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先发制人

口喊谈判实备战,两栖登陆紧谋算; 为防敌人再偷袭,先发制人不等闲。

自从 1951 年敌人的“秋季攻势”失败后,交战双方没有什么大的攻防行动,但停战谈判陷入僵局。

朝鲜战场出现的这种僵局引起美国及其盟国的不满。他们纷纷提出要退出这场看不到结果的战争。当时美国正值大选高潮,美国大选的竞争焦点, 不是国内问题,而是如何尽快地解决这场“令人讨厌的朝鲜战争”。

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咄咄逼人”。他说,一旦他当选总统,就立即飞往朝鲜结束这场战争。他深知股票持有人的利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根本不是一回事,就连普通美国人也经常提醒他这一点。在他的个人档案中,保存不少美国士兵和军官、普通老百姓写给他的信。信中很坦率地指出,美国人民强烈谴责孕育着新军事冒险的侵略政策。一个美国普通军人 1951 年 8 月在写给艾森豪威尔的一封信中说,士兵们“经常喝着啤酒议论世界大事和个人的前途”。士兵们情绪忧郁,他们得出结论,在未来的战争中他们的命运是:“杀人或者被杀。杀人的想法使他们厌恶,被杀的前景使他们感到恐惧。”写信的人代表自己的伙伴质问艾森豪威尔:“我们这一代人真有必要成为职业杀人者,就像大 家称呼朝鲜战场上的老兵一样吗?”

因此,对外政策问题,在艾森豪威尔的竞选活动中占有特殊重要位置。在争夺入主白宫的过程中,就国际局势,他发表了一些比较“清醒的见解”。艾森豪威尔反对打第三次世界大战,他说:“俄罗斯、西伯利亚和中国是不可能占领的。即使共产党撤退,让出了地盘,美国也无法去填补这些真空地带。”一旦发生战争,西欧是否能给美国以有效的军事援助,他是非常怀疑的。因此他说:“在现代战争中,取胜的唯一途径便是制止发生战争。”

艾森豪威尔明白,扩大朝鲜冲突的方针,孕育着外交连锁反应的危险。因此,进攻中华人民共和国将是一次对外政策的冒险,它给美国带来的严重后果是显而易见的。朝鲜战争证明,靠武力解决亚洲争端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而且它已使美国的对外政策在亚洲人民的心目中名声扫地。不仅需要寻找解决朝鲜问题的办法,还要制定美国新殖民主义政策的长期方针。

1952 年 10 月 1 日,艾森豪威尔宣称,朝鲜战争的主要担子应由南朝鲜人自己承担,而不是美国人。他说:“我们不想让亚洲把西方的白种人看成是自己的敌人。假如那里必须进行战争,就让它是亚洲人打亚洲人的战争, 而我们要支持的是捍卫自由事业的一方。”

竞选活动接近尾声。艾森豪威尔考虑到现实的政治局势,便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去注意亿万选民感到最迫切的难题。他越来越肯定地表示,朝鲜战争的和平解决势在必行,10 月 29 日,这位总统候选人宣称,美国不应永远陷在朝鲜的陷阱里,在这个国家的土地上,美国只是在同真正敌人的辅助部队作战。11 月 3 日,他进一步强调:“和平事业是自由人民眼中的瑰宝,新政府的第一个任务便是结束这场涉及美国千家万户、孕育着第三次世界大战危险的悲剧冲突。”

在这种形势下,在艾森豪威尔咄咄逼人的竞选攻势下,当政的杜鲁门集团急于扭转他们在朝鲜战争中的被动局面,企图向我发动新的攻势取得战场

上的主动,缓和内部矛盾,以此当作竞选的筹码。

为了取得杜鲁门总统的喝彩,新上任的“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也主张“立即进攻”。为了增加军事压力,经美国国防部、国务院策划并由杜鲁门批准,美侵朝空军继 6 月下旬对水丰、长津湖、赴战等十座水电站进行狂

