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回路转

从非洲回来以后,海明威写了《非洲的青山》一书和两个著名的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和《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在《非洲的青山》中,海明威试图采用游记与小说结合的形式,把

自己在非洲经历的一切作为真实的故事写出来。书中着重描写了非洲特有的自然景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又穿插了人物的活动和对话,并且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写出了最动人的狩猎场面。

海明威在校阅这本书时,对帕金斯说,这是一本自传体小说,内容真实可靠,文笔和质量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能够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帕金斯曾提议请个非洲问题专家帮助校改,海明威立即表示他的书不需要去请教大学问家。

《非洲的青山》在 1935 年由斯克里布纳出版公司出版,并没有像海明威所设想的那样引起强烈反响。评论界照样是说长道短,有的认为这是写狩猎的最好的书,描写出色,行文流畅,也有人认为这本书没多大特色,是作者最差的作品。但是海明威坚信它会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今后会越来越得到好评。

《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和《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则获得了一片赞扬之声。它们是海明威全部创作中的名篇。

在《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中,海明威充分利用了他在非洲打野牛和狮子的经历和内心体验,又将现实生活与硬汉子精神糅合在一起,强调了“勇气”问题。

小说的主人公麦康伯是个很有钱的运动员,但生性怯懦,精神软弱。他的妻子玛戈很迷人,但内心阴险,她本来不爱麦康伯,只是贪恋他的财产才与他结婚。婚后同他貌合神离,用种种诡计把他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里。

他们夫妇到非洲去狩猎,请了一个叫威尔逊的英国人当向导和陪猎。玛戈与威尔逊私通,不仅不回避丈夫,而且欺他软弱,故意在他面前卖弄自己的无耻。麦康伯发现妻子不贞,却又无力制服她,心中非常痛苦。有一次打狮子,麦康伯在受伤的狮子面前吓得魂不附体,狼狈而逃。事后他感到很羞耻。

第二天,他们三人一起追赶一头野牛,那野牛被射中后突然向麦康伯扑来。这时麦康伯面对死亡,反倒变得无所畏惧,继续开枪射击,终于将猛扑过来的野牛击毙。麦康伯发现自己也可以成为一个强者,因此感到了幸福。

可是他的幸福是短暂的。玛戈发现丈夫坚强勇敢起来,为此担心自己的权势将受到威胁,不能再控制住丈夫,于是开枪把麦康伯打死。

《乞力马扎罗山的雪》描写作家哈利在非洲生毒疽而气息奄奄的时候,对自己一生经历的回忆。其中隐含着“作家去挣钱是危险的”这一思想。哈利由于被金钱引诱,一生无所作为,因此陷入孤独绝望的境地。

海明威曾谈到过这篇小说的构思缘起,说他刚从非洲打猎回来时, 一个很有钱的女人曾请他到茶馆里喝茶,并主动提出她愿意出钱支持他再次到非洲旅行,条件是他们必须带她一同去。

海明威没有接受这份盛情,但后来常常就这件事往深里想,设想如

果自己答应了那个阔妇人,将会产生什么后果。

小说中的哈利,便是他这种思索的产物。某种意义上说,海明威是要用气息奄奄的哈利来影射自己,如果那位阔妇人的金钱和庸俗生活使他上了钩,那他就会落得哈利那样的结局。

这个小说中也隐含着海明威对波林的不满,埋怨波林用金钱销蚀了他的创作力,把为他营造了基韦斯特那个安乐窝的妻子称为“富人”, 正是这份安乐使他没能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内容相当丰富。海明威说他把足以写成四篇小说的素材集中写到这篇里去了:“我把全部真实的材料都用到这篇文章里,其内容的丰富是任何一个短篇小说所没有的。”

这两个短篇小说相当典型地体现了海明威的“冰山原理”。

海明威在《死于午后》中,首次提到“冰山原理”。他说:“如果一位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里很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感觉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他后来作过更精当的概括:“我总是试图根据冰山原理去写作。写显现出来的那一部分,而八分之七是藏在水面以下的。你可以省略掉你所知道的任何东西,这只会使你的冰山深厚起来。但如果一位作家省略某一部分是因为他不知道它,那么在小说里就有破绽了。”

研究海明威的英国批评家贝茨对“冰山原理”做过这样的描述:“海明威孜孜以求的,是眼睛和对象之间,对象与读者之间的直接相通,使人产生光鲜如画的感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砍伐了整座森林的冗言赘词,他还原了基本枝干的清爽面目。他删去了解释、探讨,甚至于议论;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清除了古老神圣、毫无生气的文章俗套;直到最后,通过疏疏落落,经过了锤炼的文字,眼前才豁然开朗, 能有所见。”

“冰山原理”就是用简洁而鲜明生动的语言、形象,传达出深厚丰富的意味和思想感情,用可感的“八分之一”表现可思可悟的八分之七。

《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和《乞力马扎罗山的雪》都有这样的特征,人物、事件、情节都很单纯,而内涵却极为深广,耐人寻味。

