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边打边谈

美方代表放狂言,大炮最有发言权; 军事讹诈无济事,针锋相对挫其奸。

第五次战役以后,敌我双方的军事控制线大体上是沿着三八线的,但又不完全是。美军和李承晚军在东面攻过了三八线,在东海岸这边占了一块山区。在西海岸,中国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占了三八线以南包括开城和板门店在内的一块平原和延安半岛及瓮津半岛。东面美军占领的三八线以北山区,从地形上讲,对志愿军和人民军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美国人不是老早就说以三八线划界吗?所以在和谈开始时,我方代表就提出了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的主张,要求美国把东面的那块山区划给我们,我们把西面那块平原让给他们,完全恢复原来的三八线军事态势。在谈判中,美方不但不同意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反而凭着他们的所谓海空军优势,以在军事上得到补偿为借口,无理要求将军事分界线划在三八线以北我方阵地内,企图不战而攫取我方 12000 平方公里的土地,从而使谈判陷入了僵局。

这时,“联合国军”在战场上的行动方针是,在谈判期间“不实施大规模的进攻行动,而力求通过强有力的巡逻和局部进攻来保持主动”,以对志愿军和人民军施加压力,破坏志愿军和人民军可能发动的进攻;同时,视停战谈判的进展情况,随时准备恢复全面攻势作战,并预先制定了向朝鲜半岛蜂腰部平壤、元山一线推进的所谓“势不可当行动计划”。

为此,“联合国军”一面加强防御阵地,一面积极地进行发动局部进攻的准备。至 8 月中旬,先后建成了三道防线。各道防线均构筑了坚固工事, 埋设大量地雷和架设数道铁丝网。同时还积极扩建了金浦、水原、大丘等原有机场;靠近前沿阵地又修建了 18 个机场,增辟了 14 处海、空军运输补给基地,另外,美军有六个师,南朝鲜有四个师先后从一线撤至二线,进行了一两个月的休整。7 至 9 月,美军从美国本上运往朝鲜进行轮换、补充的兵员达 12 万人。美军还将空降第一八八团和两个轰炸机联队由美国调至日本, 并扩编了三个南朝鲜师和一个英联邦师,以增加其机动力量。

对于停战谈判开始后可能出现的形势和“联合国军”的行动企图,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早在准备进行谈判时就作了充分的估计,深知美国虽因在战争中遇到严重困难而求和,但在谈判期间,它可能玩弄种种阴谋伎俩,也可能乘机在战场上进行突然袭击。因此,毛泽东主席多次指示,要求志愿军必须提高警惕,积极注意作战。

特别是停战谈判开始后,“联合国军”的行动以及美方在谈判桌上的种种蛮横表现,使朝中方面更清楚地认识到,同美方进行谈判将是一场艰巨复杂的长期斗争。只有将政治上的揭露与军事上的打击紧密结合,尤其是军事上予敌人以沉重打击,才能迫使美国知难而退,使停战谈判按照有利于朝中人民的方向发展。

转入战略防线防御后,志愿军和人民军在“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指导下,积极构筑防御阵地,准备随时粉碎敌人的进攻。至 8 月中旬,

志愿军和人民军第一线阵地西起礼成江口,东至东海岸高城,东西绵延 250 公里之防御工事已经完成,并构筑了第二线防御阵地。同时,军队部署也作了适当调整,加强了东线防御力量。为贯彻轮番作战方针,志愿军第二十兵

团在司令员杨成武、政治委员张南生率领下,于 6 月开始人朝,集结于东线元山队西地区,准备随时支援人民军作战或歼灭登陆之敌。

不料,进入 7 月下旬后,朝鲜北部连降大雨,山洪暴发,河水横溢,泛

滥成灾。一般河流水位上涨三四米,最高达 11 米,水流速度达到每秒 4 至 6

米,最高达 7 米。洪水所到之处,交通中断,堤防溃决,房屋倒塌,物资冲走,装备毁坏,人畜伤亡,其水势之猛,持续时间之长,危害范围之广,为朝鲜近 40 年来所未有。在洪水冲击下,志愿军的主要物资集散地三登附近变成了一片汪洋,仓库、医院和高炮阵地全遭水淹,安州、鱼波车站及平壤附近全被洪水吞没,后方几乎所有的路面被冲坏,路基被冲塌,205 座公路桥梁全被冲垮,无一幸免。栗里至逍遥里的沿河公路交通中断了 20 余天。部队作战和供应面临着权大的困难。

当时分管后勤的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说,“一个是激烈的战争,一个是特大洪水,雪上加霜,困难上加困难。我作为兼后方勤务司令员,日不能安,夜不能寐,心急如焚!为战胜洪水灾害,保证运输畅通,保证前方物资供应和兵员,我和志后其他领导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是把不通的桥梁和能通的公路连接起来。为此,发动全军动手,另外,朝鲜群众和人民军也要参加,道路不通,大家都困难啊!

