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读步骤】

第一步:略读课文,追寻作者的游踪。启发:

本文从创造意境和表达主题出发,将游踪处理得时隐时现,不像《雨中登泰山》那样历历在目。

【自读步骤】 - 图1

第二步:跳读课文,依次摘录下面三点内容。

①对难老泉“古老”而又“难老”特点的描写;

②故事传说三则;。

③所引诗文大全。也可分别用直线、方框、浪线在课本上做符号。无论搞摘录,或者做符号,都要仔细体会缺了其中一项内容对表达效果所产生的影响。

第三步:精读课文,着重思考以下问题:

  1. 文章以《难老泉》为题名,顾名思义,记游的对象应是“泉”并要突出两个字:“难老”。但是,本文记游的是晋祠。记游晋祠,为什么要以晋祠三绝中的一绝难老泉为题名?

启发: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散文常以含有象征意义的某一事物作为组织材料的线索,并以这类线索作为题名。本文记游晋祠所写景物、所引诗文、所稽史实、所讲故事,就是以难老泉为贯穿线的。文章从难老泉的名字,引出了王勃在《膝王阁序》中的两句慨叹;文章又从难老泉的历史,引出了地质考察资料和关于晋水、晋国、“相叶封弟”历史故事等文字记载;继而引出晋祠来历、地理环境、历史流变、“各具形势,各有特色”的众多名胜古迹及其中“三绝”和《柳氏坐瓮》的神话故事。文章还从难老泉的恒量、恒温、恒绿和给人们带来永久福音的流水,引出了“不系舟”、“中流砥柱”、“张郎分水”民间故事以至晋水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现状等。泉,一流到底, 贯穿古今,缝合山、水、人、事,将繁富的题材熔铸成一幅意境无比开阔的艺术画面。

文章为什么要从难老泉的名字、历史、流水等方面,多角度地描绘难老泉?作者为什么“最难忘”难老泉?那是因为难老泉的景色最优美、历史最悠久,用它再创造的力量最大。“当我们出‘对越坊’,沿‘智伯渠’往回走的时候,回头看参天古木掩映下的楼台殿阁,看一抹果树林株株都满挂着累累的果实。右边十里稻花,左边烟囱入云⋯⋯”两个“看”字,固然使作者产生了对历史古迹的仰慕和对现实新貌的赞美,但最能象征我们古老祖国永葆青春活力的,作者以为还是这难老泉。所以作者在“兴奋”之余深情地说:“但是最难忘的还是‘难老泉’。”

  1. 文章既然是一篇晋祠游记,又以难老泉为题名,那么为什么要从山西、太原写起?为什么要大段地引用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这与表现主题有什么关系?

启发:

紧扣“难老”二字,善于宕开笔墨,是本文材料组织上的一个特点。一篇晋祠游记,题为《难老泉》,却不像一篇晋祠游记那样从晋祠写起,更没有就泉写泉,而是别具匠心远自山西下笔。这是第一处宕笔。文章由山西而太原,由太原而晋祠,由晋祠直接跳到难老泉,读者总以为要写难老泉了。谁知又欲擒故纵。这是第二处宕笔。文章终于简炼地写完了难老泉,似可到此搁笔,然而又斜出一枝。这是第三处宕笔。

文章的第一处宕笔,突出地写了山西、太原的古迹新貌。古今对比,今昔映照,反映了山西、太原的巨大变化。这些就是使作者游览晋祠难老泉时对“难老”二字产生强烈感受的原因。文章从山西、太原下笔,正是为了揭示作者赞美难老泉的深刻含义,是为直接表达主题服务的。它是全文抒情的起点。至于第二、三两处宕笔,不仅具体地描绘了难老泉“难老”的特点, 而且还用三则故事传说表达了“难老”的原因。难老泉之所以“难老”,“青春常在”,“永远不停”,“冬夏常青”,就是因为我们的祖国啊,拥有像柳氏、张郎那样的劳动人民,以及像叔虞那样能顺应历史潮流的杰出人物。游记之类的散文,需要海阔天空,旁征博引。三则故事传说,给人一种溢彩流光的感觉。它丰富了作品的知识,增加了作品的情趣,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使读者在欣赏的愉悦中开阔了视野,受到了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