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个改革进程中的大国经济
尽管许多经济学家也指出中国的很多改革措施是以比较剧烈的方式实施的。与东欧及前苏联各国的改革方式相比,中国在改革过程中显然是走了一条渐进的道路。中国改革的一个中心点是从重工业导向的发展战略过渡到由市场导向、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发展战略。改革具体追求三个方面的转变: 在微观层次扩大企业与生产者的自主权;以市场代替计划作为资源分配的主要机制;以及将宏观管理体制由单纯直接控制改造为间接调控(林毅夫等, 1994 年)。
开放政策是总体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贸易开始被看作提高效率与促进增长的重要手段,而不再是被当作平衡国内市场余缺的不可避免的手段,并控制其规模使其尽可能小。这就迫使贸易体制发生一系列的变革。迄今为止的中国的贸易改革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重点与相关联的问题。在第一阶段(从 1979 年~1984 年),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对以前高度集权的贸易体制开始进行放权并给予一定的灵活性。在第二阶段(从1984 年~1986 年),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把政府从企业中分离出来,简化进出
口批准权,并进一步放权给企业。中国在 1986 年正式提交加入关贸总协定的申请是第三阶段开始的标志。这一阶段的改革主要着眼于把责任制引进贸易企业与地方政府,取消出口补贴并降低贸易保护,一些数量性控制措施被逐步改变成税收措施。第四阶段从 1994 年开始,着重改革那些与贸易相关的税收、财政与货币系统。
毋庸讳言,中国的外贸体系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有待改革的地方: 尤其是那些依然过高的关税及非关税壁垒;人民币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兑换;而服务贸易包括金融系统和知识产权保护则与发达国家的一般做法相去甚远;国内价格扭曲及对国有企业的高额补贴等国内经济中的一些问题继续扭曲着中国的贸易结构。如果中国及其贸易伙伴期望从贸易的进一步增长中
获得更大的益处,这些问题都必须及时得到解决。
然而在中国,已经有人开始担心过高的贸易依存度的存在,从官方数据看,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高达 20%,远远高于其他大国的一般水平。解开这个疑团首先要对中国经济的实际规模作出合乎实际的判断。这对准确理解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对于世界经济有多大的影响也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官方数据显然不能准确地反映中国的实际经济规模。在 70 年代后
期,世界银行曾报告说,中国在 1976 年的人均收入为 410 美元。在此后的
15 年内,同一个世界银行出版物记录了中国的人均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
8%,然后世界银行又报告,中国的人均收入在 1992 年是 371 美元。这个大
约 370 美元的数字将中国归入了世界上最穷的 25 个国家之列,这显然与人们
的常识不符。一个为经济学家们所普遍接受的估计值是:人均收入在 1990 年约为 1000 美元(表 1)。本文后面的分析基本上采用了这个数字。若按此估计值计算,中国已经是当今世界上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第四经济大国。中国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也由 1978 年的 3%上升到了 1993 年的 7%(若按官方数据,则这两个比例应分别为 1 %和 3%)。
表 1 中国人均 GDP 的官方与估计数据
来源 |
年份 |
人均GDP(美元) |
---|---|---|
世界银行(官方数据) |
1976 |
470 |
世界银行(官方数据) |
1990 |
370 |
亚洲开发银行( 官方 |
1980 |
290 |
数据) |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1981 |
410 |
Nicolas Lardy |
1990 |
1000 ~ 1200 |
DwightPerkins |
1990 |
1000 |
SummersandHeston( |
1988 |
2308 |
购买力平价) |
||
郜若素、马国南 |
1990 |
900 |
郜若素、马国南和黄 |
1995 |
1500 |
益平 |
||
任若恩 |
1990 |
1000 |
世界银行(购买力平 |
1990 |
1950 |
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