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出口

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以来,中国的整个贸易发展一直引人注目。从 1980

年到 1994 年,以名义价格表示的商品贸易总值从 380 亿美元增长到 2370 亿

美元,增长六倍多,同一时期,出口从 180 亿美元上升到 1210 亿美元。到

1994 年,中国已崛起为世界第六大贸易国(欧盟作为一个贸易实体),而 1980

年时只占第 26 位。中国在世界总出口值中的份额也从 1980 年 0.9%跃升到

1994 年的 2.9%。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的增长一直是促使中国出口剧增的推动

力。从 1980 年到 1994 年,纺织品和服装出口从 44 亿美元上升到 355 亿美元, 上升八倍多。纺织品和服装在商品出口总值中的比重也从 1980 年的 24%上升到 1994 年的近 30%,考虑到同一时期商品出口总值的迅速增长,这一上升是显著的。事实上,从 1986 年到机械和电子产品转而领先的 1995 年,纺织品和服装一直是最重要的单一出口产品大类。中国在世界服装出口中的份额从 1980 年的 4.4%上升到 1994 年的 17%,纺织品从 1980 年的 4.6%上升

到 1994 年的 9.2%①(世贸组织 1992 年)。表

出口(10 亿美元)

1

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

纺织品

服装

2.8

1.7

3.2

2.1

7.0

6.8

11.8 23.

资料来源:中国纺织总会和历年“中国海关统计”。

中国引人注目的出口表现是在工业国家越来越严厉的 MFA 限制下取得的。与其他出口者相比(主要是新兴工业经济体),中国与美国、欧共体和加拿大的早期双边协议在配额增长率方面对中国还算很慷慨,但近来的双边协议限制越来越严厉,表现在受限产品范围、增长率、和有关转口的规定方面。在美国市场上配额平均年增长率从第一个中美纺织品协议(1980 年~ 1982 年)的 4.6%降到 1995 年协议的 1%。同样,在其他配额市场上(欧盟和加拿大),配额增长率也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在配额增长率下降的同时, 配额的产品覆盖面却扩大了,第四个中美双边协议对中国的单限产品类别达94 个。对中国最初的配额限制主要涉及棉纺织品和服装,后来,限制范围逐步扩大到包括化纤、羊毛和丝织品。

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的增长主要是供给驱动的。促进这一增长的有几个因素。在经历了 60 年代和 70 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极其内向的经济发展战

略以后,在 70 年代未,中国转向了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自此,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增长一直被置于优先地位。

这一决定是有着很好的经济学道理的。一般来说,在不存在严重扭曲的情况下,一个人口密集的国家,例如中国,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倾向干更多地从事于出口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如纺织品和服装(Anderson k, 1980 年; Anderson 和 Smith l981,1983 年)。日本的和新兴工业经济体

① 包括大量的出口加工贸易。

的经历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此外,中国自 30 年代以来在纺织部门一直保持着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 年~1976 年),该部门也保持着很大的规模,与其他工业相比效率也比较高。 60 年代和 70 年代,当其他轻工业的发展被严重忽视的时候,纺织业却一直保持了合理的增长率。

80 年代初开始的农村经济制度的改革大大促进了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80 年代初中国棉花产量的急剧提高为纺织品和服装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供应。1979 年至 1984 年间,棉花产量几乎增长了 3 倍,从 2200 000 吨

增长到 6300 000 吨(中国国家统局)。

乡镇企业的崛起既是经济改革分权化的结果,又是推动经济朝分权化方向改革的动力。作为一项城市工业结构调整政策(主要是针对国有企业), 政府一直鼓励劳动密集型的生产从城市转移到乡村地区,这就进一步增加了劳动密集型生产的成本优势。与国有企业相比,乡镇企业在生产和管理方面更加灵活,其生产成本往往低于相应的国有部门。

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出口中也起了重要作用。 70 年代末以来,外国直接投资一直迅速地流向中国。从 1979 年~1994 年期间,在中国的实际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达 955 亿美元(经贸部, 1994 年~1995 年)。

90 年代初开始,外国直接投资流入中国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仅 1994 年一年,

外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就达 322 亿美元,仅次于当年在美国的外国直接投

资。投资的很大一部分流向了纺织品和服装这样的劳动密集型部门。 1994

年,外资企业占中国总出口中的比重占到了 28%,在出口增加额中更占到 61

%。①

外资企业对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的贡献怎么说也不过分。设想一下, 在生产率低下的情况下,劳动成本低并不总是意味着出口有竞争力。而外国投资带来的不仅是物质资本,还有技术、管理和销售技巧,以及更好的出口渠道。中国纺织品和服装工业的外资主要来自香港、台湾和南朝鲜这样一些新兴工业化经济体(NIES)。

纺织品和服装出口为中国带来了不可或缺的外汇收入。从 1979 年到1994

年,纺织品和服装累计获得了 1600 多亿美元的贸易顺差,而同期,其他产品

上的贸易赤字是 400 多亿美元。这一巨大顺差通常被用来支付技术、机械和

设备的进口。由于纺织品和服装部门的极其重要性, 1986 年,原纺织工业部(现中国纺织总会)提出一项优先发展纺织品和服装出口的战略,并自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

保持原材料,主要是棉花的低价是政策目标之一。棉花是中国的主要消费纤维,其价格一直通过维持一种国家定购价和垄断性的销售制度保持在低水平,同时,政府对化肥和农药等生产投入进行补贴。尽管从效率上说,这一制度有可质疑之处,但它确实使纺织工业获了益。

当其他产品如石油、谷物、植物油和化工产品的出口生意仍由国家垄断时,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在 80 年代中期就大大放开了。地方、乡镇和外资企业在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方面都有很大的参与。

1992 年以前的很长时间,国家对国有外贸企业都有强制性出口计划。这与各种各样的优惠是联系在一起的。外汇留成制度允许出口企业保留其一定

① 朱立南:“我国对外开放度的评估与合理目标”,《国际贸易》1995 年第 3 期。

比例的外汇收入以作更灵活的使用或在外汇调剂市场上以高于官方汇率的价格卖出。外汇留成制度已于 1994 年取消。1986 年,政府还专门建立了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基金以支持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更重要的一项政策则是对出口纺织品和服装(其他产品也一样)退还增值税的政策。增值税曾一度达 17

%。1995 年的出口退税的延滞和税率的降低被普遍认为是该年纺织品和服装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1995 年的增长率为 7%,而 1994 年则为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