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方面
(一)明确义务教育的初中地理教学,是从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需要出发。
教学内容应该符合义务教育法的要求,贯彻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和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所必需具有的地理基础知识。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而不是单纯为升学,或者只是依据地理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去确定教学内容。
(二)以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
多年来,初中地理教学一直以自然地理为重点,以区域地理为主要内容, 因而侧重于区域自然地理知识的传授,有关人文地理和人地关系的教学内容比较薄弱。过去的教科书受地志形式知识结构的限制,不能很好表述当代社会人类所面临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重大而纷繁的问题。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按教学大纲要求,以地理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作为线索确定教学内容, 即要求学生认识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利用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包括能源)发展生产。在利用合理时,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利用不当时,则出现了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环境被污染等危及人类生存的问题。这样地理教学的内容,就能很好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精神。
有关人地关系的教学内容,初中地理从区域地理的角度,用事实材料, 使学生认识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居民,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 发展生产和促进社会进步,以及不同国家所出现的程度不同的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例如,生活在北非炎热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埃及人民,利用尼罗河定期泛滥所淤积的肥沃土壤,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埃及古代文明。现在埃及人民在尼罗河上建筑了阿斯旺水坝,利用水力发电,发展现代工业;开发石油资源、旅游资源、运河水运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劳务出口),使它们成为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这就是人地关系发展变化在埃及的具体体现。
(三)注意初中学生的心智特点,教科书的广度和深度要适当。
过去的教科书按地志形式编写,对国家和区域的叙述,面面俱到,地理事实材料偏多,有些内容又较深,超过初中一、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因而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义务教育地理教学大纲指出,确定教学内容要按初中课程计划对地理的要求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加以选择;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讲求实效,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要适当。原来的初中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课本中要求学生识记的地名,分别为 357 和 448 个。大纲规定必须记住的重要地名,世界地理减少为
200 多个,中国地理只有 280 个。这就大大减轻了学生记忆地名的负担。又
如,世界地理中单独讲授的国家,原来必学的为 28 个,选学的为 11 个。教
科书按大纲要求,只重点写了必学的 8 个,选学的 2 个。有的同志担心,减少很多地名和国家地理知识是否会影响地理教学质量。我们认为,学习地理
主要是掌握本学科知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以及懂得自学地理的方法。当然,学习地理也必须记住一定数量的地名,知道一些重要国家的地理特征。但在有限的课时内,不可能也不必要让学生去背诵、记忆大量的地名和国家地理知识。不过,应教会学生阅读地图,能从地图上查找在课外阅读、听广播、看电视中所接触到的地名和国家,并熟悉它们,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四)有利于启迪智能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教学大纲强调确定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并注意联系实际,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打下基础。这是针对传统地理教学多偏重于传授知识,忽视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以及课堂教学多照本宣科、理论脱离实际等缺点而提出的。
义务教育教科书编写时改变了过去单纯用论述法解释地理名词,介绍国家或区域情况的方法,而是采用多种形式,比如设问、读图、阅读有关材料
(新闻报道、故事等)。
地理教学可以联系实际的方面很多,过去注意联系生产实际较多,这是必要的。教科书注意并要求教师扩大联系实际的范围,能举出一些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国际事务、学生生活等方面与地理教学内容有关的事例,或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对这些事例给予解释。这样,教师就把课本中的地理知识教活了,学生就会感到学习地理知识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