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如素丝
人的善恶品德是从哪里来的?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养成的?如何看待这样的问题,牵涉到道德教育的许多根本问题。墨子认为,人性如素丝,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所染》)即是说,人的本性或品德,本来并没有善恶的区别,而是后天“所染”,即受环境、师长、朋友影响、教育、熏染的结果。他以交友为例,说“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 处官得其理矣。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宦失其理矣。”(同上)
墨子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观点,同告子所说的“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是一致的,从人的品德善恶的可塑性,说明了对人的影响、教育、熏染的重要性。学校的教师用怎样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来教育学生,直接影响学生道德是非观念和个人品质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