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慈禧相继驾崩,刘金生的眼前呈现出一条生财之道

史载:1908 年 11 月 13 日,清朝光绪皇帝在“百日维新”失败、被幽禁 12 年后郁郁而死, 一天之后,幽禁光绪皇帝的慈禧太后也病死宫中。由于光绪死在慈禧之前一天,时间如此凑巧,以至于人们怀疑光绪是否死于慈禧之手。这一对政坛死敌同时归天,成为近代史上一个难解之谜。3 年后,满清王朝终于未能摆脱慈禧留下的千疮百孔的局面,在辛亥革命的一阵急风暴雨中便倒台了。延续了 3000 多年的封建王朝统治,终于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浪潮中划上了句号。

脱穷致富,是刘金生和他新建的小家的期盼。

但他也没想到:自己这个中国芸芸众生中毫不起眼的小家的兴旺,却是从国丧开始的。

自结婚成家后,刘金生就盘算着如何改变家中的贫穷状况。除了省吃俭用外,他还留心有什么方法使得母亲和妻子都能发挥作用。

他发现店中出售的“辫须”,原是出自松江、南汇一带的闺中手工。这种扎在男人辫梢的装饰品,在清代是必不可少的男人用品。于是,他从奔牛捎回丝线去,让母亲和妻子在家里编织。这种小手工艺品精致、实用,比纺土纱土布收入要可观得多。

于是,无田无地的刘家婆媳,有了在家生产的“产品”。

这天,忽地传来光绪皇帝驾崩的消息,紧接着,慈禧太后又驾崩。镇上人们都在纷纷议论:这囚禁多年的皇上怎么突然驾崩,而且,就在慈禧太后驾崩的前一天?

金生没有兴趣去研究这宫廷的内幕,但皇帝和太后驾崩的消息却触动了他那敏感的商业神经:皇帝和太后驾崩必要举国致哀,而国丧必不可少的是白布和⋯⋯

他给元泰和其它布庄抢进了一大批白布,同时,连夜购进了市上所有的白丝线,匆匆送往生祠镇。

母亲和妻子遵照金生信上所嘱,连夜加工成白辫须。

果然,官衙前贴出了布告: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晏驾,举国致哀,凡“辫须”一律要用白色。

这时,刘金生家的白辫须已在市上销售。

等到人们想到编织白辫须时,发现市上的白丝线已缺货。等白丝线到货时,国丧已近尾声。

刘家婆媳却数着白花花的银元:共有 200 多块! 婆媳俩从未见过这么多的银子,喜形于色。

刘金生看着这些银子,却在想:离自己的目标不远了!他要开店的理想, 正在这堆银元中闪光。

这位日后声名显著的大企业家,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资本原始积累。 愚顽的慈禧太后不会想到:自己的死不仅为中国整个的民族资本主义发

展创造了条件,而且,竟直接为一位民族资本家创业投下了第一块奠基石。经过日积月累,刘金生手里终于又有了 400 元。200 元来自他帮人家进

货所得的“厘头”,200 元来自他和朋友搭的“五总银会”,他摇到一个“状元小甲”,先取得了 200 元的使用权。于是,他决定将手中掌握的 600 元打出去。

他找到靖江一位大户人家的少爷华渭川,劝他出银 600 元合股办店。这

华渭川虽吃喝嫖赌,无所作为,却看中了机敏的刘金生,同意出资 600 元。于是,1909 年正月里,当宣统皇帝在北京登基之时,刘金生的“和丰京

货店”也在一片“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开张了。一年下来竟获利 2000 元。与他合伙的华渭川却因为吸食鸦片、耽于嫖赌而债务缠身。年终,主动

提出:为还债退出股金。于是,刘金生成了“和丰京货店”的独资老板。刘金生在商贾汇集的奔牛站住了脚。

他再次渡江,把父母和妻子、儿子接到了奔牛镇。

刚在新家住下来,金生便带着鞠秀英和父母去看火车。

他们听金生讲火车已有好多回了,这次总算可以亲眼看到火车了。一家人站在铁轨旁耐心地等着。

金生对鞠秀英说:“那年,铁路刚刚修通,全镇人都围在这儿等着看新奇。我正忙着手上的活儿,等到大家都轰动起来,我估摸火车真的来了。我便赶紧跑过来,远远就看见一个黑铁塔似的东西喘着粗气就开过来了。我赶忙跑去看,那火车却轰轰隆隆地开走了。我被这巨大的铁车惊呆了。这么大的车子,居然跑得这么快?这是啥人发明的?当时,我忽的一下想起了我们生祠镇上的那个潘老木匠,总是一副神气得不得了的样子。凭啥神气,就因为他造的狗头车子是靖城一绝。可是,和火车比,那算什么?那个发明火车的人该有多大的神气呢!”

鞠秀英听得笑弯了腰,勾着儿子的鼻子说:“你听你爸有多蠢呢!” 儿子在娘的手臂里不停地笑。

金生却认真他说:“从那时起,我明白了:这个世界大着呢!我们做的事跟人家比,真的不值一提哟!”

鞠秀英暗自一惊:自家男人在外面闯世界,真是懂得蛮多事体呢!

正在这时,火车开来了。正与金生描述的那样,喷着漫天云雾就开过来

了。儿子吓得哭了起来。鞠秀英慌忙捂住自己的耳朵,又换手去捂儿子的耳朵⋯⋯

火车,在这一家人的惊愕声中,轰轰隆隆地消失在前方的云雾中。

和丰京货店实行前店后厂的办法,前面售货,后面是染坊。母亲和妻子都是能吃苦的人,她们把常州进来的白坯布染成青、元色,利润高出许多。

眼看着生意一天天发达起来。夜里,妻子梦里都是笑。

刘金生被吵醒来,推了推妻子:“你刚才在梦里笑呢!” 妻子醒来,不好意思地说:“我刚才做梦,梦到回娘家。” “回娘家有甚好笑?你娘不骂你丢下他们自己走了。” “我娘才不骂我呢!她夸我好福气,找了个好丈夫呢!”

