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小品经典》

我下雨天在一家书店一下子买了将近 30 本“中国现代小品经典”丛书中的散文集。由钟敬文先生主编并序的这套散文丛书的出版动机是比较纯正的,这很不容易。因为称为“经典”,所以也有遗珠之憾。在装帧上也有可以推敲之处,整个丛书中的各本,都是一样的封面设计,似乎单调些。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推崇上海书店影印的那套“中国现代文学参考资料”,有一致的封套,但仍用初版时的封面。对一般的读者当然不必这样,而且如果这样的话书价肯定又要高多了。不管怎样,这套书还是很有价值的。当中的一些集子,我已经写过书话,就不再作整体的评价了,倒想说说买这套丛书的经历。

我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养成的习惯,喜欢雨天到书店买书。大凡文人几乎都有自己的癖好,我也算是有自己癖好的文人吧。以前,书店少的时候,我

(不仅是我)感伤,由书业的萧条感慨文化、学术的衰败;有时进出市中心的新华书店,看到门面不断变换,原来熟悉的书架上摆满了音像出版物,我虽体味到社会的发展和书店的无奈,但在嘈杂的市声中我还是仿佛地感到“书”的笔划已经散架。现在,书店多起来了,且有雅有俗;虽然多数书店都“通俗”些,但“大众”总是大众,也与今天文人和学术的地位相称,能有这么个地方淘几本自己喜欢的书,岂不快哉!书店的商业化倾向在高雅的气氛中愉快地发展着.当然,能有坚持学术理想的读书人办书店更好。北京有读书人这样做了,而且做得很好。出差到北京,问起买书的去处,朋友说某书店某书店好,我想去,因为种种缘故到底没有去成,以至上了飞机后,总还觉得有什么事件没办好。去书店的人未必都是买书,就像逛商场,看的人多买的人少。每天大概都有人到书店随便翻翻,所以有些书就像图书馆开架阅览室的书,有污迹,而且起了层。有这么多人翻过,想必是受欢迎的书, 为什么不买回去呢?我甚至想,偷书未必就是把书带出去,在书店成夭看书何尝不是另一种偷?碰到我喜欢的但污染了的书,即便减价优惠也不会买, 这样的书何以开卷又何以卒读?所以我觉得书店应当是最清洁的地方。

雨天的书店没有晴天的嘈杂,除非来书店躲雨,很少有人在那儿无故乱翻书。雨打窗户如枯荷听雨,只有在这个时候,你才能静下心来挑书。爱书的人未必都在雨天到书店挑书,但是不爱书的人肯定不会在雨天到书店来。书店的清静颇让人愉快。读书人大概都习惯于寂寞的。虽然常去书店,但这文人的身份有时还让人怀疑,昨天大雨,去学校附近一家书店买书。已是傍晚,又有雨,书店冷冷清清,正合我意。我反复挑选了我所需要的集子,挑完后放在柜台上,高高一堆。付款时,女员工热情地和我搭讪说:“你是苏北人?”是的,我普通话讲得不好;又问:“你在苏州打工?”我一下子觉得难以回答,说自己是学者什么的,有些炫耀;不说,读了这么多年书,又有些委屈,委屈了自己也委屈了书;再想,做学者教授专家不也是打工?一边笑笑一边清高地想,打工的哪需要在雨天跑到书店来买这么多书。看来, 这位女员工并不认同或者从来没有想过我的观点:雨天来买书的人是真正的读书人。站在书店门口,我感到初入深秋的冷意和一个人在书店买书的孤单。雨愈来愈大,零落在马路上的梧桐树叶被种种车轮辗过,随即被雨水冲去上面的污迹,车轮又滚过来了。秋天,就这样随着雨水在马路边淌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