轰滥炸后,又于 7 月中旬,对平壤、黄州、沙里院地区的工业设施和补给基地进行了开战以来规模最大的轰炸。在停战谈判会议上,朝中代表揭露了美方企图以轰炸手段强迫朝中方面接受其在战俘遣返问题上的无理要求。美方代表一直采取拒绝协商的态度,甚至屡次片面中途休会,离开会场。

杜鲁门统治集团,为了适应政治上、军事上的需要,指令五角大楼积极策划和进行新的作战准备活动。7 月 13 日,美国陆军参谋长柯林斯在克拉克陪同下到达南朝鲜,和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一起到西部战线进行视察。

18 日,美海军作战部长威廉·费克特勒乘第七舰队旗舰“依阿华号”视察元山海域,并与美远东海军司令罗伯特·布里斯柯、美第七舰队司令约瑟夫·克拉克等商谈。费克特勒对记者说,美海军只要有命令,随时可以在北朝鲜任何地点进行登陆作战。

7 月 30 日,范佛里特声称,要对朝中方面施加军事压力,绝对不能指望立即停战。随后,他又视察了西线位山地区。8 月中旬,克拉克首次访问大丘南朝鲜陆军总部,并偕范佛里特及美第一、第九、第十军军长等人巡视金化及其以西美第七师防区。不久,范佛里特与李承晚又接连视察了美第七师和南朝鲜第二、第九师。范佛里特还在美第七师师部召开了高级军官会议, 对下一阶段的军事行动进行了部署。

美国军事当局甚至进行原子讹诈。美海军作战部长费克特勒在马尼拉说,美军已把可载原子弹的飞机部署到南朝鲜。8 月 29 日,美空军参谋长范登堡在空军协会发表演说时说,美国军队一旦遭到进攻,美空军将立即使用原子弹进行报复。

在这期间,正面战线“联合国军”的备战活动正在加紧进行。美空降第一八七团由巨济岛前调,加强美第七师防区。中部前线加紧前运作战物资, 并进行各种战斗演习。海军舰只调动频繁,位于朝鲜西海面的美“九○特种混合舰队”,与在朝鲜汶山地区的美陆战第一师和在日本休整的美骑兵第一师建立了通信联络。该舰队又与美陆战第一师进行了两栖登陆演习。美航空母舰“独角兽号”、“西西里号”和主力舰“依阿华号”相继开到朝鲜西海面⋯⋯所有这些情况说明,敌人准备向我发动新的大规模的进攻了。

中国人民志愿军负责司令部日常工作的第二副司令员杨得志将军,把敌情报告分别送给邓华代司令员、“联司”的朝方副司令员和甘泗淇副政委及有矣方面,并将敌情通报全军。同时以志愿军司令部的名义给各部队下达了

《关于严密注意当前敌情变化的指示》: “综观目前敌情,似正在酝酿较大的变化,其企图究竟在登陆作战或局

部攻势拟轮换部队尚难预料。因此,各部队当严密注意该正面敌情的发展与变化,迅速切实部署侦察,以战斗手段捕获俘虏,尤其是六十八军、十五军, 立即组织侦察战斗,查明”美陆军一师、美七师部队调动情况;西海岸指挥部切实加强西海岸防务监视工作,各地所有发生之敌情征候务必立即上报为要。”

“敌人究竟要搞什么行动呢?”杨得志与邓华商定,近两日内,“联司”

首长要开会研究分析敌情。并指示情报处抓紧收集情况,及时报告;要求全军做好反击准备。这个时期,部队已经履行新的指挥关系,即不受兵团建制的局限,按兵力、按地域、按需要划定指挥范围。这样,各兵团均掌握一至两个军的机动兵力,可以自如地应付各种情况。

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经过春夏一系列巩固阵地的斗争,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体系已经完成。在横贯朝鲜半岛 230 公里的整个战线,已形成

