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识黄炎培,斩断封建尾巴

史载:由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我国教育中的学生轻视劳动,以作官为求学目的的积弊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此,民国初年的著名教育家黄炎培于 1915 年发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杜,将提倡职业教育作为挽救国家和社会的唯一方法。他们的口号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能力之准备。”

陆绍云加盟大成后,刘国钧如虎添翼。虽然许多股东反对,甚至商业银行驻厂特派员也反对,但刘国钧仍支持陆绍云的技术改造方案,投入流动资金的一半,将全厂的设备进行了全面改造。一万枚细纱锭由普遍牵伸,改为日本式皮圈大牵伸。司马来纱锭一万枚,原是罗拉大牵伸,已比较先进,但也改为皮圈大牵伸。为控制细纱间温湿度,安装了当时国内唯一的深井空调设备,以利提高棉纱质量。

现代科技人才的引进,使得大成的设备迅速走向现代化。

刘国钧说:现代化决不是可以用钱买来的,关键在于,人的头脑必须现代化。

而大成纱厂从大纶纺织厂承接过来的工人管理制度仍留着封建色彩的尾巴。工人管理仍是包工头制度,这些工头任意招收或开除工人,只要在他的势力范围内就由他说了算,将一个现代化的流水作业的现代工厂,分割为一个个封建把头式的小圈子。他们对工人肆意凌辱,对现代化技术一窍不通, 却在自己的范围内排斥现代化的管理。

要想实现现代化大企业的目标,必须革除落后的工头制。陆绍云来厂的第一天就看到了大成这一丑陋的一面,便向刘国钧进言要废除工头制,引进现代化的管理。

刘国钧早有这种想法。当看到女工们将那微傅的收入,买烟买酒去孝敬这些工头;看到女工们怕工头如怕虎狼,刘国钧就想起了自己在姚公盛糟坊的日子。他知道:这是中国的封建社会给中国幼稚的工业留下的“遗产”, 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决不能建立在过去的封建把头制的基础上。他正寻找机会,废除工头制,把这些贫苦的“包身工”从封建把头的盘剥中解放出来, 只是这些工头把持技术,弄不好要影响生产。无锡的唐星海是一位具有改革魄力的企业家,他曾宣布以工程技术人员的责任制取代工头制。但刚实行不久,便在工头停机罢工的要挟下收回了成命。因此在现代化管理与落后的工头制之间的矛盾已非常尖锐的时候,众多厂家都在观望,看看有哪一家能改

革成功。

刘国钧暗自下定了决心要改革,只待有一个堵住工头们的嘴的缘由。 他先行向人事部门下达了招收练习生的指令,着手培养自己的技术队

伍。同时,布告全厂:全厂员工进行登记测验,合格者留,不合格者限期补考,候缺用。同时,一系列管理制度出台:《工人添户解户条例》、《车间员工守则》、《岗位奖惩制度》⋯⋯

工头们已经感受到了改革对于他们的权力和势力的剥夺。他门决心向无锡的工头们学习,让刘国钧成为第二个唐星海。

中午,吃过午饭后,按规定休息一小时。但过了两个小时了,车间里的工头都在睡觉。由于平时机器开动都是听他们的号令,工人们原不敢睡觉, 却无法对机器进行投料生产⋯⋯

纺部考工张一飞来到车间,一看工头们都在睡觉,心中顿时火起,对着几个七歪八倒的工头喊道:“工作时间睡觉违犯厂规,快请起来!”

那个外号叫做“翘裂西瓜籽”的上海工头斜了张一飞一眼,漫不经心地说道:“我是管人的,不服人管,你文班别来问我武班的事。”

厂里的管理人员被称为“文班”,而这些工头们则被称作“武班”。这种称呼,便鲜明地带着封建色彩。

张一飞正色唬道:“不听劝告,我要处分你了。” “很好,我们集体回上海去。”翘裂西瓜籽看都不看张一飞一眼,拿起

一团棉纱,狠狠摔在墙上。

张一飞气急,厉声骂道:“你给我现在就滚,滚出车间去。”

翘裂西瓜籽拿起自己的木饭盒,说:“好,好,我这就滚。算你厉害。” 说着就往外走。

接着,几个工头都跟着走出了车间。 工人们都看着张一飞,不知如何是好。

张一飞愤然望着停开的织机,怔怔地立在空旷的车间。

这些胡搅蛮缠的工头们的攻击目标并非张一飞,而是那个颁布了一系列改革令的刘国钧。

他们从纺部出来后,直奔刘国钧的办公室:“要么处分张一飞,要么我们不干了。”

刘国钧看着这几个满脸污垢的工头冷冷地问了一句:“就这个要求?” 工头们齐声答道:“就是这样。”

他们以为刘国钧将会听听他们说个来龙去脉,然后再作安抚。没想到刘国钧阴沉着脸,下令:“全厂开会。”

工头们暗自窃喜:这当经理的还是害怕开不了车呀!

