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反绞杀战

军民齐反绞杀战,天兵怒气冲霄汉; 军需供应当务急,确保钢铁运输线。

1951 年 7 月,朝鲜北部出现了 40 年未遇的特大洪水,战时抢修的桥梁因其基础多不坚固,大部被冲毁,美军又乘机发起空中“绞杀战”。这年秋季美国航空兵平均每天出动约 900 架次,其中只有 90 架次直接用于支援前线地面部队作战,其余都用以攻击中朝军队的后方。这种“空中战略”的目的, 是企图使中朝前线部队陷入无粮无弹,不战自退的境地。

“绞杀战”是美军仿照 1944 年 3 月盟国空军在意大利境内,以德军使用的铁路线为主要攻击目标而发动的一次空中战役而炮制的。那次战役,最初被称为空军协同攻势。后来被称为“绞杀战”。朝鲜半岛的地形、交通线的构成以及美军空中封锁的计划,都同在意大利进行过的“绞杀战”极为相似。所以,美军把他们的这次行动亦得意地称为“绞杀战”,想把朝鲜半岛变为昔日的亚平宁半岛。

美军“绞杀战”的具体做法是,在横贯朝鲜半岛的蜂腰部划定一个阻滞地区,以绝大部分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进行长时间毁灭性的轰炸。切断志愿军后方交通线,破坏我军前后方联系,窒息我军作战力量。所以“绞杀战”又称“阻隔战”、“窒息战”。

在当今的战争中,后勤保障的程度,对决定战争的胜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志愿军人朝参战后,在供应方商与国内战争时期的一个最大区别,就是所需要的装备基本不能取之于敌,所需给养也几乎不能取之于当地之民。运动战初期缴获物资虽多,却因美军采取破坏战场的做法,缴获到的装备很快被敌机大部炸毁,所余的与我军装备的型号也大多不一致,难以使用。北朝鲜的人民虽然热情支援志愿军,可是因战争的摧残、破坏,战区人民群众生活尚无保障,难有多余的衣食支援志愿军。我军虽可暂时借粮借物,也必须尽快归还。所以几十万出国大军的作战和生活需求,基本上都要由国内供应。

可是敌机在我军后方日夜不停地实行严密的空中封锁,敌海军舰炮也不断轰击东西海岸的交通线,使得志愿军的运输供应极其困难,这一困难在运动战期间成为影响志愿军作战的最重要的因素。

1950 年 10 月,志愿军刚发起第一次战役时,战线距离中朝国境线一般

只有几十公里,可是战役进行到第 10 天,部队前进到距国境 170 公里的时候, 就因粮弹供应不上而被迫停止了进攻,第二次战役虽然是志愿军战绩最辉煌的一次战役,可是战役期间也暴露出后勤工作的严重弱点。当时入朝部队和后勤民工已达 50 多万人。然而由于部队迅速穿插前进了数百公里,人力、畜

力运输难以跟上,而志愿军人朝的 1300 辆汽车因空袭和翻车损失严重,只剩

下 260 辆,结果粮弹和棉装都供应不上。东线第九兵团在饥寒交迫中因冻伤减员达三万人,以致于美海军陆战一师从包围中逃生,未能很好地完成歼灭敌主力的任务。

在第三、第四、第五次战役中,随着战线的延伸,供应更加困难。这时运输线最短也有 500 公里以上,火车还基本不通,前线主要依靠汽车运输。

志愿军的汽车虽然已增至 2000 辆,数量仍远远不够。而且由于敌机在夜间也

不断轰炸,汽车行车时不敢开灯,一夜只能行驶 30 至 40 公里,运输量仅达

到前线最低需求量的 30—40%。这样,志愿军不但已不可能向南朝鲜纵深地区继续推进,连保持现有地区也比较困难,因而未能完成预定的歼敌计划。正因如此,侵朝美军依赖空中优势,对志愿军和人民军后方战略要地、

