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打破僵局
扩大战争激众怨,反战思想在发展; 新任总统多心计,唯一良策是停战。
有人说艾森豪威尔对待朝鲜战争的态度,走的是一个“之”字形的道路, 即停止战争一扩大战争一停止战争的道路,只是在美军付出更大的代价,战争不能再打下去的时候,才又在板门店恢复停战谈判。
美帝仗着实力雄厚、财大气粗,一向狂妄自大。他们对朝鲜战争这个“无底洞”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美国统治集团原本指望,一旦战争开始, 它的盟友们就会根据华盛顿的一道命令,派来所需要的“炮灰”。美国政策制定者原来的如意算盘是,美国盟友派到前线若干个师的兵力,而美国将主要发挥军火库和指挥棒的作用。结果事与愿违,不管白宫如何施加压力,盟国都不急于向朝鲜派遣本国士兵。
在整个战争过程中,美国人不得不承担战争的军事、经济、政治和道义上的主要担子。这种沉重的超负荷,有可能使美国的对外政策宣告破产,同时更会引起国内人民的强烈反对。艾森豪威尔 1950 年 12 月 30 日写给国防部长弗兰克·佩斯的信不是没有道理的。他在信中说:“美国并不那么强大, 能够把全世界都背在自己身上。”
帝国主义同盟者对朝鲜战争所出力量的平衡表证明,进行这场不受欢迎的战争的主要负担,确实压在美国身上。哈里·巴利斯 1953 年 4 月 1 日向艾森豪威尔总统报告:“现在,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无出路的朝鲜战争之后,我们已完全被北朝鲜人和中国共产党人阻止住了。”他是作为美国工作小组领导人去台湾解决保障“共同安全”问题,刚刚返回美国后说这番话的。根据巴利斯的计算,美国向朝鲜派遣了 35 万军人,南朝鲜拥有 40 万军人,而这
场军事冒险的其他 17 个参加国总共派了 35000 人。巴利斯写道:“美国人民不仅要质问我国政府,而且还要质问联合国及其所有成员国,什么时候能在朝鲜采取有效措施,以便停止这场前途无望的战争。”
1951 年 7 月 10 日,陷入军事、政治困境的美国,在世界和美国舆论的
强大压力下,被迫开始了关于朝鲜停战的谈判。然而,直到 1952 年美国竞选运动开始前,谈判实际上毫无进展。这种局面向艾森豪威尔提供了有利机会, 使他得以利用反战情绪取得选举的胜利,同时还能设法达到同朝鲜的“体面和解”。这位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喋喋不休地说:“新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尽快地和体面地停止朝鲜战争⋯⋯为达到这一目的,如需要我亲自去朝鲜一趟,我一定前往。”他在另一次演说中说:“我们能够防止类似朝鲜战争这样新的战争。我们有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危险。”
反对进行对外侵略战争,几乎成了美国人民的普遍要求。根据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的儿子约翰的回忆录判断,这位年轻的美军少校在一定程度上是赞同反战思想的。反战思想在美国青年中特别普遍,因为战争要他们不是在大学讲坛或外交论坛上施展才华,而是去战场脚蹈死地。约翰也曾到朝鲜参战, 他的父亲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回忆说,在约翰动身去朝鲜之前,他同儿子进行了长时间的严肃谈话。谈话涉及很广:谈到如何安排约翰妻子的生活,由谁照看他的小孩。然而主要还是艾森豪威尔对儿子的临别赠言:“你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当敌人的俘虏。”
的确,美国人民为朝鲜战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艾森豪威尔在回忆录中
强调指出:“除了国内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以外,这次是美国历史上流血最多的一次战争。”美国在朝鲜的伤亡和被俘人数约 398000 人,而美国所有其
