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麦帅狂谋

气急败坏更发疯,敌营矛盾直上升; 麦帅力主炸中国,重整溃部又进攻。

中朝军队在新年攻势中突破三八线之后,麦克阿瑟更加恼羞成怒,急电要求参谋长联席会议“重新考虑”他被否决了的针对中国的行动,不然就要付出被迫撤退的代价。

他在电报中重申,战争应该扩大,办法是袭击中国在东北的机场,封锁中国海岸,和利用国民党军队增援朝鲜战场和对中国东南沿海进行骚扰。他说,他这一行动方案,所以在 1950 年 12 月 29 日遭到拒绝,是因为华盛顿当局害怕这会挑起和中国的全面战争。但是,麦克阿瑟认为,这种害怕是不恰当的,因为他以为怎么也不会力日剧与中国面对面的局势。至于俄国人会采取怎样的行动,倒是谁也说不上来的。然而,如果俄国人打算袭击日本,只要麦克阿瑟得到他替日本要求的四个额外的师,他就可以拖延俄国人的行动。”

麦克阿瑟还认为,如果美国无意扩大战争,唯一的其他抉择就是逐渐缩小其在朝鲜的阵地,一直到只剩下釜山滩头堡,然后再从那里撤退,不管这样做对亚洲的士气会有多坏的影响。

1951 年 1 月 9 日,参谋长联席会议经杜鲁门批准通知麦克阿瑟将军说, 他所建议的报复性措施华盛顿正在考虑中。参谋长联席会议进一步向他明确说,总统完全了解中国共产党进入朝鲜和目前进入南朝鲜引起局面改观的情况。但是,参谋长联席会议通知他说:“不大有可能发生政策转变或其他外来不测事件以致有理由要加强我们在朝鲜的努力。”封锁中国也必须等到美国在朝鲜的地位稳定或者是撤出之后;即使到了那时,对中国进行封锁之事, 还需要同英国人进行谈判,因为要考虑“英国经过香港同中国进行贸易的程度以及联合国的同意”。至于对中国进行海空袭击,“恐怕只有待中共在朝鲜之外攻击美国部队之时,才能授权进行”。

参谋长联席会议再次拒绝在朝鲜使用在台湾的中国国民党的部队。接着他们重申了给麦克阿瑟的命令:“在保障你部安全和保卫日本的根本使命这一首要考虑之下,逐步坚守阵地,尽可能给敌人以重大的打击。如果根据你的明确的判断,为避免人员和物资的严重损失而必须撤退的话,彼时可以将你的部队从朝鲜撤至日本。”

麦克阿瑟愤怒地接读此电,他认为这是一个“陷阱”,电令要求作出互为矛盾的抉择:如有可能就在朝鲜坚守;否则就撤出。他的反应是要求参谋长联席会议作出“澄清”,弦外之音就是说他打算重新争论此事。

麦克阿瑟在收到这一指令的第二天,就致电参谋长联席会议,表示强烈不满。他说,要他守住朝鲜阵地而同时又要保卫日本,使它不受外部的袭击, 他所统率的军队并没有这样大的力量。他进一步强调说,如果他必须继续受限制,以他现有的军力作战,那末,他所统率的部队在朝鲜的军事地位最后将支撑不下去。

他指出:“联合国军在长期艰苦的征战中已经精疲力竭,并因那些无端指责他们在被曲解的后退行动中的勇气和战斗素质的可耻宣传而感到苦恼。士气正在急剧下降,作战效率受到严重威胁,除非要求他们以生命换取时间的这一政治基础,得到了明确的说明、充分的理解以及紧迫到了作战的危险

可以欣然接受的程度。”

是否继续留在朝鲜,麦克阿瑟要求华盛顿当局必须马上作出决定。他在电报中说:“这一决定具有最高的国家和国际重要性,远远超出了一个在很大程度上为一些偶发事件所左右的战地司令官的权限,这些事件只对一个非常有效的行动区域中发展的战术局势发生影响。这也不是一个应该让敌军的优势来作出决定的事,根据对你电的合理解释,敌军的优势实际上倒是一个决定性的尺度。因此,我的疑问就在于:目前美国政策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是在不明确的有限时间内保持在朝鲜的军事地位,还是在能够实施撤退时就立即撤退以尽量减少损失?”

