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岁月
随着冀南、鲁西北两地的开辟,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正式形成。在这西起同蒲路,东至津浦路,东南跨陇海路,南临黄河,北抵石太、石德路的广大地区,拥有人口二千多万,军队十万,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一块抗日根据地。由于晋冀鲁豫根据地位于华北敌后腹心,直接威胁着日军的主要交通线及重要城镇,华北日军始终把这一地区作为大“扫荡”的重点地区。
1939 年 7 月初,日军集中五万多人的重兵,采取稳步推进的方针,对太行山区发动了“第二次九路围攻”,企图围歼一二九师主力,打通白晋路及由临汾经屯留、黎城至邯郸的公路,将根据地分割成“田”字形状,实行“囚笼政策”。面对日军的九路围攻,刘邓指挥一二九师主力及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避敌锋芒,退出城镇,分散游击,待敌深入后,将其分割聚歼。激战逾月,大小战斗七十余次,歼日伪军二千多人,粉碎了日军大“扫荡”。
8 月间,邓小平奉命离开太行山,到延安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延安,邓小平在邓发等老战友们的热心帮助下,与卓琳结了婚。邓小平在参加完政治局会议后,于 9 月初返回太行山。
这时,中日战争已转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在正面战场停止了大规模进攻,逐步将其主力转用于重点“扫荡”华北各抗日根据地。与此同时,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制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则公开投敌叛国,成为日本侵略者的走狗,成为中华民族的败类。面对极其复杂险恶的战争形势,中国共产党人高举义旗,坚强地领导着全中国的抗战斗争。在华北,在太行山上,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一二九师,正在进行着坚持与巩固抗日根据地的艰苦斗争。
10 月初,邓小平在一二九师干部会议上传达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精神,并分析了国内外形势和抗战相持阶段特点,指出妥协投降和分裂倒退的倾向已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危险,强调党在相持阶段的三大任务是:(一) 动员和依靠一切爱国力量,开展反对投降分裂的斗争,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二)加强自身建设,时刻准备对付突发事件;(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团结,坚持抗战。此外,他还讲了坚持华北敌后抗战的重要性,分析了坚持敌后斗争的有利条件,并详尽地部署了今后抗战的全面工作。他的报告,使全师将士增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和争取胜利的信心。
邓小平和刘伯承在积极贯彻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精神的同时,积极开展工作,准备迎击日伪军的和国民党顽固派的进犯。
月初,刘邓利用华北日军换防兵力减少的有利时机,指挥一二九师进行了邯长战役。经过近二十天的激烈战斗,共毙伤日伪军七百余人,收复黎城、涉县两地,粉碎了日军分割太行山根据地的企图。
日军为了摧毁抗日根据地,于 1940 年开始推行“囚笼政策”。于是,日军在太行、太岳山区加紧抢修白晋铁路,企图把这一地区分割成四块;在冀南平原区相继建成石(家庄)德(州)铁路,以及石家庄至南宫、邢台至威县、邯郸至大名等八十余条公路,把平原分割为“井”字、“米”字、“回” 字。针对这一情况,刘邓立即召开干部会议,研究对策,决定发动群众,千方百计地开展破袭日军铁路、公路交通线的斗争。邓小平在会上明确指出:
“形势虽然是严重的,但只要我们根据地军民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地进行斗争,日寇的‘囚笼政策’是完全能够挫败的。从现在起,我们提出一个口号: 面向交通线。主力军、地方军和广大人民群众相结合:重点破击与全面破击、大破击与经常性的小破击相结合,广泛、深入地展开交通斗争,反击日寇的‘囚笼政策’”。从此,晋冀鲁豫根据地军民在刘邓的领导下,全面开展了破路斗争,并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1940 年 5 月,在破击白晋铁路的战役中, 刘邓亲自指挥部队在南北长达百余公里的铁路线上,展开了全面的破路行动,共歼敌三百多人,破坏铁路一百多里,毁坏大小桥梁五十多座,并解救了被敌关押的一千多名修路民工。接着,又于 6 月中旬进行武(安)沙(河) 战役,共歼敌七百多人,破坏铁路、公路各一段,打通了太行至冀南的交通联系。这期间,小的破坏交通战斗则几乎没有一天停止过。
