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胜利

华北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渡过了最为困难的时期。从 1943 年起,开始由困境中走出,走向恢复,走向发展,走向胜利。在

晋冀鲁豫,发生这一转折的契因是 1943 年初举行的温村会议。

1943 年 1、2 月间,中共太行分局根据中共北方局 1942 年 12 月发出的

《关于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 1943 年工作方针的指示》,在河南省(现属河北省)涉县温村举行了高级干部会议,讨论研究如何扭转晋冀鲁豫边区的困难局面,全面开展根据地建设的问题。分局书记邓小平主持会议并作了《五年来对敌斗争的概略总结与今后对敌斗争的方针》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总结出十条非常重要的对敌斗争经验:(一)“敌我斗争不仅是军事力量的竞赛, 而且是全付本领的斗争;不仅斗力,更主要是斗智。”(二)“在对敌斗争中,要掌握住持久战与敌强我弱的特点。所以我们的原则应是削弱敌人,保存自己,隐蔽积蓄力量,准备反攻。”(三)“敌我斗争的胜负,决定于人民,首先是敌占区人民的态度”。(四)“无论在根据地或敌占区、游击区, 一切政策、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必须紧紧掌握住扩大中日矛盾的原则。这正打到敌人的痛处”。(五)“建设根据地(包括武装、政权、群众和党的建设)与对敌斗争,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性”。(六)“敌我斗争形势是敌进我进。敌人一定要向我们前进,所以我们也一定要向敌人前进,才能破坏或阻滞敌人的前进,巩固我们的阵地”。(七)“我们作战的指导原则,是基本的游击战,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八)“认真实行一元化, 从组织上保证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和敌占区的领导与各种工作的密切结合”。(九)我们的责任,“不仅是争取抗战胜利,而且是以建设根据地、坚持敌后对敌斗争去示范全国、影响全国,争取战后团结建国。我们一切政策行动都应不仅照顾到根据地本身,而且要照顾到对全国的影响”。

(十)“每一个干部在自己的工作中,对于党中央和上级的指示,必须精细地研究,并使之适用于自己的工作环境。这将成为今后克服严重困难, 取得抗战胜利与战后建国的重要保障”。

邓小平在报告中还富有创造性地揭示了根据地建设和指导根据地群众运动的规律,极大丰富了毛泽东根据地建设理论。在他看来,根据地的创立与发展,除了具备一定的地理、敌情、时机等条件外,还“必须具备着革命的武装、政权、群众组织和党等四种力量”。这四种力量是缺一不可的,又是互相配合的,其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核心。“武装力量的责任是保卫根据地, 保卫革命政权,保卫人民利益,建立党而又服从党的政治领导,建立革命政权而又服从政府的革命法令,参加群众工作,发动群众,而又为群众所帮助、所监督。政权的责任是服从于党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的领导,扶植群众运动和照顾基本群众利益,巩固统一战线,爱护军队和解决军队的供给、补充。群众团体的责任是在党的政治领导之下,独立地去进行发动、组织与教育群众的工作,把群众的认识提高到政治斗争武装斗争阶段,使群众形成一个自觉自为的阶级力量,去与地主资产阶级实行统一战线而又巩固统一战线,诱导群众执行政府的革命法令,号召群众参加与拥护革命军队并把自己武装起来加入民兵”。以上就是根据地建设的规律。至于指导根据地群众运动的规律, 邓小平指出:“第一是发动群众,在发动群众中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第二是在发动群众之后,立即注意整理与健全群众组织生活;第三是在发动与组

织群众中注意群众的政治教育,在发动与组织任务完成之后,应将重心转入教育群众,把群众运动提高到民主政治和武装斗争的阶段,使群众形成一个自为的阶级力量,去参加统一战线,去参加群众性的游击战争,以巩固既得的政治经济权利;第四是把群众的经济斗争政治斗争约束于统一战线范围之内”。[8]邓小平的报告,对此后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恢复和再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指导作用。

温村会议结束后,太行、太岳、冀南等军区遵照会议精神和邓小平的指示,全面贯彻“敌进我进”的方针,组织和派遣大批武工队和小部队深入敌后,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和政治攻势,初步扭转了主要依托根据地进行反“扫荡”、反“蚕食”的被动局面。至 1943 年底,仅冀南区就逼退和拨除敌据点一百四十多处,并恢复和发展了十个县政权。一二九师还与地方武装密切协作,胜利地进行了卫南、林南战役,攻克敌据点八十多处, 歼敌万余人,并开辟了豫北、卫南广大新区。与此同时,根据地在武装建设、整风运动、经济建设等方面,也都取得明显成效。由此可见,以温村会议为标志,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进入了恢复与再发展的时期。当时任一二九师参谋长的李达将军在评价温村会议的意义时说:“温村会议,为举行战略反攻和争取战后优势,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都作了重要准备。从此,我们的敌后游击战争(包括敌工工作)更加深入发展,晋冀鲁豫边区的主动权, 逐步转入到我党我军手中”。[9]