“如前所述,”麦克阿瑟进一步强调说,“在受到非同寻常的限制和被迫面临种种困难的情况下,本军在朝鲜的军事地位是难以保证的,但是它能坚守一定的时间,直至全军覆没,如果压倒一切的政治考虑这样要求的话。”国防部长马歇尔将军把麦克阿瑟的电报带到白宫时,杜鲁门总统深感忧

虑。实际上麦克阿瑟是在指责“国家安全委员会和参谋长联席会议决定的并经总统批准的行动方针是行不通的”。国务卿艾奇逊说得更加尖刻:“这是一份留给后人的文件,如果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文件的话。其目的不仅是在一旦事情弄糟时可以使麦克阿瑟免于指责,而且还向华盛顿尽量施加压力,以使之后退,转而接受他扩大战争的建议。”

在艾奇逊看来:“无需任何证明,我完全相信这位将军正是桀骛不驯到了不可救药的程度,而且对其总司令的意图基本上不忠顺。”

国防部长马歇尔在看了关于部队士气那一段之后对艾奇逊说:“一个将军埋怨他部队士气之日,便是应当检查他自己士气之时。”

麦克阿瑟对军事形势的这一阴暗估价使参谋长联席会议大惑不解,因为他们认为李奇微在一月第一周的表现已表明“第八集团军能够支持住”。谢尔曼海军上将说,他和同事们对于要求他们“澄清”本来就好像十分明确的指令一事感到“有些不快”。几个月之后,马歇尔将军对参院的一个委员会说,那封电报来到的时候,“我们正处在最低点,麦克阿瑟有意在给我们出难题”。

但是,陆军参谋长柯林斯将军却对麦克阿瑟进退两难的境地颇表同情, 并对国务院表示某种不满。柯林斯说:“在中国进行干涉之后的一系列定期的会议上,参谋长们一直想要把什么是我们在朝鲜的今后的政治目标这一点定死,但是外交官们则总是对这一质问进行反洁,说‘什么是你们的军事能力?’国务院希望达到最大的军事成就,而一旦事情弄糟,军方则不得不承担全部责任。”

尽管杜鲁门对此十分恼火,但还是要求国家安全委员会召开特别会议, 讨论麦克阿瑟的电报和研究对这一问题该怎么办。1 月 10 日,星期日,迪安·艾奇逊把国务院和五角大楼的要员们请到家中开了一次非正式的会议。上个月,他和其他官员曾用了几天时间来达成一项协议,即军方要给外交方面一些时间来做工作。现在麦克阿瑟又一次提出了同样的问题。艾奇逊已是忍无可忍。他想听听别人的意见:怎样才能一劳永逸地让麦克阿瑟明白,美国正进行一番特殊的事业,他那没完没了的节外生枝是不受欢迎的。

在白宫和其他各处对各种草案进行了更多的讨论和考虑之后,杜鲁门总统决定采用三条各自独立的渠道来使麦克阿瑟“遵命就范”。第一,他批准参谋长联席会议发一电报,重申(已是第三次了)对麦克阿瑟行动的指令。

电报说:根据我们所知的所有因素,其中尤其包括你这次来电中所提供的情况,参谋长联席会议认为,在现有条件下,在朝鲜坚守更长时期是不可取的, 但是力进行外交努力,更进一步争取时间将符合美国和联合国的利益。因此, 参谋长联席会议强调给中国人以“尽可能重大的、可以实现的惩罚的重要性, 并强调不从朝鲜撤出的重要性,除非确实迫于军事上的考虑”。

第二,杜鲁门批准派柯林斯将军和范登堡将军前往朝鲜,去获得关于当前战况的第一手材料,并就华盛顿作出决定的缘由同麦克阿瑟面商。杜鲁门希望在没有电报往来这一套繁文褥节的情况下,直接同麦克阿瑟将军谈话, 这样可以更好他说明自己的理由。

正当两位将军访问东京时,杜鲁门起草了一封致麦克阿瑟的私人信函。总统一直认为,只要这位将军理解了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委,他就会停止对他的批评。杜鲁门听说了一些传闻,说麦克阿瑟的左右侍从挡驾了他的一些电报,很多重要文件根本到不了他的办公桌上。于是,杜鲁门在 1 月 13 日向麦克阿瑟发了一封冗长的“私人电报”,来使他“跟上美国的对外政策”。