就在这个时候,美方又在谈判桌上节外生枝,制造障碍,仅在讨论议程问题上就拖了半个多月,讨论军事分界线问题,美方又企图不战而攫取我方12000 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一政治讹诈理所当然地被我中朝方面严词拒绝。美方首席代表乔埃竟公然进行军事讹诈,扬言:“让炸弹、大炮和机关枪去辩论吧!”李奇微也狂妄地声称:“用我们联合国军的威力,可以达到联合国军代表团所要求的分界线位置。”

8 月 18 日,敌人趁我遭受特大洪水灾害和面临“绞杀战”①的极端困难

之时,在东线先后动用了美军 2 个师、南朝鲜军 5 个师的兵力,向朝鲜人民

军北汉江东岸艾幕洞至东海岸高城约 80 公里的防御正面,发动了猛烈的攻势,企图夺取人民军阵地,迫使朝中方面在谈判中让步。“联合国军”在作战行动上采取逐段进攻,逐步推进的方式,在选定的战线上先实行全面进攻, 后集中兵力、火力实施重点进攻。人民军在该线防守的是第二、第三、第五军团,他们在粮、弹供应不足的困难情况下,利用野战工事,进行了英勇的夏季防御作战。

面对敌人的立体进攻和洪水灾害,人民军各部队进行了顽强抗击与积极反击,激战三天,“联合国军”仅攻占部分前沿支撑点。8 月 21 日,敌人被迫转为重点进攻,对一些要点集中兵力、火力,多、梯队轮番攻击。战斗更加激烈,有的阵地反复易手 10 余次 8 月 25 日和 26 日,人民军第二、第五军团为了打击进攻之敌,夺回部分已失阵地,乘敌疲惫之际,先后进行了两次局部反击。第五军团以第六师和第十二师各两个团,反击进占杜密里杨口以北地区之敌。第二军团以第二十七师,在第五军团第六师一部的配合下,反击大愚山之敌。战至 27 自夜,第五军团收复了杜密里以北地区阵地。第二军团对大愚山的攻击,因敌工事坚固,防守兵力较大,当夜未能解决战斗,在给敌人以重大杀伤后于 8 月 31 日主动撤出战斗。夏季防御作战的第一阶段,

① 1951 年秋,美国航空兵平均每天出动飞机 900 架次,对我狂轰滥炸。这种“空中战略”的目的,是企图使中朝前线部队陷入无粮无弹,不战自退的境地。

朝鲜人民军共毙伤俘敌 24000 余人。

从 9 月 1 日起,“联合国军”不断以营团兵力向东线人民军进行所谓“对

有限目标发起一连串进攻”。战至 9 月 8 日,仅攻占部分前沿阵地。9 月 9

日,转入重点进攻,首先由芦田坪以东 4 公里地段开始。南朝鲜第八师每日

均以 1 个多团的兵力,有时集中 4 个团的兵力,在大量飞机和大炮之支援下,

实施猛烈进攻。人民军在每一阵地上均击退敌人 6 至 8 次攻击,有的阵地击

退 18 次攻击。在杜密里以北的 851 高地,战斗尤为激烈,敌人死伤惨重,美

军士兵称为“伤心岭”。战至 9 月 18 日,“联合国军”除了在 1211 高地等地段继续保持进攻外,其他地段的进攻已被迫停止。在这一段,人民军共毙伤俘敌 22000 余人。

在此期间,志愿军第一线各军,为了配合朝鲜人民军作战,积极进行战术反击。位于北汉江以西的第二十七军,于 9 月 1 日至 3 日,以 3 个团的兵

力,在 5 个炮兵营火力支援下,向金城以南注波里东西一线地区之敌实施反

击,共毙伤俘敌 1900 多人。第六十四、第四十七、第四十二、第二十六军各一部,于 9 月 5、6 两日,分别向涟川以西德寺里、铁原西南 338·1 高地、铁原西北中马山、平康东南西方山和斗流峰等敌军阵地实施反击。除第四十二军攻击中马山未能成功外,其余均达到预定歼敌目的,占领了西方山、斗流峰等要点,改善了平康地区的防御态势。

