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散文》一

在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撰写《中国当代散文史》的过程中,我的非常大的变动和选择之一,就是用专门的篇幅,将余秋雨和他的《文化苦旅》置于当代散文的发展历程中加以研究和定位。对一个处于“正在进行时”的作家作这样的处理无论如何是有些“风险”或者不符合一些文学史家的什么“学科规范”,但我还是果断地按照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去做了。依我当时的想法, 完成了《文化苦旅》专栏写作的余秋雨,其散文在“范式”与“意义”上已基本定型,此后他的创作会在一段时间继续下去,但余秋雨散文的影响与争议仍然是以《文化苦旅》为焦点。现在看来,我的这一“冒险”是不无意义的。我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中对《文化苦旅》的研究是浅显的,有好多分析都没有到位,也许唯一的可取之处是以文学史的方式接纳了余秋雨(多少年以后当然可以说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在 1994 年的“国际华文散文研讨会”上,在发表完了对包括余秋雨在内的“文化散文”的意见后, 我这样回答听众的提问:《中国当代散文史》是一部意义“残缺”的书。之后,在撰写《乡关何处——20 世纪中国散文的文化精神》时,对余秋雨散文的认识略有深化。在此就不再展开了,关于余秋雨散文,除了我上述所说的“史”的位置外,我想到的另外一个问题或者说也是近年来争论的问题,我在香港中文大学作学术讲演时,一位听众毫不含糊地提出来了:余秋雨是在做“文化守护”还是“文化投机”?

余秋雨散文的集子,我在大陆见到三本:知识出版社(沪)版《文化苦旅》(新近看到它和其他几本书都纳入了“文化大散文”系列)、列入“布老虎丛书”散文卷的《文明的碎片》和浙江文艺出版社的《秋雨散文》。从选本的意义上讲,《文明的碎片》也许是多余的。

{ewc MVIMAGE,MVIMAGE, !99700130_0095.b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