这份电报中概括了过去几个月在国家安全委员以及其他一些会议上已经阐明过的论点:“在朝鲜的成功抵抗”,将表明无论是美国还是联合国都不会接受“侵略”;它将“打击被危险地夸大了的共产党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威望”;它将为组织全世界抵御共产主义扩张赢得时间。杜鲁门要求麦克阿瑟就他的部队“能合理地提供的最大限度的努力作出判断”。电文如下:

麦克阿瑟将军:

我希望你知道此间对朝鲜的局势正予以极大的注意,同时希望你了解我们的努力正集中在这个对美国的前途和其他各国自由的人民的生存极为重要的问题上,以寻求正确的决定。

我希望在这封电报中就我们继续在朝鲜抵抗侵略这一问题上,让你了解我对我国和国际上的基本目的的看法。我们希望你统率下的联合国军队能支持我们力图在世界基础上迅速组织起来的抵抗侵略的行动,我们需要你就联合国军队能合理地提供的最大力量作出判断。不管从任何角度来看,都不要把这封电报当作一纸训令。这封电报的目的是告诉你,我们对政治因素的某些看法。

第一,在朝鲜能胜利地抵抗侵略就可以达到下列重要的目的:一、具体表明,对侵略行动,我们和联合国是不能接受的,并提供一个团结的目标, 使自由世界的力量能够围绕着它动员起来,以应付苏联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所发出的威胁。

二、打击共产党中国已被夸大到危险地步的政治和军事威望,这种威望现在大有破坏非共产党亚洲的抵抗,并且巩固共产主义对中国本身的控制的危险。

三、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直接援助在中国国内外组织亚洲非共产党的抵抗。

四、履行我们对南朝鲜所承诺的光荣义务,并向全世界表明美国的友谊在患难中是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的。

五、使日本可能取得更为满意的和平处理方案,并对日本与大陆间在和约签定后的安全地位作出巨大贡献。

六、促使许多目前生活在共产党势力阴影下的国家坚定意志(这不仅指亚洲的国家,而且也包括欧洲和中东国家),让它们知道它们不必急子在所

能取得的实质上等于完全屈服的条件下,与共产主义妥协。

七、鼓舞那些可能在遭受苏联或共产党中国突然攻击下,响应号召,以寡敌众的国家。

八、使人们看到迅速建立西方世界防务的理由和它的迫切性。

九、使联合国贯彻对集体安全所作的第一次巨大努力,并形成自由世界的联合阵线,这个联合阵线对美国国家安全利益具有无可估量的价值。

十、提醒铁幕后面的人民,让他们知道他们的主子向往侵略战争,这种罪行将遭到自由世界的反击。

第二,我们目前的行动方针应该是团结联合国绝大多数的会员国。这大多数的国家不仅仅是联合国组织的一部分,而且在苏联向我们发动攻击时, 它们也是我们迫切需要依赖的盟国。此外,在我国的力量尚未建立以前,只要是涉及扩大战区的问题,我们的行动一定得十分谨慎。某些步骤就其本身而论,也许是具有充分的理由的,这也可能有助于朝鲜战役,但是,如果这些步骤反而把日本和西欧国家卷入到大规模冲突中去,那就不会带来什么好处。

第三,当然,我们承认以你目前被迫用来应付大量中国军队的有限兵力, 要继续进行抵抗,在军事上也许是不可能的。再者,在目前的世界局势中, 你的兵力应该保存起来,作为保卫日本及其他地方的有效的工具。然而,如果在朝鲜本上据守一个重要地区已不可能,同时你又认为某些上述的重要目的是适当而又切实可行的,那未你就可以在朝鲜沿海诸岛,特别是济州岛, 继续抵抗以支持上述这些目的。在最坏的情况下,重要的是:如果我们必须撤离朝鲜,我们得向全世界表明,我们是出于军事的必要而被迫采取这样行动的。除非侵略行为得到纠正,在政治上或军事上我们将不承认撤离的后果。