海明威在基韦斯特过着写作和钓鱼、打猎的生活时,欧美国家正遭受着经济危机的冲击。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蓬勃开展,左翼文学有了很大发展。

海明威的创作也随之发生变化,由回避社会矛盾而开始接触社会矛盾。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 30 年代中期的长篇小说《有的和没有的》。

故事发生在 30 年代前半期佛罗里达半岛南端,古巴的哈瓦那和墨西哥湾的海面上。主人公哈利·摩根是个渔夫,他有一条摩托艇,专门租给有钱的旅游者到海上钓鱼。但是由于经济萧条,到这里来的旅游者越来越少,摩根找不到雇主,而且没有渔具,不能靠捕鱼为生。他还要养活妻子儿女一大家子人,因此不得不另寻谋生之路,铤而走险,去搞走私活动。

在一次私运烈酒的行动中,他同海岸警备队遭遇,被打断一只胳膊,

而且失去了赖以求生的摩托艇。

饥饿的威胁迫使摩根进一步冒险。他又私运中国苦力,杀死了人贩子赛德,最后驾船运送古巴“革命者”时,企图占有他们从银行抢来的巨额钱款,同他们相互开枪射击,中弹而死。

摩根是个“没有者”,本想靠诚实的劳动来生活,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却做不到这一点。他问自己:“为什么人们不能体面和诚实地生活, 不能靠体面和诚实劳动赚钱■口?”他回答不出这个问题。

他只知道,他和他的家庭需要吃饭。“我不能让我的孩子饿断肚肠。我不知道谁制订法律,不过我知道没有叫人挨饿的法律。”

迫使摩根走上犯罪道路并且使他毁灭的是剥夺了他的劳动权和生存权的资本主义制度,是有产阶级。

小说揭示了“有者”和“没有者”之间的对立。小说中对“有者” 世界的描写表明:资产阶级是真正的罪犯,他们对劳动者进行疯狂的掠夺,使他们处于极端贫困的状态中。

但海明威无法解决“有者”和“没有者”之间的矛盾。摩根对一个古巴人说他曾经数次参加罢工,但他并没有显示出现代产业工人的品质。他听到古巴人谈论革命,心中暗想:“革命跟我有什么关系?我要向他的革命吐唾沫。”

摩根仅仅停留在对富人的憎恨和孤军奋战上,他没有能力对抗他生存的那个社会人吃人的法则。相反,他还屈从这条法则,也企图靠牺牲别人使自己富裕起来。他只相信自己,只依靠自己。为了取得生存权, 他不怜惜自己,也不怜惜别人。

摩根同海明威笔下的很多人物一样,是个单枪匹马的个人主义英雄。

海明威在这部小说中表现了个人主义反抗的破产。摩根临死前在昏迷状态中说:

“一个人不行了,现在一个人不行了。”

这是摩根对自己一生走过的道路的总结,也是作者对个人主义人生哲学的批判。海明威接着感慨地指出:“摩根费了很长的时间才说出这句话,懂得这个道理花费了他整整一生。”

小说的这个结尾不是在基韦斯特,也不是在钓鱼打猎中写出的,而是在西班牙内战的前线完成的,海明威此时又投身到了异国的捍卫民主的战争之中。他对个人主义哲学的这种新的认识,标志了他思想的发展变化,是他参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一大收获。

但在美国批评界,《有的和没有的》这部小说却没有受到赞扬。库尔特·辛格在《海明威传》中说:

这是他最不成功的作品,主要因为他想迎合时势,写一部具有警世之力的社会小说。左派和共产党人争取他的支持已有些时候,他受到了经济萧条、抗议、失业和不安定潮流的影响,试图描绘这一新时期。

但是海明威毕竟不是左拉,不是法朗士,也不是辛克莱。他感兴趣的只是以真实环境和色彩为背景的爱和恨,生和死,妒忌和友谊这样一些永恒的感情。大体上可以说,他对贫困知之甚少。诚然,他在西班牙、古巴和非洲也见到过穷困的景象, 可他本人却从未真正体会到饥饿的痛苦和穷愁潦倒的困境。他见到的穷人都因受到

他的接济而喜笑颜开,感恩不尽。他们中间有笃信宗教的农民,口口声声地宣扬上帝的旨意;也有谦卑的渔民,命再苦也不怨政府而怒海潮。他们不是革命者,也不是权欲熏心的人物,他们并不希望把世界颠覆过来,让自己身居高位。

海明威对人的复杂感情有深刻的了解,对经济学和政治学却不甚理解。所以他试图在这些领域写作的时间固然不长,却都失败了。“我对公牛比对混帐的经济知道得多一些。”

在他作为一名左翼作家试图从政治上分析并描述他们的社会动机时,作品的调子就显得虚假和空调。

这本书尽管读者和作者都不满意,却使海明威这位孤立主义者懂得了“在现代世界上,谁也不能孤独地有所作为”的道理。然而天知道,海明威却曾试图这么做。

大作家总是说不尽的。海明威当然不例外。

但是,谁都能从《有的和没有的》当中看到:“一个人不行了,现在一个人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