军事设施及交通运输线进行轰炸破坏。这一直是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战争的发展一再加强。志愿军人朝参战初期,美国空军投入战场的各种类型飞机,已由战争开始的 500 架增加到 1100 架。其中用于轰炸破坏志愿军和人民军后方的占 50%以上,主要攻击军队集结地域、补给基地、公路铁路桥梁、交通枢纽和运输车辆等。至 1951 年 7 月,美国空军投入战场的兵力

增加到 24 个大队又 10 个中队,拥有各种类型的飞机约 1700 架,其中包括美军当时最先进的 F 一 86 型喷气式战斗机以及可载千磅炸弹的 B—26、B—29 型战略轰炸机。

1951 年 7 月 10 日,停战谈判开始后,“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就命令美远东空军司令:“在此谈判期间,应采取行动以充分发挥空中力量的全部能力,取得最大的效果,来惩罚在朝鲜任何地方的敌人。”

同年 8 月,侵朝美军制定了“空中封锁交通线战役”的绞杀计划,打算用三个月的时间摧毁朝鲜北部的铁路系统,尽可能使“铁路运输陷于完全停顿的地步”,企图切断志愿军和人民军后方运输补给线,割裂志愿军和人民军前线与后方的联系,窒息志愿军和人民军的作战力量,以对朝中方面施加军事压力,配合停战谈判。为此,美国空军把封锁交通线作为首要任务,动用了大部战斗轰炸机和全部战略轰炸机来执行这一任务。美国远东空军第五航空队司令埃佛勒斯特中将在绞杀战开始时就大言不惭地说:“对铁路实施全面的阻滞突击,将能削弱敌人到如此程度,以致第八集团军发动一次地面攻势即可将其击溃,或者将能使敌人主动把部队撤至满洲境内附近,以缩短其补给线。”

当时情况是十分严峻的。7 月下旬,朝鲜北部发生了 40 年未见的特大洪水,并一直持续到 8 月底。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冲毁了大量桥梁和道路,

志愿军和人民军后方运输线受到严重破坏。铁路桥梁被冲毁 94 座次,线路被

冲毁达 116 处次,中断运输最长者达 45 天,最短者为 13 天。50%的公路桥梁也被洪水冲毁。志愿军后勤主要物资集散地三登地区成了一片汪洋。到了8 月中旬,美国空军趁洪水给我造成巨大破坏时,开始实施“绞杀战”,重点轰炸铁路桥梁,并对尚能通车的线路进行逐段轰炸,致使我后方处境更加困难。至 8 月底,铁路桥梁遭受破坏达 165 座次,线路达 459 处次,当时尚

能维持通车的铁路总长仅约 290 公里,平德线(平壤至德川)由于大同江桥与沸流江桥被破坏,全线停开。整个铁路交通经常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到了 9 月份,美国空军在普遍轰炸道路、桥梁,封锁破坏我交通运输的

同时,又重点集中轰炸新安州、西浦、价川铁路的“三角地区”。这个三角地区,是整个朝鲜北方铁路和公路运输的枢纽和咽喉。南北走向的京义线、满浦线,东西走向的平元线、价新线都在此连结、交叉。如果这一地区遭到破坏,不仅南北东西铁路运输同时中断,而且公路运输也将受到严重影响。这一地区铁路运输畅通与否,对志愿军和人民军前线作战物资的供应关系重大。

美国空军将轰炸重点转至“三角地区”后,平均每天出动飞机 5 批 100 余架次,集中对京义线渔波至新安州段和满浦线顺川至价川段进行轰炸,并逐步压缩轰炸范围,最后在肃川至万城间的一公里地段和龙源里至泉洞间的

一个连结点上连续反复轰炸,企图在一两点上造成深度破坏,使志愿军和人民军无法修复,从而达到切断运输供应的目的。

“三角地区”的凡段铁路仅长 77.5 公里,为朝鲜北部铁路总长的 5.4%。据统计,这期间遭受破坏达 2600 多处次,是朝鲜北部全部铁路被破坏处次的45%以上。4 个月中,敌机在这一地区投弹 38000 多枚,平均每两米即中弹一枚。此外,敌人还在价川至顺川投下了许多 500 公斤以上的定时炸弹,人土深达四五米。由于定时炸弹威胁大,严重影响了抢修速度。