第四,在对朝鲜问题作出最后决定时,我不得不经常考虑来自苏联的主要威胁和迅速扩大我们武装部队以应付这一危险的必要。

第五,有人敦促我去相信,自由世界对摆在我们面前的危险已有一个现实而又清楚得多的认识;必需的勇气和力量即将涌现出来。联合国最近的会议已显示出一定程度的混乱和脱离实际的想法,但是我相信大多数会员国是受下达愿望所驱使的:彻底搞清楚所有谋求和平解决的可能途径都已经完全尝试过了。我相信绝大多数会员国正迅速地团结起来,结果将出现一个鼓舞人心的、不可抗拒的联合力量来保卫自由。

第六,全国人民都感谢你在朝鲜艰苦斗争中的卓越的指挥和你的军队在万分困难的环境下的出色的表现。

哈里·杜鲁门1951 年 1 月 13 日社鲁门的这一函电,正是在柯林斯和范登堡两将军抵

达东京之前不久,麦克阿瑟方才收到的。他们谈话一开始,麦克阿瑟就埋怨从来没有人向他明确表示第八集团军应在何种条件下,在多长时间内固守朝鲜,以及由准来负责日本的安全?然后他念了总统的电报,并使他消除了一部分疑问,“先生们,”他说,“这就最后解决了我们是否撤出朝鲜的问题。不会主动撤出的。”他对杜鲁门答复得很简单:“我们将尽力而为。”

但是,麦克阿瑟对于同时承担朝鲜和日本的责任这一点仍畏首畏尾。第八集团军在朝鲜打得不可开交。柯林斯叫他按参谋长联席会议 1 月 12 日的指令去办,该指令强调了留守朝鲜的重要性,同时又让麦克阿瑟决定联合国军能否在不受摧毁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柯林斯指出,总统已经指出了在朝鲜

延长抵抗所具有的极端重要性,这样是为了在联合国的政治行动争取时间。至于日本的问题,即使立即批准增援,增援部队六个星期也到不了日本,也就是说,麦克阿瑟仍要负责保卫日本。对此,麦克阿瑟甚为不满,他说,当第八集团军在朝鲜继续坚守时,防卫日本不应由他负责。他重申了立即把国民警卫队的四个师派到日本的要求,又遭到柯林斯和范登堡的拒绝。

接着,柯林斯和范登堡两位将军向麦克阿瑟介绍了一份。‘可供选择” 的文件。这个文件是 1950 年 11 月以来经过参谋长联席会议官员们逐步修改形成的。其最后一稿经参谋长联席会议批准,并经国防部长马歇尔阅过,不过未经他或任何别人批准。

这是一份列有“联合国军”被迫撤出朝鲜时用来对付中国的各种“建议性行动”的计划,用马歇尔将军的话来说,这些建议“‘是作为一旦这些可能接近现实时而提出的权宜之计”。文件所列出的 16 项建议中,有 11 项是直接和朝鲜有关的。所列要点如下:

——继续并加强对中国的封锁。

——“现在即准备对中国进行海上封锁,并一俟我们在朝鲜地位稳固之时即加以实施,或待我们已撤出朝鲜时,视当时所处环境而实施之。”

——取消对中国沿海地区和满洲进行空中侦察的限制。

——取消对中国国民党人行动的限制,对他们反对中共的行斗 21 动给予后勤支援,包括为在中国的国民党游击力量提供“一切可行的秘密援助”。

——“当中国人在朝鲜以外的地方攻击联合国部队时,即向共产党中国的目标发起破坏性的海上和空中袭击。”

柯林斯和范登堡两位将军,在向麦克阿瑟介绍这个未出笼的“选择方案” 时的具体情况并未记录在案,因为他们会晤时的笔记没有保存下来。后来在1951 年的一些参院听证会上,两位将军坚持说,他们告知麦克阿瑟,这个“单子”并没有作为已计划好的行动得到采纳,而只是在一旦中国人将他的部队逐出朝鲜时可供考虑的选择方案。但在麦克阿瑟看来,这个“单子”等于就是政策范围,他可以在此范围中行动。这样在几个月内,这个“单子”就成了激烈的政治纷争的主题。麦克阿瑟疯狂地鼓吹对中国“全面战争”,并在公开讨论中援引其中各条作为依据,证明他并未违犯政策;而政府和参谋长联席会议则用这些来提出反对意见。

就在麦克阿瑟疯狂地鼓吹对中国进行“全面开弓”的时候,朝鲜战场最高指挥官——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重整溃部,对中朝军队发动了新的进攻。欲知详情如何,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