了具有 20 至 30 公里纵深的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点式的防御网,而且位于纵深的第三防御地带重点地区的核心工事,也在开始构筑;东西海岸及正面地形平坦不便构筑坑道工事的重点地区,亦在开始构筑钢筋混凝土工事,并计划在 11 月底完成。这样,我军防御体系不仅较前更加巩固,而且更臻完善; 加之反绞杀战的胜利,前线的物资供应有了很大的改善,志愿军的特种兵尤其是炮兵进一步得到加强。

1952 年 9 月同 1951 年 11 月比较,全军各种火炮已由 3047 门增加到 3807 门,已经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集中绝对优势炮火支援步兵作战。

这时,部队正在进行着轰轰烈烈的反细菌战与冷枪冷炮的狙击活动,士气高昂,精神振奋。杨得志将军说:“人,是需要成功的鼓舞的。军队也需要胜利给予力量。小规模的阵地攻防战斗的胜利,使指战员更增加了必胜的信心,焕发了智慧。”在坑道,在山林各种各样的晚会上,到处可以听到雄壮有力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之歌》的歌声:

我们是正义和胜利的旗帜, 代表东方人民的希望。

我们推动历史的车轮, 任何力量不能够阻挡。前进,前进,

光荣的志愿军!

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 扑灭侵略的战火,

把敌人赶下太平洋, 抗美援朝卫国保家乡。

综观两军力量对比和敌我士气,我军是有把握粉碎敌人任何新阴谋的。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克拉克也决不会轻举妄动。他不会再拣起他前几任的进攻手法。因此,我军必须做多手准备。既要预防他海上登陆,又要预防他正面进攻,还要准备他陆地海上双管齐下。

在中朝联合司令部首长碰头会上,经过多方论证和分析,大家认为:敌人为了适应其政治上的需要和配合停战谈判,有再度发动秋季重点攻势的可能;有可能集中两个师的兵力。在海空军配合下,于延安半岛实施登陆作战, 以迂回我军西部战线侧背,或占领延安、白川地区造成包围威胁开城的局势。同时,为配合其登陆作战,还有可能向我军正面实施牵制性进攻,进攻重点可能置于平康地区。

中朝联合司令部根据上述判断,立即作出了《关于防敌在延安半岛登陆的部署》,于 8 月 28 日令志愿军第十九兵团指挥朝鲜人民军第二十一旅,立即调整部署,准备抗击敌人登陆并保卫开城;令正面各军加强侦察,严阵以待,如敌进攻,必须予以坚决回击;令东西海岸部队作好必要的战斗准备。9 月上旬,志愿军和人民军前沿阵地部队已是箭上弦、刀出鞘,万事俱备只等

敌人到来了。

但是,敌人没有来,情况又有了新的变化。正面战线中部敌军活动较前频繁。在我第三兵团第十五军防区的正面金化地区,敌机投掷大量烟幕弹, 掩护其运输,一周时间运输往返车辆达 1300 辆次,较上一周增加 1 倍。据部

队渗透侦察发现在志愿军第十五军第四十五师正面有敌 1000 余辆卡车、吉普

车活动,其中 100 余辆满载全副武装的美军。这一情况使邓华、杨得志他们确认:敌人可能威慑于我军的准备,放弃了向我侧翼进攻登陆的计划,要向我正面局部发起进攻。

兵家历来主张“先下手为强”、“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必须把敌局部进攻计划消灭在萌芽之中。于是,中朝联合司令部立即形成决议并报告中朝两方最高领导。9 月 10 日,以邓华、甘泗淇、杨得志等人的名义向中共中央军委发了如下的电报:

