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设计的图样(见下图)

三、设计的完形程序

(一)标示作者观荷赏月的行踪。

方法:先迅速勾勒作者住所,然后要求学生在浏览中梳理出行踪。教师在提问、引导、订正过程中逐步板书:“出家门——一踱小径—一观荷塘、赏月色——一望塘岸——一忆江南一回家门"

(二)标示文章的感情线索。

方法:要求学生默读后梳理;教师在提问、引导、订正过程中逐渐板书: “排遣苦闷、平息烦扰——一感受自由、享用美景—一思古怀乡、再寻解脱

—一排遣未尽、解脱未了—一仍回现实。”

(三)标示课文所描绘的美的意境。

方法:要求学生精读重点段落“观荷塘”、“赏月色”两段。在学生精读其间,教师迅速勾勒荷叶、荷花、月亮等。接着,教师配乐范读(我当时用的是“中华养生益智功,功乐《月》),接着,给学生配乐,要求学生身心入境,表情朗读,最后概括出美的形态:“优美”;美的意境:“清幽嚎陇、空灵缥缈”(板书)。

(四)标示文章流露的感情基调。

方法:先由学生概括(估计学生所持观点分歧较大,基本能包括语文界对《荷塘月色》思想感情认识的几点分歧意见),然后将要点板书。若学生概括困难,教师可作如下引导:“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认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抒写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心境;有的认为本文是借影抒情,表现作者愁闷的心情;有的认为是表现作者居守个人小天地,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闲适心境;有的则认为它表现了作者对现实

不满的愤激心情。”引导过程中及时板书“凄凉、愁闷、闲适、愤激”等分歧要点,然后要求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辩论。最后,引导学生概括出较为普遍的一种认识:《荷塘月色》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惶、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找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理。将其浓缩并板书:

二、设计的图样(见下图) - 图1

(五)标示作者处理“景”、“情”关系的方法。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逐步引导并板书:“情景交融”。

(六)要求学生迅速构思一篇以行踪和思想感情为线索的写景散文,并设计出写作提纲。

在以上完形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运用不同的色彩组合来加强板书的视觉美感。

(韩文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