他盟国(南朝鲜除外)共损失 29000 人。
在竟选过程中,艾森豪威尔曾主张进行亚洲人打亚洲人的战争。这个办法的目的是,如果美国不能从欧洲盟友那里搞到士兵,就用亚洲盟友的。然而,转向亚洲的政策同样也是无前途的。连装备精良的强大美军用三年多的时间都未能打败一向被华盛顿一些人士瞧不起的“亚洲人”,那么,南朝鲜傀儡政权的军队则更是力所不能及的了。出路只有一个,即尽快签订和平协定。艾森豪威尔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诺言,使他获得了大量选票,当选为美国第三十四届总统。
美国大选揭晓后,在新总统就职典礼前,艾森豪威尔在杜勒斯和太平洋舰队司令阿瑟·雷德福海军上将的陪同下,前往朝鲜考察。他们得到的印象是:“美国在亚洲只采取了杂乱的不协调的守势,而并没有一个真正有效的长期、全面的战略计划。”
艾森豪威尔认为,美国的军事力量分布太广,尤其在亚洲,把大多的军队驻扎在足以受共产党牵制的地点。雷德福不主张这样分散的部署方式,而赞成把美国的力量集中在北美洲或北美附近,成为一支战略性的后备力量。经过这样的部署,“前线的防务将主要由非共产党国家正在建立的当地军队来负担;万一发生战争,美国的机动力量可以静待机会向敌人的要害出击”。具有同一见解的杜勒斯,极力推销他两年多来一直在鼓吹的主张,就是
建立一支强大的进攻力量,“用来威慑共产党,使其不敢从事战争”。他的理由是,美国不太可能沿着共产党这么大的整个地区,在四周都驻上充分和固定的防御力量,虽然他们也许会从这些地区出击。他说:“美国应该用维持一支足以迅速地向侵略大本营还击的巨大报复力量的办法,来集中力量吓退进攻,而不要把防御力量到处分散。”所讨论的这一点,就是美国“大规模报复”政策的先声。
雷德福和新任国防部长查尔斯·威尔逊两人都觉得将来亚洲在冷战中是一个重点。艾森豪威尔一方面承认亚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却又说,西方不能解决它在亚洲所面临的许多问题,除非等到欧洲强盛之后才有可能。他的论点是,一旦西欧拥有了维持和保卫它自己的力量,并能使全世界感到它的威力时,亚洲问题就达到了“可以解决的地步”。
朝鲜之行对最后选中雷德福担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位新当选的总统在军队效力时就认识雷德福,可是威尔逊却从未遇见过雷德福。文森豪威尔曾要求国防部长推荐一位接替陆军上将奥马尔·布雷德利职务的人,因为后者已经当了两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他的任期将在下一年 8 月届满。艾森豪威尔觉得新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应该由一位赞成在亚洲实施远大的战略的军官来担任。从这一点来说,雷德福将军当然是合适的人选。因为雷德福对远东抱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在这次朝鲜之行中,也颇得新总统和国防部长的赏识。
新总统的朝鲜之行:进一步加深了他必须及早结束朝鲜战争的印象。在前沿观察哨所,这位当选的总统在克拉克将军的陪同下,通过望远镜观察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阵地,并详细听取了前线指挥官们的报告。他说:“看来, 他们已找到了一个保护自己万无失,同时却能以炮火不断袭扰我方阵地的办法。他们不怕烦劳,开凿了直通山顶、大得足以容纳大炮装备的坑道。他们
通过坑道推出大炮进行射击,打完就撤。显然,他们已经作了一项很费气力的工作,同样明显的是,他们有充分的人力可以使用。”艾森豪威尔无可奈何地叹了一口气说:“鉴于敌人阵地的力量已得到加强,任何正面的攻击将碰到巨大的困难。”
在朝鲜视察中,范佛里特将军在朔风伴奏之下,举行了一个别开生面的露天午餐会。届时,艾森豪威尔的儿子约翰正在第十五步兵营服务。范佛里特出于对总统的尊敬,特意安排了总统和儿子的会见。儿子艰险的经历,也促使艾森豪威尔下决心早日结束这场“苦难的战争”。为此,在汉城,他还同李承晚进行会谈,并召集过多次秘密会议,讨论“朝鲜军事、经济的前景”。李承晚是顽固不化的,疯狂主张要“全力以赴地全面进攻,把战争扩大