“我为争取主动,有力打击敌人,使新换防部队取得更多的经验,我们拟乘此换防之前,以三十九军、十二军、六十八军为重点,各选三至五个目标,进行战术上的连续反击,求得歼灭一部敌人,并在敌我反复争夺中大量地杀伤敌人,其他各军亦应各选一至两个目标加以配合。估计我各处反击, 敌必争夺,甚至报复,进行局部攻势,这就更有利于我杀伤敌人。反击战斗时间拟在本月 20 日至 10 月 20 日中进行,10 月底进行换防。以上可否,请速示,以便各军进行准备。”

两天后,中央军委复电:“9 月 10 日电悉。同意你们 10 月底三个军的换防计划和换防前的战术行动。”志愿军总部在接到中央军委复电一个小时后,即向志愿军第十二军、第三十九军、第六十八军下达了命令。

9 月 14 日 23 时 2O 分,中朝联合司令部又向全军发布了战术反击的命令。

命令规定:进行战术反击的时间为 9 月 20 日至 10 月 20 日之间,对每一个目标的具体反击时间由各军自行确定,以准备好为原则。命令强调:要做到攻必克,战必胜,并力争打阵地前的歼灭战。即攻占敌阵地后,抗击敌人的连续反扑,在同敌人反复争夺中歼灭敌人;如一旦攻击受挫,则迅速撤离,不应恋战。于是,正面战线各部队,在原防敌进攻的准备基础上,掀起了备战热潮。指战员们昼夜加紧阵地建设,摸敌情,选目标,拟方案,练战法,很快完成了战术反击的准备。

这次反击是一次较大的行动,是五次战役后的第一次全线反击。为了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志愿军总部又向各反击部队提出了四项具体要求: 第一,必须准备好了再打,防止仓促发起攻击;第二,必须在反复侦察、切实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周密计划,组织好步、炮协同,并大胆使用坦克协同步兵作战;第三,要组织实施战前训练和战斗演习,并要在冲击出发地域构筑好屯兵洞,以减少伤亡和保持战斗的突然性;第四,要集中使用兵力, 在战斗中根据情况适时投入第二梯队,以保证反击的胜利。总的要求是不打则已,打则必胜。要让新上任的克拉克“认识认识”中国人民志愿军。

战术反击的第一阶段于 9 月 18 日开始,在我军正面 180 多公里的阵地上,总共对“联合国军”的 20 个目标先后发起攻击。由于 事先准备充分, 战斗进行得极为顺利。我军一股一股的反击部队,像一把一把的利刃刺向敌人的心脏。

9 月 18 日黄昏,志愿军第三十九军先后对上浦坊东山、高阳垡西山之敌进行攻击。这两个高地为美第二师第三十八团第三营防守,工事坚固,共有

大小地堡 50 多个。第三十九军第一一五师以两个连的兵力对上浦坊东山攻

击,3 分钟即突破敌人防御,激战 23 分钟,全歼守敌 250 余人。担任阻援的

第八连击退援敌 5 次反扑,歼敌 200 余人。在 3 天之内又歼敌近千人。与此

同时,攻击高阳垡西山的部队,也以 20 分钟的激战,全歼守敌 150 余人。之

后,又打退敌人 13 次反扑,毙伤敌 500 余人,击毁敌坦克 5 辆。

  1. 月 28 日,志愿军第十二军第三十四师以 7 个班的兵力,在大炮 60 余

门、坦克 6 辆的直接支援下向官垡里西侧无名高地的南朝鲜第六师的两个连发动进攻,同时又以 3 个排和 5 个班的兵力,分别向 691·1 东北高地和座首洞南侧高地发动进攻。这些小分队采取多路出击、重点突破、突击与爆破相结合的战法,向敌人勇猛进攻,连续爆破了未被炮火摧毁的敌人火力点,迅速扫清了障碍,攻占了阵地。继之,又连续挫败了敌人的反扑,3 天内共歼敌 1200 余人。