朝鲜人民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奋战一个多月,胜利地粉碎了“联合国军”的夏季攻势。“联合国军”以死伤 78000 余人(内含美军 22000 余人)

的代价,突入东线阵地之至 8 公里。

夏季反击作战的胜利,是在我军刚转入阵地防御,工事不坚,经验不多, 粮弹供应不足和部队疲劳的困难条件下取得的。这一胜利,为我军战略指导思想的转变进一步提供了依据 9 月 4 日至 10 日,志愿军党委在空寺洞再次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对夏季攻势进行了总结。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陈赓将军, 对这种积小胜为大胜的“零敲牛皮糖”的战法大加赞赏。他对彭德怀司令说: “在目前情况下,我供给困难,进行大的战役,倒不如这样小打,虽然是小的歼灭战,但可积小胜为大胜,逐渐削弱敌人,打击其士气,造成进行大战役的基础。”

会议分析了朝鲜停战滩判开始后的战场形势,确立了在持久战思想指导下,今后战争的样式主要是阵地攻坚和阵地防御。社平将军说,从这时起, 朝鲜战场上精彩的运动战已经谢幕,代之而起的是长达两年之久的阵地战。如果说,以前五个战役解决了能不能打的问题,那么此后要解决的则是能不能守的问题了。

对战争形式的这种决定性变化,彭德怀司令员在 9 月 8 日的“作战方针” 报告中,曾作了这样的阐述:

“第一,我们虽然胜利地打到了三八线附近,但我军的技术兵种还差, 特别是整个供应运输,由于敌空军的破坏,相当困难,直接影响到战役的连续进行。

“第二,由于我军的胜利前进,使战场变得狭小,敌人兵力相对集中, 我要大踏步前进,一下打到釜山是有困难的。

“第三,敌人由于遭受了多次的惨败,也不敢大胆地冒进,在大规模的运动战中歼灭敌人的可能性也是较小的。“第四,朝鲜海岸线长,便于敌登陆作战,我如长驱直入,确有后顾之忧。

“总之,朝鲜战场上阵地战的战争形式一天一天的明显,大踏步进退的运动战的机会己日益减小。我们必须学习阵地攻坚与阵地防御,坚持持久作战。”

对于阵地战的打法,会议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确定的作战指导方针是: 在防御作战中应是积极防御,节节抵抗,对每一阵地必须进行反复争夺,不得轻易放弃阵地。要采取不断的阵地反击及小出击,歼灭出犯或突出部之敌, 以求得以较小的代价更多地杀伤敌人。

根据以往的作战经验,面对现代化技术装备的敌人的进攻,要能保证防御的稳定性,关键是要有坚固的阵地工事。彭德怀要求全军必须把进一步加强防御阵地作为战略任务来抓。他说:“自 8 月 18 日开始,敌人向东线人民军进攻,20 夭中前进 5 公里,伤亡至少有 5000 人。这仅仅是我整个前线 1/3的地段。从目前前沿至黄川有 12O 公里,我们又有三道纵深阵地,即需要 480天时间及 30 多 万人的伤亡。范佛里特吹嘘其东线攻势,要让我们在开城会议上去想一想,那末,这也要范佛里特去想一想,看他有没有本钱来干!”且说敌人的夏季攻势被志愿军和人民军粉碎后,仍不甘心,又在西线发

动“秋季攻势”。9 月 29 日,联合国军”采取逐段进攻、逐步推进的战法, 并投入大量的坦克。其直接目的,是企图迫使志愿 军放弃临律江左岸至铁原以西一线阵地,解除对其涟川至铁原交通干线的威胁,并从侧翼威胁开城, 为尔后夺取开城要地创造条件。位于铁原地区的美第三师两个团,首先在 100

门火炮和 60 辆坦克配合下向志愿军第四十七军防守的地段进攻。激战终日,

志愿军防守夜月山的第四二三团第六连,连续击退敌人 14 次攻击,杀伤敌人

800 余人。我工事全部被摧毁,坚守主峰的一个排全部壮烈牺牲。但是,在天德山方向,志愿军阵地屹立未动。

从 10 月 3 日开始,“联合国军”集中美骑兵第一师、美第三师两个团、

英联邦第一师在 200 余辆坦克、300 余门 105 毫米以上口径的火炮和大量飞机支援下,向志愿军第六十四军、第四十七军阵地进行多梯队的轮番攻击。马良山阵地曾五次易手。志愿军防守 216·8 高地的一个连,依托坑道式的工事,在一天内连续击退敌人 20 余次攻击,以伤亡 26 人的代价,毙敌 700 余