面对洪水和敌人的“绞杀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不分前方和后方、战斗部队和后勤机关、战士和铁路员工,英勇顽强,奋不顾身地投入了战斗,表现了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彭德怀将军说:“这是破坏与反破坏,绞杀与反绞杀的残酷斗争。”他号召志愿军铁道部队、工程部队、运输部队、公安部队、高射炮兵、航空兵和兵站仓库、医院诸兵种联合作战,与敌人针锋相对地打一场大规模的反“空中封锁”战役。

我后方部队同洪水斗争的同时,又想尽一切措施反对敌人对我后方的绞杀。为此,志愿军后勤司令部要求各部队对各种物资紧急隐蔽、疏散、伪装, 设置各种假目标,以假隐真,迷惑敌人。当时各部队创造了许多隐蔽的好方法。有的利用地形,在狭窄的山沟、山崖、山脚等处建立仓库,囤集物资, 停放车辆,舟设治疗所;有的利用地物,在茂密的树林隐蔽人员和车辆;有的利用矿洞、自然洞、隧道和各种掩体。这些地方一般不易发现,即使发现了敌机袭击也比较困难。运输部门还在公路沿线两旁修了许多汽车隐蔽部, 或干脆就利用路旁山拗的天然洞,一看飞机来了,汽车就钻进隐蔽部。有了汽车隐蔽部,汽车队就不光是只能在夜间运输了,白天也可行车,飞机来了就躲进隐蔽部。

后来,志愿军还有意识地设置假目标,使敌机真假难分,诱敌机上当。在仓库区附近苫上苇席、草袋子,上面用绿树叶子盖着,敌人来了就狂轰滥炸一阵子,结果什么也没有炸到,增加了他们的消耗。有时,晚上还故意燃几堆髯火引诱敌机轰炸、扫射。有时,干脆就把坏的汽车装上高粱米间隔距离很远地放在那儿,故意让敌机炸。“我们给敌人算了一笔帐,”志愿军后勤司令员洪学智将军说,“他们撂 200 磅、500 磅的一枚炸弹,打中了,炸我一车高粱米,不值多少钱。如果他撂空了,没炸掉,最多把口袋打几个窟窿,粮食还是照样吃。我们漫山遍野到处都有假目标,真真假假,虚虚实实, 同敌机斗智。”

“过去敌机是发现了目标就炸。”洪学智继续说,“后来,敌人怀疑了, 派了很多特务来察看轰炸的效果怎么样;特务报告说,效果不好,有许多是共军设置的假目标。所以敌机再炸时就犹豫了,先琢磨一下是不是假的,我们就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有时干脆就把汽车停在公路中间;敌机以为一定是打坏的,好的绝不敢停在公路上,就不轰炸,我们就这洋真真假假与敌机作斗争。”

入朝作战之初,预报敌机空袭问题没有解决。宿来在实战中总结了经验, 战士们在沿途一些制高点设立防空哨,日夜监视敌机的活动。一旦听到敌机的声音,马上鸣枪报警。这样,正在开灯行驶的汽车司机听到报警的枪声, 立即熄灭车灯,摸黑行驶或躲避。敌机飞过后,防空哨又敲钟解除警报,汽车继续开灯行驶。

在加强防护的同时,后勤部队也积极开展了对空射击。志愿军人朝初期,

只有一个高射炮兵团,对空防御力量很弱。这个团属志愿军炮兵政委邱创成、副司令员匡裕民指挥。不久,炮兵司令部改为炮兵指挥所,由匡裕民任主任。高射炮兵第六十一、六十二、六十三、六十四师相继入朝。此时,高射炮兵已有 4 个师又 3 个团和 50 个独立营。为掩护抢修抢运,志愿军总部下决心抽调了在朝高射炮部队的 70%,并成立铁道兵高炮指挥所,统一指挥。同时, 开展群众性的对空射击运动,用轻武器打敌人低空飞机,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志愿军人朝初期,为了隐匿战略意图,也由于缺乏对空作战经验,很少用轻武器打敌机,在第一、第二、第三次战役期间,仅击落敌机 17 架,击伤