刘金生摇了摇头,说:“秀,你这话说反了,我总在想,自从你进了我家门,我就像有天神暗助,事事顺心,眼看着家里就变了。”

鞠秀英似乎也想起什么似的,说:“不过,算命的说你是福相,我呢, 也是帮夫的命。”

金生不由得将妻子紧紧搂在怀里。

但不久,这个因摆脱了贫困的阴影而显得幸福、温馨的一家,面临着一次兵灾的考验。

奔牛自古以来是运河上的重镇,1906 年,沪宁铁路通车,这儿成了水陆交通枢纽,自然也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辛亥革命爆发时,刘金生仍在忙着进货。当时便有好心的朋友劝他:“刘老板,进不得货啦,现在官军正和义军打得热闹,谁知会出现什么样的场面哟!”

金生笑笑说:“他们打他们的仗,我做我的生意。”

朋友笑道:“年轻人,打仗的溃兵见东西就抢,你还没见过吧!”

金生确实年轻,才 25 岁,没见过散兵如匪的场面。那时,镇上的店面一家一家地关上了。老板们将银子藏入地窖,人也纷纷向偏远的乡下迁避。不时有谣言传来:官军打过来了,或者是起义军打回来了,弄得市场上人心惶惶。

就在店铺纷纷关门避祸之际,民间的另一种避祸却忽地使市场需求趋热:因为怕兵匪作乱,各家都纷纷将待家闺中的女儿竟相出嫁,以免落入兵匪之手,造成失贞而遭更大不幸。于是,与人心惶惶的市面相映成趣的是镇上经常是一派喜庆的气氛,爆竹声声响彻古镇。

刘金生实在舍不得错过这一笔笔生意,他的和丰京货店成了镇上唯一开着的店面。

夜晚,和丰京货店也打烊了。

鞠秀英和刘金生上好店铺门板,就着一盏洋油马灯,盘点着一天的收获。鞠秀英一边数着,一边咦叨:“金生,你听到人家在说闲话吗?”

金生抬头问道:“说什么?”

鞠秀英说:“说我们是要钱不要命呢!”

金生苦笑了一下:“不要命?不要命有了钱又有啥用?还没听到枪响, 就开始跑,未免太经不起风雨了。”

鞠秀英问:“假若这时有一帮匪兵闯进来要钱怎么办?”

金生将抽屉一推,说:“那就全给他吧。就当生意蚀了本。”

鞠秀英担心地说:“恐怕真有兵来,这点钱打发不走他们。听说⋯⋯” 就在这时夜空中响起了“叭”的一声。

鞠秀英赶忙靠近金生。金生揽着她的肩头,说:“不要紧,是一声爆竹响。”

鞠秀英喃喃道:“金生,我们能做到现在也不容易一恐怕还是应当留点后路,不然,被兵匪弄个家破人亡也不得了。”

金生说:“躲是不行的,我们本钱小,就要靠做人家不敢做的生意才能活下去。不过,你的话我也是要听的,今晚我们⋯⋯”

借着清冷的月色,他们在院墙角处深埋下 500 元银元。他想:只要有这点本钱在,就有东山再起的时候。

革命引起的战乱,使得刘金生不仅发了一笔婚嫁财,还发了一笔稻谷财。因为农民手头没有现钱,只能先赊欠,待秋后用稻谷结帐。刘金生乐呵呵地收下来了,因为革命了,官府倒台了,农民不向政府缴粮,而市场银粮又紧, 因而粮价大跌。以往每石 2.5 两,现在跌落至 1.5 两。这样,刘金生手上记着一大堆赊欠的稻谷帐。

尤其是 9 月 17 日,革命军进入常州城,传说清军将与革命军大打一仗, 常州城里乱成一片。几家城里的大商号连夜将货物用船运出常州,直奔这个远近闻名的大胆开着的和丰京货店,以半价求刘金生收下。

刘金生每日亲自站柜台,从顾客的言谈中,得知清军已向北逃跑了,便一口答应把货物全部接下来。

货款两清了。但那些运货来的船又被刘老板租用了,不用卸货,就把这些货原船运往四乡向农民赊售。

那是一个个紧张的不眠之夜。虽说有消息说清军北撤,但毕竟不知是真是假。倘若此时有军队杀到奔牛来,则这些可吃可穿的货物将血本无归。

但天亮时,果真有人从常州带来消息:南京光复了。谢天谢地,他收下的货船在四乡赊售一空。

不久,民国政府成立了。江南平静了。新政府又要收粮筹粮,稻价又恢复了原价。

刘金生在这一跌一落中获得巨额利润,加上其它收入,这一阵战乱中, 他获利达 5000 多元。

当那些迁避四方的老板们,坐着小船又回到奔牛时,纷纷拱手向刘老板贺喜:“恭喜你发了大财哟!”

刘金生知道他们此刻正在后悔不已。他只微笑了一下,说:“我是小本经营,只能去冒险,比不得各位家大业大哟!”

不久,他借着迅速壮大的实力,又盘下了一家倒闭的京货店,取名为“同丰京货店”。

这时,刘黼堂似乎精神也好多了,亲自写了两块店名和一幅对联:“和以为贵,同而不流”,对联取自经书,又妙含儿子的两爿商店店名的第一个字,显示出“呆先生”的功底确实不同一般。

经过风风雨雨的吹打,这个江南小镇上的外地小伙子,正在资本积累的艰巨道路上迅速前进。在这千年古镇上,他已算得上是个“富甲一方”的大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