到跨越鸭绿江,攻击中国境内的供应基地”。克拉克、范佛里特等前线指挥官们,同李承晚的主张略有不同,但他们几乎一致地认为:“如果在一定时间内,谈判仍不成功,唯一的办法,最后只能不顾一切危险全力发动一场进攻。”
艾森豪威尔抱着难以决断的心情结束了朝鲜之行,飞返关岛。在那里布雷德利和雷德福回珍珠港了,他和他的班底改乘巡洋舰“海伦娜号”到威克岛靠岸。在那里同已选定的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和财政部长乔治·汉弗莱、内政部长道格拉斯·麦凯和卢修斯·克莱将军会合,讨论新政府面临的种种问题。对“海伦娜号”上的几天讨论,总统认为“我们面临的许多问题中,没有一个比朝鲜战争更需要引起迫切注意的了”。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艾森豪威尔反复琢磨着各种可能的选择:拖下去是“不能容忍的”,美国“正遭受着严重的伤亡,即使有所收获,也是微不足道的”;若不顾一切地全力发动进攻,夺取军事上的全面胜利,“这是最不诱人的方案,成功的机会甚微,而且会使美国和它的盟国之间造成强烈的分裂情绪”;争取“体面”条件下的停战,可是在战俘问题上共产党人已经拒绝了联合国大会的决议,板门店的谈判已经中断,双方只是在战场上“刀枪相见”。
如今,新当选总统同前任总统遇到的是同样的难题。唯一能得出的结论只有一个:“不能容忍朝鲜冲突无限期地继续下去;美国必须准备打破僵持局面。”艾森豪威尔脱离不开时代、经验和当时美国的基本战略构想的局限。在那冷战、反共的时代,凭着他的经历,索绕他脑子的无外乎以封锁包围遏阻对方,以亚洲人打亚洲人、腾出手来照顾战略重点,以军事威胁谋取“体面”的停战等设想。在汉城、在威克岛以及以后在夏威夷,他一直未得出最后结论。
在“海伦娜号”巡洋舰上时,艾森豪威尔获悉,12 月 5 日陆军上将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在全国制造商协会于纽约举行的一次集会上宣称,他有一个结束朝鲜战争的计划,如果他被请求,他将把这一计划向艾森豪威尔陈述。艾森豪威尔立即发电表示接受麦克阿瑟的想法,以“举行非正式的会晤以便我和我的同僚们从你的见解和经验中,获得巨大教益”。
于是,按着双方的约定,麦克阿瑟把一份长达几千言的备忘录交给艾森豪威尔。其中的关键要点是艾森豪威尔与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之间的“双边会议”。美国将要求德国和朝鲜的统一,以及由两大国保证它们,还有奥地利和日本的中立。
“要是苏联不接受,”麦克阿瑟的备忘录写道,“我们就准备肃清北朝
鲜的敌方军队,这一意图可以通过如下办法来实现:用原子弹轰炸北朝鲜境内的敌人军事集结点和军事设施,在战地散播适量的制造原子弹的副产品放射性物质,封闭从鸭绿江通向南方的敌人的主妄补给线和交通线,同时在北朝鲜两面海岸进行两栖登陆。”与此同时,中国的军事和工业设施也将受到轰炸。
艾森豪威尔曾当过麦克阿瑟的副官,对他这位老上司的建议不加可否地细心听着。最后他说:
“将军,这是一种新的东西,我将必须看看我们自己和我们盟国之间对这场战争进行下去的理解如何;因为假如我们准备轰炸鸭绿江一边的基地, 假如我们准备扩大战争,我们就必须确保我们不会冒犯整个⋯⋯自由世界或不会失去信任。”
对麦克阿瑟的“秘密计划”的消息,最不喜欢的就是杜鲁门了。他叫他的新闻秘书洛哲·德贝发表声明说,如果麦克阿瑟真的有一个结束战争而不会引起更大规模的战争计划,他应该立即呈报给有关当局——总统。第二天在他的记者招待会上,杜鲁门仍然心里冒火,对麦克阿瑟和艾森豪威尔大肆攻击。他说,他怀疑麦克阿瑟有行得通的结束战争的计划。杜鲁门认为,无论是艾森豪威尔的朝鲜之行,还是他同麦克阿瑟的会晤,都是“廉价的蛊惑人心的宣传”。
1952 年 12 月 14 日艾森豪威尔从朝鲜回来之后,对汉城之行发表了一项声明。他说:“我们大家早已知道,没有什么简易办法迅速而胜利地结束这场战争。但是这种亲临现场的了解,至少会使我们对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有所准备。”与此同时,他一方面宣布要加速训练和扩大李承晚的军队;另方面秘密交代参谋长联席会议拟制一个“攻势”计划。据后来透露,这项计划包括把“国民党的一些师拉进战场”的问题,对中国东北地区和内地进行轰炸问题,封锁中国问题,甚至包括“在战术上使用原子弹的问题”。这种冒险计划杜鲁门设想过,麦克阿瑟也设想过。它除了借以吓人之外,是注定要碰钉子的。