1 架。第三次战役以后开展群众性的打敌机运动,部队开展了学技术与打飞机竞赛,并普遍制定打飞机计划,从而创造了一连串的光辉纪录。重机枪手杨德贵曾用 10 发子弹击落一架双引擎中型轰炸机,而高射机枪手屈秀善只用

3 发子弹就击落了一架敌机。

从第四次战役起,击落、击伤敌机的数目就日益增加,相当可观。从 1

月 25 日至 4 月 21 日,击落敌机 457 架,击伤 28 架,共 485 架,平均每日击

落击伤敌机 5.6 架。自第五次战役开始,4 月 22 日至 6 月 25 日,击落敌机

323 架,击伤 154 架,共 477 架,平均每日击落击伤敌机 7.3 架。从 6 月 26

日至 8 月 25 日的两个月内,虽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战役,但由于敌人开始实

施“绞杀战”,我后方部队对空射击活动增强,又击落敌机 273 架,击伤 229

架,共 502 架,平均每日击落击伤敌机增至 8.2 架。

物开里是志愿军的重要物资集散地。“绞杀战”开始后,天天遭到轰炸。掌握敌机的活动规律后,后勤司令部秘密地把一个高炮营调过去,有 12 门高射炮,4 挺高射机枪。一天,4 架敌机果然又来轰炸了,低低地俯冲下来。这时高射炮突然开火,将 4 架敌机全部击落。不一会儿又飞来 4 架,第一架又

被我高炮击落,剩下的 3 架见势不妙,拼命升高往上窜逃跑了。高炮打飞机旗开得胜,高炮营得到了后勤司令部的嘉奖。

为保障后方铁路运输,1951 年春中央军委派遣三个高射炮师入朝,以铁路为防卫重点。高炮部队入朝护路后,各部队也展开了群众性的对空射击。敌机不敢低飞了,高空投弹对铁路目标的命中率只有原先的 1/10。而后,美军航空兵将普遍轰炸改为重点封锁。他们一面重点封锁几座重要的江桥,一面集中轰炸清川江附近的新安州、西浦、价川这一作为运输咽喉的“三角地区”。在 4 个月里,美机不分日夜死死啃注“三角地区”这个仅有 77.5 公里的铁路地段不放,使这里平均每两米即中弹一枚。针对这一情况,志愿军司令部决定采取以集中对集中的办法,以重点保卫和机动作战相结合的方式打击敌机。

根据这一决定,志愿军于 9 月下旬抽调高射炮兵 1 个团、11 个独立营和

  1. 个高射机枪连,加上原部署在铁路运输线上的高射炮兵部队,在铁路线上

组成了 4 个防空区。到 12 月,担任掩护铁路运输的高射炮兵部队已达在朝高射炮兵部队总数的 70%,其中 2/3 的兵力配置在“三角地区”。为了统一指挥作战,12 月份成立了铁道高射炮兵指挥所。随着志愿军防主力量的增加, 仅 12 月份即击落击伤敌机 106 架,其中仅高炮英雄阎舒魁的一门炮,就击落

敌机 6 架,击伤 12 架。

高射炮兵根据敌机活动的变化,为了克服防卫区域大与兵力不足的矛盾,贯彻“重点保卫、机动作战”的方针,除集中部分兵力掩护桥梁、车站

和仓库外,以 2/3 的兵力广泛实施机动作战。

1952 年 4 月至 6 月,担任掩护交通的高射炮兵部队转移调整兵力达 20

余次,行程 3659 公里,1 月至 6 月,志愿军担任掩护交通运输线的高射炮兵,

共击落敌机 198 架,击伤 779 架。5 月 8 日,高射炮兵第二十国营在捕亭里

仓库区对空作战中创造了一天击落敌机 25 架的纪录,受到志愿军司令部的通令嘉奖。

在防空部队和空军的掩护下,铁道兵部队和地方铁路员工每夜都进行紧张的抢修抢运。为了加强铁路系统的领导,1951 年 8 月,在中朝联合司令部领导下成立了以东北军区副司令员贺晋年兼任司令员的中朝联合铁道运输司令部。为便于朝鲜境内的指挥,还专门成立了前线铁道运输司令部,以刘居英任司令员兼政委,李寿轩和一名朝鲜同志任副司令员,崔田民任副政委, 负责指挥人朝的四个铁道兵师,连同配属的运输、高炮部队共五万多人。

