”一段,重点说明世界的语言种类很多,有的语种有文字,有的语种没有文字,并要学生知道世界上使用最广的有哪几种语言。

(参阅后面所附材料讲述)

四、“世界的宗教”一段,主要掌握在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三大宗教——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基础较好的学校,还可要求学生掌握三大宗教的大致分布情况。

参考材料

人口的定义 人口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一定社会制度下,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生命的个人的社会群体。

人口作为群体,有以下特征: 1.人口的空间和时间界限

人口作为群体,是居住在一定空间里的人的总和;同时是处在不断变动之中的,老一代去世了,新一代又诞生了,所以,除限于一定的空间之外, 人口又增加了时间的规定性,即生活在什么年代、什么地域内的人的总称。

2.人口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人是活的有生命的个体,因为个体的人具有生物属性(自然属性),所以由个体的人构成的人口必然具有生物属性,例如性别、年龄、生育、寿命、死亡都是以人口的生物属性为其自然基础的。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能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正因为个体的人是社会的人,所以由个体的人组成的人口必然具有社会属性。

人口具有社会属性是人口的本质属性。

人口问题 所谓人口问题是人口与自然、人口与社会矛盾激化而产生的影响人口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的总称。例如:

就业问题——人口增长过快过多,庞大的劳动适龄人口同所能提供的有限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造成失业和半失业人口比重增大。

人口老化问题——当 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 10%以上时,就表明该国该地区人口已步入老年型。人口老龄化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加重社会经济负担,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产生许多老年人本身的问题。

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增长过快,比重过大,会出现房屋奇缺、交通拥挤、车祸频繁、社会治安问题严重、公共设施不良、教育就学、医疗

卫生、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大气与水源污染等问题,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

人口质量 人口是数量和质量统一的社会群体。人口质量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一定地区和一定时期内人口群体所具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包括自然界与社会)的条件和能力。它一般都包括两个方面和三个因素。两个方面指人口的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三个因素,即:

  1. 身体素质——指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及大脑机能的状况。它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种条件,又是人口质量的自然基础和物质承担者。

  2. 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技能——指人的文化教育水平,个人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类自身的科学认识,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各种能力、技术和技巧的统称。这是人口质量的核心内容。

  3. 思想道德素质——指人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思想品质、社会规范和民族气节、爱国精神等。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人口质量的灵魂。

人的个体素质一旦组成为人口群体素质,这就是人口质量的真正表现。整个人口的质量水平,体现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精神文明发达的程度。

提高人口质量的一般途径: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教育事业,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控制人口数量,普及优生知识,发展医疗保健事业,普及体育运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