在攻克官垡里西侧无名高地的战斗中,英雄的志愿军战士们,无惧无畏, 勇敢向前。副排长黄家富完成 15 次爆破任务,歼敌 200 余人,数次为部队前进扫除了重要障碍,并积极主动坚守制高点,打退敌人 7 次反扑,3 处负伤不下火线,对战斗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志愿军领导机关给他记特等功一次, 授予一级爆破英雄称号。

第一○○团第二连班长伍先华,带领全班连续炸毁敌人四个暗火力点, 迅速占领了敌人阵地。当突击部队受敌坑道口机枪火力封锁,进展困难之际, 他奋不顾身,抱着 20 公斤重的炸药包,冲进敌人坑道,与敌四十余人同归于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伍先华追记特等功,追记一级爆破英雄称号。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志愿军和人民军发起全线反击,“联合国军”大为震动。敌人见我炮火猛烈,而又全线动作,以为我要发动全面攻势。9 月 24 日,侵朝军总司令克拉克急急忙忙飞抵前线,与范佛里特及各军长开会讨论对策,并将预备队美第四十五师前调,接替南朝鲜第八师的防务;将预备队南朝鲜第一师前调, 接替美第三师防务。看来克拉克沉不住气了。其实,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阶段反击的规模很小。一个军仅拿出一两个团来,攻击一个目标也只用几个排或几个连。我反击的目标,多则四个连,少则一个班。只不过造的声势大了一点。兵不厌诈,这就造成了敌人的恐慌,打乱了克拉克原定的两栖登陆作战计划。

第一阶段战术反击战 10 月 5 日结束。各军都按照原定作战计划,攻克了

敌军阵地,共毙伤俘敌 8300 余人,其中美军 2000 余人。这一次多股小规模反击战,再一次显示了毛泽东主席提出的“零敲牛皮糖”战术的威力。

对于第一阶段的反击作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杨得志将军做了简要的总结。他说:“这一阶段的作战时间虽然不长,但确实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首先,在组织实施上,以准备好为原则,在统一方针要求下,不等齐就陆续发起战斗。这样,就给各部队充分的自主权,也便于充分发挥各部队指挥员的聪明才智、指挥艺术和组织性。比如二十兵团为了改善北汉江两侧阵地,指挥十二军、六十八军于 9 月 28 日向敌相邻的五个阵地同时发起反击,还真有排山倒海之势,使敌首尾不能相顾。”

事后,志愿军二十兵团代司令员郑维山将军谈起这次反击说道:“我发起战斗的时间比最早开始反击的部队整整晚了 10 天。这 10 天我赢得了三个

优势:一、物资及部署上得到了更充分的准备;二、在精神上,指战员看到兄弟部队打响了,打胜了,满身的劲越憋越足,命令一下,个个都像饿虎扑食。三、麻痹了敌人。其他阵地打起来了,我们面前的敌人开始也紧张了一阵,后来看我没有动静,就有些松了。他松,我就给他来个迅雷不及掩耳, 五个阵地同时开火,迫使他黄牛喝水各顾各了。这样打得稳,也打得狠。战果嘛,也就大了一点。”

志愿军副司令员杨得志将军在总结第一阶段的反击战时,继续谈到第二个特点。他说:“在兵力使用上,突击部队同支援部队相比,突击部队(步兵)相对减少,支援部队(炮兵)则相应加大。这次我军实施反击的兵力, 与敌相比,一般是 2:1,或 1:1;支援炮兵则平均攻击敌一个连的阵地,要集中使用山炮、野炮、榴弹炮、迫击炮 8 至 10 个连。因为不这样就不足以摧毁敌坚固的阵地,也很难压制住目标附近的敌人的炮火。”

“其三,速战速决,我伤亡少。大多数部队在 30 分钟内即攻占敌人阵地, 全歼或大部歼灭守敌,敌我伤亡之比是 4:1。”杨得志继续说,“这次反击战的第四个特点是,敌有失必反,我每占一地,一般均打敌反扑,拉锯式的你来我往,经过反复争夺才能巩固占领。如六十八军一部攻占 57·4 高地以后,敌纠集了 6 个营的兵力,在 88 架飞机、18 辆坦克和大量炮兵支援下,