其实,作为一名军人,一位高级将领,艾森豪威尔完全懂得,对中国发动进攻的后果严重而又难以预测。在一次会上,他曾经这样讲过:“在朝鲜对共军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地面攻势,需要付出大量的人力和金钱的代价。自从 1951 年 7 月 10 日停战谈判在开城开始以来的一年半中间,一度动荡不定的战线已经稳定下来了,共方已经抓紧了这个时机在他们那边构筑了强固的工事。如今,再发动攻势就更困难了。”
“这一进攻如果终于发动了的话,”他预测道,“就很可能不得不在得不到我们主要盟国的支持的情况下进行,因为他们对于任何这种冒险都是反对的⋯⋯因此,我认为,我们在朝鲜打仗,没有机会打赢这场战争,因为打过鸭绿江就会冒犯国际舆论。”
1953 年 1 月 2O 日,艾森豪威尔站在华盛顿国会大厦东正厅平台上,在美国首席法官弗雷德·M·文森的主持下宣誓就职。他在就职演说中又说了要和平的话:“我们寻求的和平,不止是让火炮停止轰鸣,减轻战争的痛苦; 也不止是避免死亡。和平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平不只是精疲力竭的人们的歇脚站,它更是勇敢者的希望。”到此为止,艾森豪威尔至少在表面上还是主张和平结束朝鲜战争的。
但是,10 天以后,他却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主张不借冒扩大
战争的风险,来赢得这场战争。他在 1953 年 2 月 2 日发表的第一个“国情咨文”中宣布,解除“台湾中立化”,妄图动用蒋介石的武装威胁中国大陆, 说什么“我们确实没有责任去保护一个在朝鲜同我们作战的国家”。2 月 3 日,他文同出兵朝鲜的各国的代表协商对中国实行封锁的问题。外电透露, 他扩大战争的内容还有轰炸中国本土,直至包括在战术上使用原子弹。
艾森豪威尔继续扩大战争的冒险政策,不仅遭到中、朝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强烈反对,而且在美国统治集团内部也遭到批评和抵制。许多人主张在战俘问题上寻求妥协,以求实现停战,激烈指责艾森豪威尔在朝鲜扩大战争会削弱美国在欧洲的实力;更多的人指责他自食其言,言而无信。美国的主要盟友英国也表示,不同意使用蒋介石的武装而导致朝鲜战争扩大。英国外交大臣在下院发表演说:“封锁中国是一种错误。”
朝鲜战场上的军事形势对艾森豪威尔来说也并不妙。1 月 29 日结束的“丁字山”战斗,敌我伤亡比例是 9:1。艾森豪威尔西点军校时的同学范佛里特哀叹说:“共军阵地十分坚固。”美国的一些国会议员们也惶惶不安地说: “不管采取什么方法,美国的死亡名单必定更长。”2 月 10 日,在朝鲜呆了22 个月之久的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垂头丧气地退役回国,接替他职位的是美国陆军副参谋长泰勒中将。这位泰勒将军,比他的前任失败得更惨, 仅 3、4 月份,志愿军和人民军就主动出击 100 多次,歼敌 3 万人以上。更使艾森豪威尔头痛的是,中朝军队在朝鲜东西海岸作了充分的抗登陆准备。在这个期间,志愿军在“小吃狠打”的作战方针指导下,进行大小战斗 700 余
次,共歼敌 5 万余人。这样,艾森豪威尔再利用美国海军优势,重演仁川登陆的如意算盘难以实现了。
与此同时,艾森豪威尔和美国右派的战争叫嚣,再次激起全世界人民的愤怒。美国反战运动方兴未艾,要求停止战争的无数信件、请愿书、呼吁书飞向白宫。一封来自明尼苏达州的致艾森豪威尔的呼吁书说:“全世界 90% 以上的居民,对朝鲜战争怀有愤懑之情。你一点也没有得到人民的支持。你只能指望大型报纸、电台、通用汽车公司、杜邦公司的帮助””这份致总统的呼吁书还指出,关于朝鲜战争可以阻止共产主义在亚洲和全世界蔓延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战争永远不能遏制共产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共产主义在俄国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共产主义在半个世界的胜利而结束。新的世界大战将是何种结局?谁知道呢?有可能共产主义在全世界取胜。”呼吁书的作者代表明尼苏达州的选民坚决要求停止在朝鲜的军事冒险。