敌人对我交通大动脉铁路的破坏是极其疯狂的。两年多来,曾出动飞机15 万多架次,投弹 19 万多枚,其中定时炸弹约占 1/3,平均在我通车线路上

每 7 米投弹 1 枚。志愿军铁道部队、广大铁路员工和兄弟部队一起,英勇奋战,抢运抢修,创造了许多动人的事迹。如铁道兵第一师某连在百岭川奋战了 76 个昼夜,抗击了 26 次大轰炸,全连伤亡 99 人,剩下 40 人,仍坚持按时完成了抢修任务。铁路军管局有一台机车在行车时被敌机发现追打,车身中弹 300 多处,可是司机仍将机车开到了目的地。荣立集体二等功的某部九

连,守护着遭受敌机重点轰炸,被投弹 7000 多枚的一座桥梁,随炸随修,保证了通车。闻名全国的“登高英雄”杨连弟先后转战清川江、沸流江铁路桥工地,在铁道兵中首创白天利用敌机轰炸间隙抢修的范例,后不幸因定时炸弹爆炸而牺牲。特等功臣郭金升,以高度自我牺牲的精神拆卸了 603 枚定时

炸弹(共 40 多种),取出炸药 27 吨,不但排除了危险,保护了线路,还为国家节省了财富。

敌机投弹量虽然成倍、成十倍地增长,但在我英雄战士们的奋力抗争之下,运输量反而不断提高。

1951 年 7 月,美机对我铁路线的轰炸次数相当于同年 1 月的 5 倍,可是

  1. 月问的铁路运输量则为 1 月间的 2.3 倍。

1952 年 1 月,美机对铁路的轰炸次数相当于上一年 1 月的 63.5 倍,可

是同月,北朝鲜的铁路运输量又增加到上一年 1 月的 2.67 倍。1952 年 5 月,

朝鲜北部铁路运输提前一个半月完成了上半年的运输任务。对此,同年 5 月

31 日,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在汉城的记者招待会上都认为是“凉人的奇迹”。

在反轰炸的斗争中,铁路运输战线广大指战员,不仅发扬了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还以严格的科学态度总结经验,以集体的智慧创造出一整套抢运、抢修的有效方法。在铁路运输方面,为了在有限的通车时间内通过更多的列车,采取了“列车片面续行法”,即在一个或几个区段上,组织两列以上列车取一定间隔,连续向一个方·向运行,不对开。这一办法的实施,显著地提高了铁路运输的效率。

当时,北朝鲜的铁路基本上是单行线,运输又大都是由北向南。在美机不断的轰炸下,铁路场站普遍遭破坏,许多车站只能临时修通一股道通车, 无法会车,因此难以按常规搞火车对开的平衡运输。 1951 年 4 月,铁道兵利用鸭绿江桥抢修通车的一个夜晚,试行只向南发运满载车,停止向北回运

空车,结果当夜运量比和平时期平衡运输的运量提高了一倍多。根据这一成功经验,以后每逢可通车的夜晚,所有列车就向一个方向(或南或北)单方面发车,每列车的间隔一般只有 5 分钟。这样,在一条单轨铁路上创造了一

夜开往前线 47 列火车的纪录,相当于和平时期行车数的 2.5 倍。

在“三角地区”铁路运输中断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司令部就组织汽车运输部队和装卸部队将定州、球场、价川附近的物资,倒运到渔波、顺川和德川等地再装火车前运,实施长区间的倒运。为了解决运输力量不足的问题,志愿军司令部还组织全军二线部队,到铁路运输终点接运冬装。9 月底,志愿军指战员全部领到了新冬装,及时地保证了军队的需要。