反扑了 65 次。我们在打退敌人连续反扑,毙伤敌 3000 人左右后,才巩固地

占领阵地。在整个阶段,我共打退敌一个排至一个团兵力的反扑 168 次,大量地杀伤了敌人。”

经过第一阶段的反击,除克拉克前后调换的两个师的兵力之外,敌情没有多大的变化。于是志愿军总部决定继续发展胜利,进行第二阶段战术反击, 第二阶段的反击不同于第一阶段。各部队不再依各自的准备情况分别发起攻击,而是按统一规定的时间一齐行动,即使有的部队没准备好,也要进行佯攻配合,以便分散敌人兵力火力,予敌更有力的打击。

  1. 月 6 日黄昏,志愿军第一线 7 个军共组织了 1 个团零 13 个连又 23 个

排和 25 个班的兵力(按建制单位计算),在 760 门火炮支援下,在 180 公里

的正面上,同时向“联合国军”防守的 23 处阵地发起攻击。各突击部队在炮

兵部队和坦克部队的配合下,迅速 5 耍 3 勇猛地突入敌人的阵地,先后占领

敌人阵地 21 处,其中除两处阵地的敌人因为惧怕被歼而先行逃窜外,有 16

处阵地的守敌全部被歼,有 3 处阵地的守敌大部被歼。接着,在志愿军攻占

的 6 座重要山头阵地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其中铁原西北和金城东南地区的争夺战尤为激烈。

在铁原西北 10 公里的“白马山”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南朝欧第九师在这里盘踞了将近一年,构筑了许多大小地堡,各堡之间均以交通沟、堑壕相连接,山上还有许多地雷和陷阱。南朝鲜军吹嘘这座山是“钢铁阵地”。

10 月 6 日黄昏,志愿军第三十八军的突击部队在猛烈炮火支援下很快突破了敌人前沿阵地,并占领了 394·8 高地主峰以北的六个山头,守敌大部被歼。

这时,南朝鲜第九师派出一个团前来增援,企图守住主峰阵地。第三十八军突击部队又在猛烈炮火配合下强攻主峰。敌人地面上的地堡大部被摧毁后,残敌转入暗堡进行顽抗。经过激烈的战斗,第三十八军突击部队将暗堡里的敌人全部消灭,完全占领了主峰。接着,第三十八军突击部队又在炮火支援下勇猛出击,乘胜肃清了主峰以南几个山头上的残敌,占领全部阵地。

此后,敌人用 100 多门火炮、10 余架飞机向主峰狂轰滥炸,并以重兵连续反扑。于是,第三十八军又陆续投入 4 个团的兵力在 394·8 高地及其附近山岭上与敌人进行激烈的争夺战。每一个地堡,每一段交通壕,每一寸土地, 都经过反复的争夺,一直战斗了 9 昼夜。第三十八军在这次反击战斗中,共

歼敌 9600 余人,自己也遭受了 6700 余人伤亡的严重损失。

在第二阶段的反击战中,第十五军在铁原东北 391 高地,出现了一位维护战场纪律而忍受烈火烧身的伟大战士邱少云。

391 高地山势险要,有敌人一个加强连驻守,是敌人安在志愿军前沿阵地前的一个“钉子”。拔掉这个“钉子”,不仅可以改善志愿军第十五军防御态势,而且可以对敌形成威胁。从志愿军前沿阵地到 391 高地,中间有 3000 米宽的开阔地。为了缩短冲击距离,使战斗具有突然性,该军第二十九师第八十七团组织 500 多名战士,在发起攻击的头一天(10 月 11 日)夜里,潜

