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市场化程度与渐近式贸易改革
中国自 70 年代末期以来采取了一种“渐近式”的改革方式。这种改革方式有其经济的、社会的、体制的和文化上的背景,同时也决定了中国所采取的渐近式贸易改革的方式。采取这种贸易改革方式的一个重要考虑是市场化程度问题。可以说,体制改革促进了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市场化进程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改革的深入。贸易可以在缺乏市场条件下发生,但是这种贸易一定是缺乏效率的。不仅如此,市场化程度低,市场不完全或市场扭曲还会对贸易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产生影响,因而决定着贸易改革与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具体来说,关税、配额、外汇管制、出口补贴等贸易政策都是市场不完全或市场扭曲的结果(主要指商品市场)。换句话说,由于市场不完全,企业缺乏平等竞争的条件,因此要求政府的干预和保护。保护性贸易政策又在客观上起到了一种维持市场扭曲的作用。当然政府有其理由对某些行业实施一定程度的保护。与此同时,保护性贸易政策还会影响到出口产品的构成, 这种影响是通过贸易体制与政策对要素市场的作用而实现的。
由贸易体制与政策所维持的商品市场的扭曲必然要影响到要素市场的运行。国内与国际价格体系之间的联系由于关税或其他限制贸易的措施而削弱了。这种价格上的背离影响到有关行业的要素密集度,相对要素价格以及相对要素之比(比如劳动力对资本之比),从而影响着产品和贸易构成,以及生产技术的选择。
在这种条件下,我们所观察到的贸易产品中所含的要素密集度恰恰是被扭曲了的要素市场的结果。因此,贸易商品构成也就没有反映出真实的国际比较优势。
此外,市场的扭曲不仅仅影响到产品和要素的相对价格,它还影响到要素在生产部门之间的流动。这自然妨碍了资源或要素在生产部门之间的有效配置。
因此,贸易体制和贸易政策的改变将会影响到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运行。通向贸易自由化的政策和改革措施将使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提高市场的开放使企业在更加平等的市场上进行竞争,其结果必然使国内市场价格逐步接近国际市场价格。价格结构的日趋合理将导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特别是贸易产品结构的改善与效益的提高,这同前面所讲的贸易商品形式同资源结构之间趋同的描述是一致的。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长期过程,从而决定了贸易体制改革与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渐近式特点。尽管如此,中国到目前为止所进行的改革,已经使其贸易数量、构成以及市场份额,发生了世人瞩目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