在加强铁路抢修抢运的同时,为了加强公路线上的抢修力量,解决长时间公路线上因错车不便而造成的交通阻塞、运转不灵的状况,志愿军司令部组织了七个工兵团和二线休整的各军及各兵团直属工兵分队参加公路抢修。志愿军工兵是与大部队同时入朝的,由工兵指挥所直接指挥。在抗美援朝期间,先后由 15 个工兵团入朝,担负各种工程保障任务。在工兵部队中,有许多像张振智、朱重元这样的英雄人物。就是他们带领着战友们,在敌人鼻子底下埋设地雷,在敌机轰炸和洪水的威逼下抢修桥梁。三年中,艰苦奋斗的志愿军工兵共架设新桥千座以上,补修的桥梁总长度达 7 万多米。仅到 1951

年 12 月底,志愿军工兵就在朝鲜军民的协助下,共加固加宽原有公路 2158

公里,新修建公路 292 公里,大大改善了公路的运输状况,基本上保证了公路的畅通。

特别令人兴奋的是,我们年轻的空军在反“绞杀战”中正式出动作战, 旗开得胜。1951 年 1 月 21 日和 29 日,我志愿军空军第四师第十团大队长李汉,在两次实战中,击落美 F 一 84 型飞机一架,击伤两架。这是志愿军空军历史上第上次击落敌机。李汉被志愿军总部批准为二级英雄、一等功臣,反“绞杀战”开始后,志愿军空军奉命正式出动掩护交通线,到 12 月底共出动

5 个师飞机 3526 架次,击落敌机 70 架,击伤 25 架,迫使敌战斗轰炸机的活动空域很快撤到清川江以南,敌 B 一 29 轰炸机从 10 月份起转入夜间活动。在对空作战方面,志愿军空军继续采取轮换作战的方针,以积极勇敢的

行动迎战敌机,掩护清川江以北铁路运输线。在这一阶段,先后参战的有 7

个师,经常保持 3 个师左右的兵力进行空战。在 1952 年 2 月 10 日的空战中, 第四师第三大队大队长张积慧驾驶的长机,在单志玉驾驶的僚机掩护下,将美国空军第四联队少校中队长乔治·戴维斯驾驶的长机及其僚机击落,戴维斯在美国号称“空中英雄”、“最了不起的喷气机王牌驾驶员”、他被击毙, 在美远东空军以至美国国内都引起了震动。2 月 13 日,美国远东空军司令威兰悲哀地承认,戴维斯的毙命,是“对远东空军的一大打击”,“是一个悲惨的损失”。张积慧共击落敌机四架,荣立特等功,获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朝鲜战争开始了世界航空史上以喷气式飞机交战的新时代。新中国的空军刚一建立,就参加了当时世界上技术水平最高的空中战争,并在战争中将自己锻炼成为一支强大的全新的技术兵种。1950 年 10 月志愿军入朝时,中国空军只有 3 个师,至年底前又紧急组建了 5 个师,然而这 8 个航空师各只有两个团,每师也只装备几十架飞机,其中除第四师外还都刚刚开始突击训练。

当时,志愿军急需空军参战掩护运输线。苏联方面经过初期的犹豫后, 同意从 1951 年 1 月起,以两个空军师有限地掩护清川江以北的 100 余公里的

交通线。苏联由于担心和美国进入战争状态。一直不承担其空军在朝鲜上空参战的责任。苏联这种“很有限的参战”,远远不能满足志愿军的需要。同时考虑到我国的空防不能长期依靠他国,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于 1950 年末作出了空军参战的决策。

我们所面临的敌人是强大的。美国是战后世界空军实力最强大的国家。朝鲜战争爆发时,美国空军拥有飞机 17000 架,美国海军拥有飞机 14000 架。

美军在朝鲜战区的作战飞机一直保持在 1500 架左右,最多时达 2400 架,美

军飞行员至少都有 1000 个小时的飞行经历。新中国的空军与这样一个强大的敌人进行空战,空军自身乃至后方基地都要冒极大的风险。但是在面对风险的同时,新中国的空军这时参战,又有一个难得的机遇,可以迅速在战争中学会战争,很快建立起一支强大的空军。