邓小平在领导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斗争过程中,特别重视经济建设。在他看来,“敌后的经济战线斗争的尖锐程度,绝不减于军事路线。敌人对我们的经济进攻,是与军事、政治、特务的进攻密切结合着的,是极其残暴的”。因此,邓小平认为,“敌后的经济战线,包含了两个不能分离的环节,一是对敌展开经济斗争,一是在根据地展开经济建设”。而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是根据地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开展对敌斗争的重要前提。在战争条件下,经济建设的基础是发展生产,特别是发展以粮食为主的农业生产。邓小平在 1943 年 7 月 2 日《解放日报》上发表的《太行区的经济建设》一文中指出:“发展生产是经济建设的基础,也是打破敌人封锁、建设自给自足经济的基础,而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则是生产的重心。经验告诉我们:谁有了粮食,谁就有了一切”。这篇文章还概括出太行区经济建设的四条经验:(一) “敌后的一切离不开对敌的尖锐斗争,我们每一点经济建设的果实,都是用血换来的”。(二)“没有正确的政策,就谈不上经济建设;而这些政策的订定,必须以人民福利和抗战需要为出发点”。(三)“任何一个经济建设的事业,没有广大人民自愿地积极地参加,都是得不到结果的”。(四)“将大批的得力干部分配到经济战线上去,帮助他们积累经验,才能使经济建设获得保障”。

为指导一二九师和晋冀鲁豫各军区全面开展大生产运动,邓小平于 9 月

21 日主持召开了全区生产会议,并在会上作了《努力生产,渡过困难,迎接胜利》的报告。会议确定了“农业为主,群众运动”的生产方针。会后,晋冀鲁豫根据地军民掀起了秋耕秋种和垦荒的热潮。邓小平还身体力行,亲自参加生产。他与张际春、刘锡五、周桓、李大章等人商妥,征得驻地村政权的同意,合伙租用了两亩公产水田,并立下“军令状”,保证第二年按规定交租、出负担。邓小平等领导人率先垂范,更激发了广大官兵的生产积极性, 使部队的粮食、蔬菜、衣被的自给率大为提高。

1943 年 9、10 月间,彭德怀、刘伯承等人先后离开太行山赴延安参加整风运动。邓小平接替彭德怀,担任中共北方局代理书记,并主持八路军总部的工作。在艰苦的条件下,邓小平担负起领导全华北抗日根据地的重任。他在 1944 年 1 月以北方局名义发出的《关于 1944 年的工作方针》的指示中,

提出 1944 年全华北的中心任务是强化对敌斗争,开展大生产运动,完成整风,积蓄力量,准备反攻,迎接胜利!

这时,日寇为了发动豫湘桂战役,先后从晋冀鲁豫边区周围调走了六个主力师团,而以新编成的六个旅团接替原防务。由于旧军兵力数量减少,战斗力较前减弱,尽管在这一地区周围还有十五万日伪军,但时常处在根据地军民的政治攻势和军事打击之下,战斗力进一步削弱。邓小平根据这一新情况,命令部队乘敌换防之机,适时地出击日伪军据点。各部队按照邓小平的指示精神,立即向敌占区、交通线进击,收复了蟠龙镇、榆社县城等地。接着,邓小平指挥太行部队粉碎了日军秋季“扫荡”和阎锡山部队的多次进犯。与此同时,还卓有成效地领导了华北抗日根据地的精兵简政、整风、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

1944 年 4 月中旬,日军在河南发动了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一号作战”。驻河南国民党军队只坚持了一个多月,豫西大部地区即陷入敌手。5 月以后,日军向湘桂进攻,在豫西只留一个师团,仅控制陇海铁路的某些交通要地及其附近县城。7 月,邓小平专门召见太行军区第五分区司令员皮定均、政治委员徐子荣,传达中央关于向河南敌后进军的指示,提出组建“八路军豫西抗日支队”,并要求迅速南渡黄河,开辟豫西抗日根据地。7 月 3 日,邓小平在宣布豫西抗日支队领导人任命会上,就开辟豫西的战略意义、困难、条件、政策等问题作了重要指示。他说:日军发动河南战役,国民党四十万大军不战而溃,在一个多月时间里日军就侵占了三十八座县城。但是, 由于日伪军兵力有限,敌人只能控制交通要道及其附近城镇,而不可能控制广大乡村,这就为我们深入敌后进行游击战争,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豫西地处中原,在这里建立根据地,北与太行、太岳两区沟通, 南与豫鄂根据地联结,东与豫皖苏根据地结合,所以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部队到豫西后也不是孤立无援的,那里有党组织,有地方武装,有坚决抗日的民众。只要你们坚决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严格执行群众纪律,广泛发动群众和武装群众,就一定能够很快打开工作局面,建立起巩固的豫西抗日根据地。