人,初步显示了坑道工事的优越性,经过五昼夜激战,英联邦第一师伤亡 2600

余人。在敌人疯狂的进攻面前,我军凭借工事,英勇抗击。战至 10 月 18 日,

志愿军粉碎了敌人在西线的进攻,“联合国军”以伤亡 22000 余人的代价,

仅前进了 3 至 4 公里。

从 10 月 8 日至 10 月 25 日,敌军又以六个师(其中美军三个师)在东线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和人民军第五军团一部的阵地发起进攻。进攻中敌军大规模地使用了坦克。第二十兵团的两个军经顽强防御,粉碎了敌人的“坦克劈人战”,为在阵地防御作战中如何进行反坦克战斗,提供了重要经验。

志愿军第二十兵团人朝后,于 9、10 月间接替了久战疲劳的第二十七军和人民军第五军团。这支部队刚刚接防,还未及适应环境和加固工事,就投入抗击敌人集群坦克进攻的紧张战斗中。在朝鲜战场上,开始美军使用坦克比较谨慎,作战时坦克很少先于步兵冲击,而大多充当前沿的活动火力点。不过在第四次战役后,美军知我反坦克火力弱,虽对其单个或小群坦克威胁较大,但却难以对付其集群坦克,因而敢于以连(24 辆)、营(72 辆)规模的坦克集团进行割裂志愿军阵地作战。

秋季攻势开始后,美军集中其坦克兵在东线展开了所谓“坦克劈入战”。

其作战方式是,每次以 20 至 40 辆坦克组成一个集群,在大量飞机掩护和步兵、工兵伴随下,一面以阵地上的火炮和坦克炮实行密集轰击,一面沿山路迂回割裂志愿军前沿各个高地的防御阵地,再由其步兵进行“逐山占领”,9 月 21 日,美军就在第六十七军阵地前使用了 70 余辆坦克,分三路向纵深穿

插。10 月 13 日至 10 月 25 日,在第六十七军防御的 27 公里宽的阵地前,美

军又出动了 280 余辆坦克发起攻击。同时每天发射炮弹 5 至 10 万发,出动飞

机 100—130 架次。这是朝鲜战争中美军规模最大的一次使用坦克作战。

二十兵团第六十七军在金城以南接防新阵地后,阵地上只有少量土木构筑的掩体和战壕,防地内道路又比较多,美军坦克利用这一便利条件连续展开反击,大部分工事被敌摧毁。第六十七军采取边打边补充,边抢修工事, 白天失去的阵地夜间反击夺回的办法,与敌人反复争夺。各部队通过总结经验,连队大都组织了反坦克小组,敌人进攻时埋伏在路边,待敌坦克接近时突然跃出发起攻击。各师、各团又组织了反坦克队,在道路上设置了大量障碍,有效地降低了敌坦克的前进速度。有限的反坦克火器也分散隐蔽配置, 待时机有利时才突然开火。这样,经 10 昼夜激战,敌人推进了 6 至 9 公里后,

即被阻止。这一期间,据我方统计,共杀伤敌人约 23000 人,击毁敌坦克 39

辆;其中 1 万人是在 3 天内被杀伤的,创造了志愿军日平均杀伤敌军数的最

高纪录。与此同时,第六十八军,也采用同样的办法,经过 13 昼夜激战,不

仅守住了文登里主阵地,还杀伤敌人 7600 人,击毁敌坦克 28 辆。

第二十兵团粉碎敌“坦克劈入战”的经验证明,要有效地抗击敌人集群坦克的进攻,需要多兵种的有机配合。第二十兵团在没有空军掩护和坦克配合的情况下,主要采取步、炮、工兵的密切协同,将大炮射击、反坦克手出击和工程障碍结合起来,利用敌集群坦克在山区不易展开队形,一般只能一线运动的特点,在重点地区以火力的集中对付敌坦克的集中。这样,就使得敌人坦克特有的机动性和突击力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又容易遭到沉重打击。美军因其“坦克劈人战”损失较大,而战果又有限,在此后的整个战争期间就再也未敢使用坦克向志愿军阵地实行穿插,也再未使用大的坦克群直接配合步兵作战。

