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德教于教学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行的“君子”。他认为,道德观念以文化知识为基础,不论是“教”还是“学”,都应在努力增进人的知识的过程中完善人的道德品质。

从“教”的方面来说,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主要通过传授各种文化知识来完成,培养道德与传授知识是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孔子精心为学生编成《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教材,在教学中,尽力发挥这六种教材对人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情操的陶冶作用。《诗》教人心意畅达,体切人情;《书》教人通晓历史,明辨是非;《礼》教人知道规范,举止有节;《乐》教人净化心灵,品性善良;《易》教人深察事理, 达观为人;《春秋》教人交往得体,行为有原则。

从“学”的方面来说,孔子十分强调学生应把学习知识的过程,看作是提高自我道德素养的过程,把学习各种知识与培养良好的品德统一起来。他对学生子路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阳货》)即是说,“仁”、“知”、“信”、“直”、“勇”、“刚”等君子必备的优良品质,只有不断学习知识才能形成、巩固和发展。一旦放松学习,好的品行就会发生偏差。孔子的教书育人、好学利德的思想,在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