  1. 月中旬,邓小平在辽县(现左权县)麻田镇召见了豫西抗日支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郭林祥,听取有关支队组建、渡河准备等情况的汇报。当郭林祥把支队组建,日伪军河防部署、渡河方案等情况一一作了汇报后,邓小平走到挂在墙上的军用地图前,与郭林祥一起仔细研究了渡河方案,选定了渡河地点。然后坐下来对郭林祥说:河南过去是汤恩伯、胡宗南的部队,在今年

    4、5 月间日军发动的河南战役中,不战自溃,一部分部队逃进了深山, 一部分被老百姓缴了械。豫西现在的情况非常混乱。你们过了河怎么站住脚, 靠什么开辟根据地呢?光靠打仗是不行的。你们必须依靠党的政策,用党的政策去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才能站稳脚跟,

开辟工作。仗也是要打的,但一定要打得巧。仗不在大,打则必胜。豫西民性强悍,很讲义气,不打一点该打必打的仗,群众也是瞧不起的。只要

你们坚定地执行党的政策,坚定地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又打一点胜仗, 人民群众就会信任,就一定能扩大武装,建立政权,开辟根据地人。[10]

  1. 月 21

    日,豫西抗日独立第一支队两个团一千多人,在皮定均、郭林祥等率领下,从豫北济源县西南蓼坞渡过黄河进入豫西。不久,邓小平又派两个支队挺进豫西,开展敌后斗争,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开创了豫西抗日斗争的新局面。

在邓小平和北方局的领导下,至 1944 年底,晋冀鲁豫军民艰苦斗争,共拔除敌据点千余处,收复县城七座,光复国土二十多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五百多万,把许多被日伪军分割的小块游击区变成了大块根据地。

到 1945 年,八路军加强了对日伪军的攻势作战。晋冀鲁豫边区从 1 月

16 日攻击大名城开始,先后进行了道清战役、豫北战役和南乐战役。道清战役经过三个阶段的作战,攻克敌据点七处,控制了原武、阳武两城以外的二千多平方公里地区,共歼日伪军二千五百多人,解放人口七十五万,建立了陵川、辽县、和顺等四个抗日民主县政府;豫北战役攻克敌据点四十多处, 歼日伪军近三千人,收复沁源、阳城、晋城、安泽等地;南乐战役解放村镇二百多处,收复南乐、新河、南官等县城,歼日伪军三千四百多人。经过 1945 年胜利的春季和夏季攻势,晋冀鲁豫根据地更加巩固,抗战胜利的曙光已经到来。

6 月底,邓小平离开太行山赴延安参加中共七届一中全会。这时四十一岁的邓小平已当选为中共“七大”中央委员会委员。在延安,他还心系太行, 经常和刘伯承一起,研究部署晋冀鲁豫边区夺取和保卫抗战胜利果实的斗争。

8 月 8 日,苏联对日宣战,并于 9 日出兵百万进入中国东北,向日本关东军大举进攻。当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抗日武装,应在一切可能条件下,对于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全面的进攻。

8 月 15 日,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9 月 2 日,日本正式在投降书上签字,这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

刘邓按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依托强大的晋冀鲁豫根据地,又挥师投入了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注释

  1.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 10 月第二版,第

185 页。

  1. 毛毛《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 年 8 月版,

第 411 页。

  1. 迟福林等主编《邓小平著作学习大辞典》,山西经济出版社 1992 年

8 月版,第 1299 页。

  1.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 10 月第二版,第

12 页。

  1.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战史》(抗日战争时期),第 221—222页。

  2.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 6 月版,第 880 页。

  3. 邓小平《对太岳区工作的几点意见》(1942 年 3 月 30 日),师

文华等《邓小平与太岳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党史文汇》1989 年第6 期。

  1. 《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 10 月第二版,第67—

68 页。

  1. 李达《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一二九师》,第 298 页。

  2. 郭林祥《先遣豫西》,《星火燎原》1985 年第 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