美方发动的“秋季攻势”和与此同时进行的空中“绞杀战”,并未能达到夺取军事优势以改变战场态势的目的。敌军在一个月的进攻中,东西两线共死伤 79000 多人,敌我伤亡之比为 3:1。在这长达 250 公里的战线上,敌

军平均推进了不足 2 公里,而距鸭绿江的直线距离还有 400 公里。因此,当时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布雷德利讥笑说:“用这种战法,李奇微至少要用 20 年的米景才能达到鸭绿江。”李奇微后来也承认:“对当时军事上的情况有着清醒认识的人,没有谁会相信凭我们手中的这点儿有限的兵力,能够赢得什么全面胜利。”

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 1951 年夏、秋季防御作战的胜利,是在刚刚转入阵地防御,工事尚不坚固,敌机狂轰滥炸,洪水为患,部队粮弹供应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取得的。在异常激烈艰苦的作战中,广大指战员充分表现了无比英勇顽强的战斗意志和不怕牺牲、与阵地共存亡的坚强决心,连续粉碎了敌人的攻势,取得了歼敌 157000 余人的战果。志愿军伤亡 33000 余人,

“联合国军”占去土地 646 平方公里。此后,敌人在长期的对峙作战中,再也不敢冒险发动全线大规模的进攻了。

敌人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均遭失败,美方“让炸弹、大炮和机关枪去辩

论”的叫嚣宣告破产,只得重新回到谈判桌上来。10 月 25 日,停战谈判在板门店恢复,继续讨论军事分界线及非军事区问题。在谈判中,美方放弃了攫取 12000 平方公里土地的无理主张,但其提出的新的军事分界线方案,仍

要求朝中军队退出 1500 平方公里土地,包括撤出开城地区。美方在谈判中为攫取开城地区,提出了荒谬的理由,说什么开城对汉城构成“威胁”,开城如不是中立区早为“联合国军”所占领,并表示要以“联合国军”所占领的朝鲜北部西海岸外若干岛屿与开城交换。

美方的这一无理要求遭到朝中方面的拒绝和有力驳斥。为使谈判达成协议,10 月 26 日朝中方面提出了根据实际接触线加全面调整作为军事分界线的新方案,双方互有进退,而各自撤退的区域大体相当。但美方仍坚持无理主张,企图占有开城地区。

为了配合谈判中就岛屿问题进行的斗争,根据中朝联合司令部的决定, 志愿军第五十军于 11 月 5 日至 11 月 30 日利用渔船渡海作战,攻占了朝鲜西

海岸的大、小和岛等十余个岛屿,消灭了岛上南朝鲜方面的特务武装 570 人。人民军也攻占了部分岛屿。在渡海作战中,志愿军的战斗机曾掩护船只航行, 轰炸机两次轰炸了大、小和岛。这是我军历史上轰炸航空兵的第一次战斗出动,也是我军航空兵第一次直接配合陆军作战。

我方以攻岛作战打掉敌方在军事分界线谈判中的一块筹码。与此同时, 为了增加对敌方的压力,显示我方力量,以利谈判,志愿军司令部于 10 月底

指示前线的六个军发动局部反击。10 月 30 日至 11 月下旬,前线部队进行了

34 次进攻战,每次以歼灭敌一个连、一个营为目标。经反复争夺,最后夺回井巩固占领了九处阵地。

为了确保开城的安全,粉碎“联合国军”攻占开城的企图,志愿军司令部 10 月 29 日命令第六十五军加强开城地区及临津江以西防御兵力,如敌进攻,坚决防守,不得轻易放弃一寸土地,并尽可能向前推进,消灭敌人的小部队;还命令第六十二军于 11 月中旬进至开城东北地区,准备协同第六十五军打击向开城进犯之敌;并命令第四十军第——九师准备随时参加保卫开城的作战。

第六十五军遵照第十九兵团关于“扫清汉江以北敌之海防部队”的指示, 于 11 月间进行了两次扫荡作战,驱逐了盘踞在开城以南、砂川河以西、汉江以北地区,经常对谈判中立区进行破坏骚扰的南朝鲜军队。志愿军控制了汉江北岸和砂川河西岸的有利地形,将阵地向前推进了 280 平方公里,进一步稳定了开城地区的防御。

