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玛瑙集》
重读刘白羽是在重读激情。我一直以为刘白羽是当代最富激情的散文家,而且是有浪漫主义情怀的散文家。在谈到自己所受郭沫若的影响时,刘白羽追述道:“幼年时期,我是在吃人的封建礼教中生长的,我痛恨它,但出路在何方?道路在何方?我是彷徨的、迷惑的。‘五四’的伟大洪流以其无比的磅礴之势冲击而来。我接触最早,印象最深的是郭老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凤凰涅槃》,他歌颂火中的再生,这火爆裂开那冷酷如铁、腥秽如血、黑暗如泣的茫茫宇宙,迎来庄严壮丽的火的欢唱,火的翱翔。这一切在我心灵深处生了根,我站在黑暗的门槛上,望见了闪耀的黎明。我在文学上是倾向于这种革命的浪漫主义的。郭老的每一首诗,每一部小说,每一篇散文, 都在我心中激起狂澜与热潮。”(《雷电颂》)读刘白羽散文,有读郭沫若
《屈原》中“雷电颂”的感觉。而这种浪漫主义的情怀在创作中则表现为从“缠绵悱恻”到“壮美”的美学风格的形成。刘白羽在新版《红玛瑙集》中曾清晰地叙述过自己风格的变异:“我从《黄昏到夜晚》、《绿》和《关于长城的回忆》那种缠绵悱恻中挣脱出来,就像抖落了昨天的一身灰尘,走上今天新的路程,我有了我的散文的新的格调,这是我个人心灵、感情、情操、美感的变化的必然结果。我穿过激流,越过险滩,冲过硝烟战火,闯过暴雨狂风,那惊心动魄的大时代能不濡染我吗?”他因此形成壮美之格调,写“激流勇进之美”。《长江三日》便是代表这种风格的“经典”之作。历史与现实的贯通,崇高与壮丽的意象选择,瑰丽与酣畅的语体,带有强烈议论色彩的抒情等等,都在这篇文章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可以说读刘白羽散文,不可不读《长江三日》;但也不可不读《平明小札》。相对说来,我更偏爱《平明小札》。因为它在辉煌之外有纯净,浓妆之外有淡抹,激情之外有思索。“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平明小札》与《长江三日》便是如此,我曾经说刘白羽对表现时代表现社会现实的兴趣,胜于他对生活的体验;他抒发心灵感受的个体形式根植于政治文化背景之中。我现在还这样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