全厂职工迅速在厂部前的草坪前集合了。刘国钧满脸愤怒地面对工人们,大声向台下问道:“工厂工厂,工人之厂,对不对?”

“对!”台下齐声应道。 “生产生产,无生不产,对不对?” “对”又是一片应声。 “生产时间睡觉对不对?” “不对!”台下一片响应。 “要受处分对不对!” “对!”这一声,就如响雷一般。

“好!”刘国钧面对台边的几个工头说:“工人们都说要处分。我俯顺群情。你们不是要集体回上海吗?请!从现在起,你们不许再进车间的门。我宣布:全厂废除工头。”

台下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从此,工人们不必再受这些工头们的欺诈了!管理人员也不必再看这些工头们的脸色了!人们立即产生了一种被解放的感觉。

那些工头们留下的机器,很快就被新训练的练习生顶上了。

许多工人曾是工头们的远亲近戚,有的素质极差,也因工头关系而被留用。如今,这些人也随着考核落榜而被辞退。

工头们将他们组织起来,联合到国民党武进县党部去请愿。最后,大成公司给这些工头们增发了 3 个月的工资作为遣散费。

一场看似困难的改革,便在刘国钧的一阵雷霆中解决了。大成厂,真正跨入了新世纪。

用工制度改革了,工人都是经过人事部门考核招进的。现在刘国钧要做的是:建成一支高素质的工人队伍。

他心目中高素质的工人是:日本的纺织厂,窗明几净,工人上班都严守纪律;陈光甫的商业银行的职员,热爱本职工作,富有敬业精神;还有黄炎培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崇尚个人为社会而工作的自我教育。

经陈光甫介绍,刘国钧在上海结识了著名的教育家黄炎培。应黄炎培之邀,他来到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徐公桥实验区参观。

进入徐公桥试验区,扑面而来一种与社会上的沉闷、压抑不一样的清新气象:路边有标语牌,村头有乡民公约,田间有歌声。这是黄炎培和他的中华职业教育社进行的改造乡村的试点。他们借鉴国外乡村的一些成功的组织形式,开办了良种场、学校、村民俱乐部。刘国钧参加了乘凉晚会、演说会和耕牛比赛大会,只听到处处充满了笑声和歌声。

刘国钧回厂后,立即开办了厂校,进行职业教育。由本厂技术人员任教, 新入厂的工人作为学员。学员一律住校,供给饮食、统一着装、统一发式。同时,对在职职员和技术人员也开办了夜校,设纺织知识、数学、机械、绘图、外语、美术等课目。不久,进一步扩大力全体职工的互助互学运动,借鉴当时影响很大的陶行知教育法,实行“工教工互助化,工管工自治化”。

在进行培训教育的过程中,灌输和培养一种“大成精神”,是刘国钧的目标。他让刘丕基三易其稿,写了一首厂歌:

武进大成,纺织染兼营,提倡国货,对外竞争。出品力求精,成本力求轻。挽回权利,富国裕民,凡我职工,勤慎耐劳,振作精神,言忠信,行笃敬,群策群力,一心一德,努力各负责任,前进,集其大成。

每逢集会,刘国钧都带头唱厂歌,要求每个工人都会唱。

同时,他根据陈光甫的经验,拟定了大成的福利计划:“居于斯、食于斯、老于斯、葬于斯、吾爱吾大成。”通过这个计划,形成以厂一为家的观念。因此,他投入许多资金:办起了食堂,工厂供应伙食;建了宿舍 2000 多平方米,供住厂工人和夜班用;建保健站,对工人实行免费医疗;建了幼儿园,工人子女可以免费入托;创办了大成子弟小学,优秀者可保送升学或优先进厂工作:开办俱乐部,内设读书,阅览,体育,科技交流和文艺活动;

创办了《励进月刊》,交流学术,活跃思想;甚至还购置了一块墓地,名曰“大成公墓”,建功德堂,死之员工人葬公墓,有功青树碑立传入功德堂⋯⋯ 真正实现了“居于斯、食于斯、老于斯、葬于斯”的目标。

中国的企业,鲜明地打上了东方家庭伦理文化的烙印,刘国钧的大成厂也不例外。这种工厂办社会的管理方式,在那社会混乱的时代,独辟一方清新之地,是企业求得稳定和发展的唯一选择。

企业竞争,实际是人的素质竞争。刘国钧虽没掌过兵,也没上过学,但却勤于观察,广采经验,把大成调理成了一支素质超群的纺织部队,向着自己既定的目标展开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