在局部反击战中,毛泽东主席提出的“零敲牛皮糖”战术大显威力。11 月 4 日,第六十四军对马良山的进攻战,是志愿军第一次组织的步兵、炮兵、

高射炮兵、坦克兵和工兵的协同作战。进攻出敌意外地在白天发起,先由 60 门火炮摧毁敌工事和压制敌炮火,又以坦克进至前沿直接射击敌火力点,同时以较密集的高射火器打击敌机。三个步兵营以四个小时的强攻,全歼英军第二十八旅的一个整营,夺回马良山阵地。随后,又打退敌军多次反击,这次战斗,志愿军共毙伤俘英军约 1740 余人。

11 月 4 日,第四十七军以 2 个步兵团 11 个连的兵力,在 114 门火炮,

11 辆坦克支援下,向美骑兵第一师 3 个连防守的正洞西山发动进攻。经过 3 个小时的激战,全歼守敌,攻占阵地。次日,美骑兵第一师以两个营的兵力反扑。第四十七军在打击敌反扑中,给敌以大量杀伤后主动撤离阵地。在敌

重新占领该阵地后,第四十七军又乘敌立足未稳,以三个营兵力再次反击, 全歼美骑兵第一师一个营又一个连大部,创造了在阵地攻坚战中打小歼灭战的范例。

粉碎敌人“秋季攻势”的作战,对于抗美援朝战争的进程以及志愿军的战略、战役和战术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 战场情况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我们方面发生的问题,最初是能不能打, 后来是能不能守。”能不能打的问题通过第一、第二次战役解决后,令人担心的问题就是在敌人占绝对优势的火力面前,志愿军能否守得住阵地。秋季阵地防御战的成功,使这一问题得到今人满意的答案。因此,在志愿军和人民军局部反击作战和攻岛作战胜利的形势下,11 月 27 日,美方同朝中方面就军事分界线及非军事区问题达成协议。

协议中规定:以双方现有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双方各自由此线后退两公里以建立停战期间的非军事地区。如军事停战协议在本协议批准后 30 天之后签字,则应按将来双方实际接触线的变化修正上述军事分界线与非军事区。

10 月 25 日,秋风瑟瑟,草木枯黄,一转眼中国人民志愿军人朝作战已经一周年了。

10 月 29 日,彭德怀将军召开志愿军党委会,总结夏、秋季防御作战经验,并研究下一段的作战部署。彭德怀说:“抗美援朝已经一年了。一年来, 我们付出了巨大牺牲,但也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把敌人赶到了三八线,迫使他们同我们举行谈判。朝鲜人民感谢我们,给我们受勋。我彭德怀去接受这个勋章,是作为志愿军的代表去接受的。”讲到这里,彭总拿出勋章让大家看,“多漂亮的勋章啊!”接着他深沉而又严肃地说:“为了抗美援朝,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中国人民志愿军付出了多大的牺牲啊!”

这枚勋章是一个星期前,朝鲜最高人民议会常任委员会,为表彰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援助朝鲜人民反抗美国侵略与保卫远东及世界和平事业中建立的伟大功勋,特地于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一周年前夕授予彭总的。为了接受勋章,前几天彭德怀还亲自到平壤去了一趟。他的勋章是朝鲜最高的一级国旗勋章,是朝鲜最高人民委员会授予的。

谈到秋季防御作战的胜利,彭德怀指出:秋季作战的成功,也使志愿军确定了新的作战方式。根据当时我方的统计数字,运动战期间,敌我双方人员损失数基本相等;而在夏、秋季的阵地战期间,敌我人员损失的比例是2.7:1,我方物资消耗更比运动战期间少得多。这样看来,打阵地战可以用更小的代价实现我方的战略目标。

彭德怀最后强调指出:全军必须提高警惕,保持高昂的战斗情绪。他说, 现在停战谈判虽然在进行,但敌人并不甘心失败,他们企图在谈判桌上捞取战场上不能赢得的东西。为此,他们节外生枝,无理取闹,并随时向我进击。我全军指战员必须发挥“零敲牛皮糖”的作战威力,寻找战机,积极主动地打击敌人,重创敌人,只有大量的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才能促进和谈的胜利实现。

彭德怀还特意号召航空兵、高炮兵、铁道兵,努力奋战,克服一切困难, 保证铁路、公路运输的畅通,在夏、秋攻势胜利的基础上,坚决粉碎敌人“绞杀战”的阴谋。正是:

夏秋攻势开新面,

歼敌一十又六万: 小股出击歼顽敌, 积小为大甚可观!

欲知反绞杀战的情况,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