伏在距敌只有 60 米的草丛里。

邱少云他们埋伏的地方,在 391 高地的山坡上,离山顶上的敌人最近。

要在这里隐蔽 20 多个钟头,实在是不容易的。昨天,从这里飞出一只野鸡, 敌人还连枪夹炮地打了半天。邱少云和他的战友们趁着天黑摸到了这里,分成小组,散布开来。每个人从头到脚都插上了茅草,凉风一吹,人身上的草和山坡上的草一同摆动着,露不出一点马脚。山上的敌人,可被他们看得清清楚楚,连敌人讲话都听得到。

第二天 11 点钟的时候,突然飞来四架飞机,在潜伏区投下几颗燃烧弹, 有一颗落在邱少云身旁,四散飞迸的燃烧液,溅在他的腿上。他腿上插的伪装物烧着了,火焰往上冒。邱少云身后有一条水沟,只要他滚到水沟里,就可以把身上的烈火熄灭。这时邱少云想起,首长交代要严格遵守埋伏纪律。邱少云更知道,要是他暴露了目标,埋伏在这里的战友们就会被敌人发现, 就有可能被敌人消灭,这样就破坏了原定的战斗计划。他决定躺着不动。我军阵地上的指挥员,看到埋伏地点起火,连忙命令向敌人开炮,扰乱敌人的注意力。这时候,邱少云还是没有爬起来扑灭自己身上的火。烈火继续烧着他的身体。邱少云咬着牙,小声向靠近的战友李士虎说:“胜利是我们的, 但是我不能完成爆破任务了,交给你去完成吧!”说完,他把被烈火烧着的身体更紧地贴到地上,一直到牺牲也没动一下。李士虎急得咬破了嘴唇,眼睛里像要冒火。但是,他和邱少云一样,和埋伏在那里的所有战友们一样, 想到了整体,想到了整个战斗的胜利,眼看着他亲爱的战友壮烈牺牲,忍受着内心的仇恨,焦急地等待着战斗的信号。

反击战打响了。敌人的阵地被我军的炮弹打得粉碎。埋伏着的战士们从草丛里发起了攻击。李士虎飞也似的跑到邱少云烈士身旁,用大衣盖住了他的遗体,抱起烈士留下的冲锋枪和爆破筒,高喊着“为邱少云烈士报仇啊!” 他冲过两道敌人的铁丝网,把爆破筒塞进敌人的一个地堡里,消灭了地堡里的敌人。接着,满山响起了“为邱少云烈士报仇!”的声音,满山是爆破声、枪炮声,不到 15 分钟我军就占领了 391 高地,全歼南朝鲜一个加强连。此后

又打退了敌人 7 个营兵力的多次反扑,取得了歼敌 2700 余人的胜利。邱少云

牺牲后,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怀着深深的敬意,在 391 高地的石壁上刻了一行大字:“为整体、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中国人民志愿军全线性的战术反击至 10 月 31 日结束。这是转入阵地战

后向“联合国军”阵地发动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攻,先后对“联合国军”连、排防御阵地及个别营防御阵地共 60 个目标进攻 77 次,打敌排以上兵力反扑

480 余次,经过反复争夺,巩固占领阵地 17 处,共毙伤俘敌 27000 余人,击

落敌机 183 架,击伤 241 架,击毁敌各种火炮 57 门,坦克 67 辆,汽车 74

辆。志愿军也为此付出了伤亡 10700 余人的代价。朝鲜人民军在东线也对敌

军 3 个目标进行了猛烈进攻,取得了歼敌 1700 余人的胜利。

在志愿军和人民军全线连续有力的反击下,“联合国军”十分狼狈,八个师频繁调动,疲于奔命,越来越处于被动地位。我军这种积小胜为大胜, 用较小的代价,取得较大战果的战法,深受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赞扬。它们在贺电中指出:“此种作战方法,继续实行下去,必能制敌死命,必能迫使敌人采取妥协办法结束朝鲜战争。”

然而,就在全线战术反击结束的时候,上甘岭地区的战争仍在激烈的进行。欲知详情如何,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