面对战争的迫切需要,新中国的空军打破了世界各国空军建设的常规, 边打边建,边打边训。1950 年年底至 1951 年 4 月,空军又组建了九个航空

兵师,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米格一 15 战斗机,并进行突击训练。按当时世界

上训练喷气式飞机驾驶员的惯例,一般需要训练 300 个小时以上,在美国则

需 500 个小时。新中国的飞行员急需参战,由教员带飞 50 至 60 小时,飞行员掌握了驾驶技术,即行参战。

1951 年 1 月 21 日,空四师在鸭绿江附近上空首次同美国空军交战,大队长李汉击落 F—84 一架,从此开始了空军的初战阶段。1 月 29 日,李汉在空战中又击落击伤 F 一 84 战斗机各一架。从 1951 年 9 月至 1952 年 6 月,空军进入了以大批部队正式参战的阶段。经中央军委决定,空军以师为单位, 采取由少到多,以老带新,先打弱敌再打强敌等稳妥办法,组织部队参战。9 月 4 日,空四师和友军一起进行了双方有 200 多架飞机参加的激烈空战,战斗中飞行员刘涌新击落美国最新式的 F—86 战斗机一架。毛泽东主席看到战报后,马上写下了“空四师奋勇作战,甚好甚慰”的批语。

11 月间,空三师和空二师、空十四师转入第一线作战。空三师取得打小

机群的经验后,随即配合友军打大机群,在 86 天中,共击落击伤美机 64 架。

11 月 6 日和 11 月 36 日,空八师出动杖一 2 轰炸机两次轰炸了大、小和岛之敌。这是我空军第一次执行轰炸任务。在后一次出航途中,与前来拦击的美 F 一 86 战斗机展开空中格斗,击落美机三架,首创世界空战史上以活塞式轰炸机击落喷气式战斗机的战例。对此,美国空军参谋长范登堡上将在记者招待会上惊呼:“共产党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世界上主要空军强国之一。”

在抗美援朝的空战中,锻炼出新中国第一批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在战争中,志愿军空军涌现出王海、刘玉堤、孙生禄、赵宝桐、张积慧、鲁氓这六名一级英雄,还有一大批二级英雄和功臣模范。空三师的大队长王海带领全大队团结战斗,共击落击伤敌机 29 架,被誉为“英雄的王海大队”。王海本人击落敌机 4 架,击伤敌机 5 架。空四师中队长张积慧前后击落 F—86 飞机 4 架,其中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空中英雄、有过击落敌机 21 架纪录的乔治·戴维斯少校和他的僚机。这些空中英雄们在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的空战中创造出了光辉的业绩。

经过抗美援朝战争,新中国的年轻空军迅速成长,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战争中志愿军空军共战斗出动 26491 架次,共击落敌机 230 架,击

伤 95 架。在此期间,中国空军由只有一个航空兵师、几十架作战飞机,发展

到拥有 23 个航空师,近 3000 架飞机;从空战的实力看,仅次于当时的美苏, 跃居世界的第三位,成为保卫祖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

经过中朝军民的英勇战斗,敌人的“绞杀战”被粉碎了。侵朝美军实施的“绞杀战”,既没有使志愿军和人民军后方运输瘫痪,也未能迫使朝中方面在停战谈判中屈服,敌人的飞机却遭受了巨大的损失。1952 年上半年,敌人损失飞机 1743 架,其中被击落 575 架。到 1952 年 4 月,敌战斗轰炸机实力已降到最低点,有两个大队降到编制数的一半,已无力对我铁路两头同时进行“饱和轰炸”,只能轰炸清川江以北的一头了。1952 年 5 月 31 日,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在汉城记者招待会上说:“虽然联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力量,企图阻断共产党的供应,然而共产党仍然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运到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美军的“绞杀战”虽然被粉碎了,但他们并不甘心失败,一计不成,另生一计。欲知敌人又施何毒计,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