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场悟道 吾性自足

促使王守仁思想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是所谓龙场之悟。这事发生在王守仁 35 岁之后,在此之前,他已涉足仕途 7 年之久了。

自 28 岁登第,王守仁先在工部任职,后改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等,所任都是位卑职轻的小官。他的满腔政治抱负,无法施展,却目睹了朝政的衰败, 及大多数封建官僚的虚伪自私、贪利忘义。因此,他急于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参与朝政,表达自己的治世主张。弘治十二年,朝廷遇“星变”下诏求言, 王守仁上《陈言边事疏》。提出整顿边务、精兵简政、改革政治等八项措施。弘治十七年,他受命主持山东乡试,又在亲撰的乡试录中论及“老佛当道, 由于圣学不明,纲纪不振,由于名器太滥、用人太急、求效太速”(王守仁

《年谱》),提出“分封清戎、御夷息讼”等经世主张。

王守仁太关心封建王朝的命运了,又敢于仗义执言,这使他在当时黑暗的政治中险些遭灭顶之灾。

弘治十八年,明孝宗死,武宗朱厚照继位,改号正德。朱厚照,这个年仅 15 岁就登基的小皇帝,是历史上又一个荒唐皇帝。他爱玩鹰犬,喜欢四处巡游,造成朝政紊乱,宦官柄权。当时被宠用的宦官刘瑾、马永成、谷大用、张永等八人,号称八虎;为首的是刘瑾,老百姓暗地里叫他“刘皇帝”。宦官专政,引起内阁、六部官僚的不满,斗争愈演愈烈,激起一场残酷的阉党报复活动。

正德元年(1506 年),明孝宗的顾命大臣刘健等联合朝臣上疏要求惩戒宦官、罢免刘瑾,被刘瑾矫旨夺权罢职。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薄彦徽等人进谏请求起复刘健,又被刘瑾下令逮捕入狱,同时被捕的竟有二十多人。当时任兵部主事的王守仁为伸张正义,首先冒死抗疏救援。疏中说:君仁臣直, 圣君之所以为圣,是因为能隐恶扬善。戴铣等身居谏司职,本以言为责,若其言善,自应采纳施行;若言不善,也应海涵包容,以开忠臣进谏之路。今赫然下令拘囚进言者,那么自此之后,朝廷再有关系宗社危疑不制之事,谁还能向皇帝大胆谏言呢?为此,他要求皇帝“追收前旨,使铣等仍供旧职”, 并提出,“宥言官,去权奸”(《阳明全书》卷九《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以畅通言路。

王守仁的上疏言辞恳切,却直言无隐,矛头明显地针对刘瑾。由此,他被刘瑾指为“奸党”,当即下诏狱。在岁暮年冬的寒冷日子里,他辗转于牢房的幽室,思念着妻子和亲人,也感叹仕途艰难,年华似水,而自己却一事无成。他写诗道:

幽室不知年,夜长昼苦短。但见屋罅月,清光自亏满。佳人宴清夜, 繁丝激哀管。朱阁出浮云,高歌正凄婉。宁知幽室妇,中夜独愁叹,良人事游侠,经岁去不返。来归在何时?年华忽将晚。萧条念宗祀,泪下长如霰。(《阳明全书》卷十九《狱中诗十四首·屋罅月》)

次年二月,王守仁出狱,被判廷杖四十,远谪到贵州龙场驿做驿丞。这一次,他被打得死去活来并被迫立即就道。刘谨仍不甘心,又派人尾随侦察, 图谋暗害。夏天,王守仁来到钱塘江边,幸亏他巧施妙计,在江上浮一斗笠,

江边放一双鞋子,伪装跳江自杀,才甩掉跟踪。但是,眼前的路在哪里?他顺路搭商船游舟山,又遇飓风,飘流到福建地界。夜里,奔山径数十里,暂宿野庙,不想,这里正是虎穴,有幸没落虎口。第二天,思前想后,不如远遁山林,避开这多灾多难的人世。但上有老父,万一刘瑾诬陷自己,进而加害老父,怎么办呢?只好下决心远走贵州。

经这一番生死的磨难和选择,王守仁题诗道: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阳明全书》卷十九《泛海》)

他又历尽艰险,长途跋涉,终于来到坐落在万山丛中的龙场。

龙场驿,位于贵阳西北修文县内,是个仅有驿丞一名,吏一名,马二十三匹,铺陈二十三副的小驿站。这里,杂草丛生,虫蛇怪兽横行,瘴气弥漫, 环境十分艰苦。当地居住的,都是苗彝等少数民族.语言不通,能够通话的, 只有少数几个中原的亡命之人。王守仁初到这里,连住处也没有,只能暂扎草棚栖身;以后,住进了与当地人一样的石洞,名之为“阳明小洞天”。粮食不够吃,还要稼穑学种,或上山采蕨充饥。处在这样与世隔绝的高山密林之中,胸中积满着被远谪之后的郁闷难舒之气,日子显得格外难熬。但他想: 自己经历这番磨难,已是九死一生,还有什么得失荣辱值得留恋呢?只是人生一世,生死之念难逃。于是特意为自己造一石棺,发誓忘掉个人的生死。

王守仁处于极端困顿的境遇中,日夜端坐,冥心静想,思考与探索人生的意义,以及儒家圣人理想的真谛,渐渐地只觉得胸中洒然,眼前的生死荣辱及个人得失似乎都抛到了脑后。这时,与他同来的随从不堪恶劣的环境一个个病倒了,王守仁就亲自劈柴取水做饭照顾他们。又怕他们心情不舒畅, 于是咏诗歌,调越曲,杂以诙笑,为他们排忧解闷。这样做,使他心里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不禁想:若是圣人处于此情此景又能怎么样呢?这天夜里,他忽然大悟,脑子里一下子亮堂起来,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王守仁年谱》)晤,原来圣人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而且做圣人的道理和根据不在别处,就在自己天生的本性及道德良心之中。当夜,他欢呼雀跃, 把随从的人都从睡梦中惊醒了。

王守仁这一悟使他长期困惑在心中的问题一下子得到了解决,他开始从信奉以至怀疑朱熹哲学转而赞同陆九渊,以陆九渊的思想为基础创立心学体系。陆九渊,是与朱熹同时代的理学家,他的观点与朱熹存在分歧。他提出“心即理”,把人心看做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上唯一真实存在的只有我和我的理性。他有一句名言,谓“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集》卷二十一《杂说》),把万事万物都归于人的精神和道德理性。在认识和修养方法上,他也曾与朱熹有过争论:朱熹讲道德修养偏重于求知,以读书来转变认识,被称为“道问学”;陆九渊侧重于强调人的主观意志的作用, 主张“反省内求”,反对向外部世界寻求认识,被称为“尊德性”。王守仁经过龙场之悟,以为“吾性自足”,并认为以前将“格物”认作“外求”, 孜孜求理于事物是错误的。他的思想已经明显地站在了陆九渊一边。

龙场大悟,使王守仁茅塞顿开,心境开朗,一时间,他好像完全换了一个人。龙场山深闭塞,没有书卷可读,他便日坐石穴,默记旧日所读的儒家经书,凡有所启发,就为之训释,经几个月,就完成了《五经臆说》。所住的石洞潮湿低矮,就与当地人一起筑土架木造新居。经过一段时间接触,他

不仅融洽了与当地土著人的关系,还吸引了一批中原追随阳明之士。他们把盖成的新房命名为“龙岗书院”、“何陋轩”等,还为各处景致取了一些具有儒家思想特色的名字,如“君子亭”、“玩易窝”等。在龙岗书院,王守仁又开始授徒讲学,宣传他的学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