艾森豪威尔进退维谷。他除了结束朝鲜战争之外,难以摆脱战略上的被动局面,而除了再回到板门店谈判桌上以外,别无出路。对此,中国代表团乔冠华等人对形势进行了分析,2 月 19 日向中央提出如下报告:
根据最近情况,大体上可以肯定:美国在战场上耍不出什么花样来。解除台湾中立化,只是自欺骗人的拙劣把戏;封锁搞不起来;两栖登陆困难更大。艾森豪威尔本欲借以吓人,殊不知人未吓倒反吓倒自己。但面孔既已板起,要就此转弯,尚非其时,特别是他的亚洲人打亚洲人政策行通与否还要看看。
联大对我拒绝印度提案尚未处理,但鉴于美国解除台湾中立化的行动, 激怒了很多中间国家,多少抵消了我拒绝印案产生的不利影响。联大复会很可能对此案不了了之,拖到下届再说。
美国搁起板门店转到联合国,本来想借此压我们,联大压不成,战场又
无多少办法,本可自回板门店,但鉴于美国在职大尚未死心,对战场亦未完全绝望,因此虽有少数国家不反对再回板门店试试,美国今天是不会愿意的。
如果我正式在板门店通知对方无条件复会,美国态度很可能是拒绝。具体方式可能是:
一、置之不理;二、以我既未接受其方案又未提出新方案而拒绝;三、反建议以印度方案为基础复会。四、坚持不得强迫遣返战俘的原则解决战俘问题。以二三条可能较大。如我以金、彭致函形式,对方可能认为我性急, 有些示弱,反易引起对方幻想。
结论是一动不如一静,让现状拖下去,拖到美国愿意妥协并由它采取行动为止。
毛泽东主席同意代表团乔冠华等人对艾森豪威尔政府动向的分析,决定看一看再采取行动。但是艾森豪威尔坐不住了,他想法子使自己下台阶了。既然战不行,就只有求和了。他先指令克拉克致函金日成、彭德怀两将军, 建议在战争期间先行交换病伤战俘。很明显,这是美国方面发来的恢复谈判的试探信号。
但是,朝中方面没有立即答复,先把它晾了一个月。因为联合国大会决定 2 月 24 日复会,在联大复会前两天,美国方面发来这样一个信件,是否诚心实意,尚有待事实证明。鉴于美国在联大尚未死心,对战场亦未完全绝望, 如果我方正式在板门店通知对方无条件复会,估计美国拒绝的可能性大。结论是一动不如一静,让现状拖下去,观察一段时间再说。
一个月过去了,美国没有再玩什么新花样。从 3 月 28 日起,中朝、苏为导致停战采取了一个一致的新的重大步骤。
3 月 28 日,金日成、彭德怀发出了致克拉克的复信,同意交换病伤战俘; 并认为战争期间交换病伤战俘问题的合理解决,应当使之引导全部战俘问题的顺利解决,使朝鲜停战得以早日实现。因此建议立即恢复在板门店的谈判。
金、彭致克拉克的信发出两天之后,3 月 30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周恩来就朝鲜停战谈判问题发表声明。声明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一致主张,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停战谈判代表,应即与“联合国军”停战谈判代表开始关于在战争期间交换病伤战俘问题的谈判,并进而谋取战俘问题的通盘解决。”
中国外长的声明说,中朝两国政府为了消除谈判双方在战俘问题上的分歧,促成朝鲜停战,提议“谈判双方应保证在停战后立即遣返其所收容的一切坚持遣返的战俘,而将其余的战俘转交中立国,以保证对他们的遣返问题的公正解决”。声明指出,这一提议并非放弃日内瓦公约的遣返原则,也非承认美国所说的有所谓拒绝遣返的战俘,而是为终止朝鲜流血而采取的新的步骤,以便将在对方恐吓和压迫下心存疑惧,不敢回家的我方被俘人员在停战以后转交中立国,并经过有关方面解释,以保证他们的遣返问题能得到公正解决。
-
月 31 日,金日成首相发表声明,热烈支持周恩来外长提出的新建议。
-
月 1
日,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发表声明,支持周恩来和金日成的主张,并建议联合国中应有中、朝两国政府的合法代表。在七届联大政治委员会上,苏联代表团团长维辛斯基也发表长篇讲话,并郑重声明:“苏联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这个问题上的崇高举动。”“热烈支持关于恢复朝鲜谈判,以达成交换病伤战俘和解决全部战俘问题的协