与此同时,刘邓领导晋冀鲁豫军民大力加强根据地建设和武装建设。为了适应险恶的斗争形势,邓小平特别重视部队政治工作,强调坚持干部轮训制度,在部队中开展阶级教育、民族救亡教育和党的时事政策教育。根据刘邓的指示,一二九师政治部举办了政工干部训练队。邓小平亲自给学员们讲课,他说:政治工作是我军的光荣传统。红军时期,我们就是靠强有力的政治工作来提高广大指战员的觉悟,树立起必胜的信念,粉碎了国民党的多次 “围剿”,战胜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长征的伟大胜利,并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现在,我们是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矛盾上升了,阶级矛盾下降了,这就给我们的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而且任务更艰巨,要求更高。我们各级干部尤其是政工干部,必须团结广大抗日军民,争取愿意参加抗日斗争的各阶层爱国者,狠狠打击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夺取抗战的胜利。你们来自各基层部队,肩上的任务是光荣而艰巨的,不仅要以身作则地做好部队的政治工作,而且还要做好群众工作,甚至还得学点日语,瓦解敌军,争取俘虏,把敌军工作做好。 1940 年 7 月下旬,邓小平、刘伯承根据八路军总部的统一部署,率领三
十八个团参加了震动全国、闻名世界的重大破交行动——“百团大战”。师司令部按照刘伯承的指示,总结了白晋战役以来的破路经验,草拟了《综合破路经验通报》。同时,邓小平指示师政治部针对部队的思想情况,草拟了
《关于克服部队右倾情绪的指示》,一并下发部队。在作战部署会上,邓小平强调指出:这一仗必须打好,坚决粉碎日寇的“囚笼政策”,扩大并巩固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克服投降危机,振奋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提高我军军威,从而对国际反法西斯的斗争也会有重大影响。会后,刘邓奔赴作战一线,亲自实施战场指挥。在以破击正太铁路为主的第一作战阶段(8 月 20
日至 9 月 10 日)中,一二九师共进行大小战斗一百八十多次,毙伤日伪军二千多人,破坏铁路二百三十五里,破坏公路五百五十一里,给日军以有力打击;在以破击榆辽公路为主的第二作战阶段(9 月 23 日至 9 月 30 日)中, 一二九师共进行战斗一百五十二次,毙伤日伪军二千四百多人,破坏铁路一百五十五里,破坏公路三百三十八里,给日军以致命打击;在以反“扫荡” 为主的第三作战阶段(10 月 6 日至 12 月 5 日)中,一二九师共进行战斗一百九十六次,毙伤日伪军二千七百多人,破坏铁路一百零一里,破坏公路一百二十六里,取得了反“扫荡”作战的胜利。
百团大战后,日寇受到极大震惊,于是调集重兵加紧了对华北敌后根据地的封锁、“蚕食”、“清剿”、“扫荡”,每次“扫荡”又必实行惨绝人
震的“三光政策”。与此同时,国民党顽固派又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阎锡山部队自 1940 年后也停止了对八路军的军火、医药、口粮等一切物资供给。另外,1942 年、1943 年,华北各地遭受了罕见的自然灾害,随之而来的是霍乱、疟疾等疫病的流行。在上述这些不利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人口锐减,面积缩小,财经状况恶化,从而进入空前困难、空前艰苦的时期。
面对这一恶劣的斗争环境,毛泽东说:“一是困死饿死,二是解散回家, 三是自己动手,积极奋斗,度过困难,争取胜利!”
刘邓领导的一二九师选择了第三条路。为扭转局面,渡过难关,邓小平、刘伯承根据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的指示,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整训主力,加强军区建设,建立“三三制”政权,发展地方武装和人民武装,实行“精兵简政”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等。
为指导根据地完成上述有关任务,邓小平于 1941 年 3、4 月间,在《前线》、《党的生活》刊物上接连发表《军区建设中诸问题》、《党与抗日民主政权》、《反对麻木,打开太行区的严重局面》等文章。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军区建设首先要从思想建设抓起,同时把一切地方武装置于地方党的政治领导与监督之下。
(二)“三三制”抗日政权的实质是民主,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共产党必须在其中占有优势,而这种优势“主要表现在群众拥护上”,不是表现在权力上。
(三)党对抗日民主政权的正确领导原则是指导与监督政策,即党对政权要实现指导的责任,使党的主张能够经过政权去实行,党对政权要实现监督的责任,使政权真正合乎抗日的民主的统一战线的原则。党的领导责任是放在政治原则上,而不是包办,不是遇事干涉,不是党权高于一切。[4]
(四)努力建设和发展地方武装,建立民兵制度,加强自卫队工作,认真组织游击集团,广泛开展游击战争。
(五)执行以武装斗争为核心,展开全面对敌斗争的方针。必须克服右倾情绪,反对麻木不仁和张皇失措,要团结一致,正视困难,面向敌人,面向交通线,进行顽强的对敌斗争。
根据邓小平的指示,至 1941 年底,晋冀鲁豫根据地健全了军区、军分区组织机构和县、区游击队,地方武装发展到五万余人;狠抓了发展与壮大民兵的工作,颁布了《晋冀豫军区人民武装抗日自卫队暂行条例》,成立了军区以下各级人民武装抗日自卫委员会;在地方武装与人民武装相结合的基础上,组织了不少游击集团,并积极配合八路军主力作战,破坏敌人的铁路、公路;按照“三三制”原则,于 7 月选举成立了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下设太岳、冀南、冀鲁豫三个行政区和太行直辖区,共一百四十九个县;实行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相结合,主力兵团与游击兵团相结合,公开斗争与隐蔽斗争相结合,有效地制止了日伪军的封锁、“蚕食”,并在安泽、将军沟、黄烟洞等反“扫荡”作战中,给日军以重大杀伤,共歼敌三千多精兵简政是中共中央为解决鱼大水小的矛盾,减轻人民过重负担,于 1941 年 12 月提出的一