议,并从而解决朝鲜停战和缔结停战协定问题的建议。”
周恩来提出的建议受到各国人民的热烈拥护。国际舆论纷纷表示欢迎, 认为这一建议消除了停战的最后障碍,表现了中朝方面谋求和平的诚意,中朝建议,克拉克奉命响应,表示愿意恢复谈判和交换病伤战俘。从此,中断了 6 个月零 18 天的谈判重新恢复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的阵容作了新的调整,这次出席会议的代表由丁国钰接替边章五,柴成文接替解方。
在恢复谈判的首次会上,朝中方面提出了一项解决战俘问题的六点方案,主张将坚持遣返的战俘在停战以后两个月内全部遣返完毕。然后在一个月内,将其余的战俘从原拘留方军事控制下释放出来,送交中立国加以看管, 并由战俘所属国家派人向战俘进行六个月的解释。如解释以后,要求遣返的一切战俘应即予遣返。如在六个月后尚有中立国看管下的战俘,其处理办法应交由停战协定所规定的政治会议协商解决。
僵局打破了。但是,就在停战谈判深入进行时,却遇到南朝鲜总统李承晚的强烈反对。他企图利用北朝鲜和中国战俘问题,破坏和平谈判,并使战事再起。李承晚十分狂妄,宣称如果需要,南朝鲜军队将单独战斗到“最后胜利”。美国极右势力也跟着叫嚷:“不消灭共产势力决不罢休!”
4 月 9 日,李承晚迫不及待地给美国总统写了一封“抗议信”,坚决反对恢复谈判:“如果达成一项容许中国人留在朝鲜的和平协议,大韩民国将认为它有理由要求除了那些愿意参加把敌人驱逐到鸭绿江以北的国家外,所有盟国都得离开这个国家。”他说,“如果美国武装部队要留下,那么他们就得跟随着前沿阵地的战士支持他们,并用飞机、远程大炮和在朝鲜半岛周边的舰炮掩护他们。”他还威胁说:“如果美国想要把它的部队撤离朝鲜, 它可以这样做。”
无独有偶。4 月 15 日,白宫也接到盘踞孤岛的蒋介石的一封信,他要求艾森豪威尔对板门店谈判要有个时间限制,就是说,给共产党代表规定谈判时限,不答应就要大打。李承晚是想以打得天下,统一朝鲜半岛;蒋介石是想以打重返中国大陆,捞回失掉的一切。多不自量啊!
4 月 23 日和 6 月 6 日,艾森豪威尔分别给李承晚写了两封长信,对其“忧虑”给予安抚之外,并扼要地说明了美国的立场。他在信中说:“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时刻,我们必须决定到底是继续以战争来进行统一朝鲜的斗争呢,还是以政治和其他方法来追求此项目标⋯⋯我深信,在这种情况下,联合国和大韩民国有必要接受停战。我们没有理由为了希望以武力达成朝鲜的统一而使这一苦难丛生的战争拖长下去。”艾森豪威尔还答应:“美国政府在取得必要的国会拨款的条件下,准备继续给予大韩民国以经济援助,这将使它得以在和平状况下恢复它的饱受摧残的国土。”
然而,李承晚拒绝停战的条款,说:“按照目前的条款,停战对我们意味着死亡。我们一贯要求应该把中共军队赶出我们的国土,即在这样做时, 我们不得不单独作战也在所不惜。”与此同时,南朝鲜国民议会表决“一致反对停战条款”,同时汉城和其他南朝鲜城市到处爆发了所谓“反对停战的示威”。
更有甚者,6 月 18 日凌晨,李承晚命令打开战俘营大门,将 27000 名朝籍被俘人员“就地释放”,然后在警察的监护下实行强迫扣留。这一严重事件,使舆论哗然。印度总统尼赫鲁的发言人 6 月 19 日说:“这是一件很遗憾而极其令人反感的事情。”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下议院宣读了英国致李承晚政
府的抗议照会:“女工政府强烈谴责这种背叛行为。”艾森豪威尔也慌了手脚,他通过国务院发给李承晚一份急电:“你目前的命令和根据这个命令所采取的行动⋯⋯给联合国军司令部造成困境。这种局面如果继续下去,只会牺牲联合国军精锐部队用鲜血和勇敢为朝鲜赢得的一切。”
李承晚破坏停战的消息传出时,中国人民志愿军彭德怀司令员已由北京抵达平壤。待他了解情况后,向毛泽东主席建议:推迟停战签字,再给李承晚以严重打击。欲知详情如何,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