项重要政策。1942 年 1 月 7 日,邓小平、刘伯承召开了有师直属队、第三八六旅、新编第一旅干部参加的精兵简政动员大会。紧接着,又召开了师直属队排以上干部座谈会。邓小平在会上指出:比较起来,我们根据地的同胞比敌占区同胞的负担要轻得多。但是,由于长年不断的战争和日本强盗的掠夺,
天灾人祸,生活也是困难的。我们是人民的军队,就应特别关心民间疾苦, 厉行精兵简政,减轻人民的负担,人民才能更好地支援我们打败日本侵略者。[5]会议制定了一二九师及太行、太岳、冀南等军区实行精兵筒政的主要原则:(一)缩减机关,充实战斗连队;(二)加强地方武装,发展民兵和自卫队;(三)减少指挥层次,改进领导体制;(四)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会后,各部队严格按照上述原则行事,合并一些领导机关和伙食单位,从机关抽出一批年轻力壮的战士补入战斗连队,安排近万名干部、战士转业或退伍,其中大部被分到地方武装、人民武装组织。在军队精简整编的影响和推动下,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党委也采取了一些简政措施。由于晋冀鲁豫根据地党政军系统的精兵简政工作进行得广泛而彻底,成绩显著,毛泽东在 9 月 7 日为延安《解放日报》撰写的社论《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中, 称赞道:“晋冀鲁豫边区的领导同志,对这项工作抓得很紧,做出了精兵筒政的模范例子”。[6]
这时,日寇为建立“巩固大东亚战争华北兵站基地”,在华北加紧推行“强化治安运动”,全面实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一元化的“总力战”。自 1942 年 2 月起,华北日军采取“铁环合围”、“辗转驻剿”、“捕捉奇袭”、“拉网扫荡”、“梳篦清剿”等战法,对晋冀鲁豫根据地发动了所谓“第一、二期驻晋日军总进攻”的毁灭性大“扫荡”,致使根据地的对敌斗争出现了最严重、最残酷的局面。至 1942 年 5、6 月间,冀南根据地已变为游击区, 太行和太岳根据地继续缩小,冀鲁豫根据地形势也日趋严重。
为了具体指导太岳抗日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邓小平于 1942 年 3 月 19
日至 6 月 24 日,亲率一个团兵力到岳北、岳南和中条山地区检查和部署工作。他到达太岳区后,听取了当地党政军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并提出巩固太岳根据地的两项中心工作,一是群众工作,二是财经工作。邓小平指出:
“今年群众工作的出发点,应该是坚决执行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 在执行这一指示的问题上,我提议应组织一工作团,其任务首先是检查与推动减租减息的工作;其次是实行丈量土地,藉此正确地规定合理负担的分数, 并奠定将来实行统一累进税的基础。同时就在切实进行以上两种工作中,展开真正的群众运动,在真正的群众运动与群众斗争的过程中,来改造党的支部,改造群众团体(这个工作团应配备坚强的干部,并予以必要的训练)。这样就把财经任务与群众工作最具体、最实际地联系起来了。只有这样,才能 保证财经任务的完成。也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群众运动的展开。
“在群众工作上,太岳区的同志们尤其是领导同志们,应更多地注意与研究群众的具体的、实际的疾苦与利益,应该善于说服群众,善于诱导群众, 和群众一起前进,而不要脱离群众,一意孤行。只有更进一步地依靠群众, 才能开展群众运动,巩固抗日根据地。”[7]
太岳区党委、政府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在抓武装斗争的同时,狠抓了减租减息工作,并派出了以区党委书记安子文为团长的春耕检查团。减租减息工作的深入开展,使群众得到了实惠,抗战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财经任务的完成。至 1942 年底,太岳区全年的财政任务完成百分之九十九,粮食任务完成百分之八十,基本上保证了军需民食,做到了自给自足。
1942 年 5 月,邓小平一行来到中条山地区,即晋豫抗日根据地。这是太
岳部队继开辟岳南之后,于 1942 年 1 月开辟的游击区。为把中条区变为巩固
的抗日根据地,邓小平对中条区的工作作了重要指示,指出:(一)工作的基本环节是要从各方面大力发展党组织和群众组织,隐蔽地积蓄力量。(二) 发展力量是各方面的,包括统战力量及争取可变的顽固分子、争取伪军组织在内。但是,诸力量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武装力量。(三)首先建立政权, 以政权的组织形式,便于开展各项工作。(四)发展力量要有正确的政策和措施。要把大刀阔斧与一点一滴的作风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党政军民各方有机地配合起来,抓住中心,扎实苦干。根据这些指示,中条区党委、晋豫联办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使根据地逐步由游击性阶段走向巩固发展的阶段。
9 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实行一元化领导,并成立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分局,由邓小平任书记,领导晋冀豫、冀南、太岳、中条(晋豫)四个区党委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