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光明 亦复何言

王守仁以衰年疾病之躯深入广西,久处南方瘴毒之地,又勘察地形,指

挥作战,建造新城,兴办学校,登山涉水,冒暑奔劳,以至后来病发不能行走,或乘轿从事。嘉靖七年十月,他因病情加剧,遂上疏请假,一面遣散军兵,起程回越。途中,经过 15 岁时曾梦见的伏波庙,进庙拜谒了久已敬慕和想望的东汉伏波大将军马援,赋诗二首,其中一首说:

四十年前梦里诗,此行天定岂人为!徂征敢依风云阵,所过须同时雨师。尚喜远人知向望,却惭无术救疮痍。从来胜算归廊庙,耻说兵戈定四夷。(《阳明全书》卷二十《谒伏波庙二首》)

此次借归家之路拜伏波庙,以遂多年之愿,这使王守仁感到欣慰。但他心境却已全不同少年时的踌躇满志。回顾自己一年多来既加征讨,又是行抚, 付出了多少辛苦劳顿,虽暂时解决了思、田地区及两广边界的少数民族矛盾, 结果又怎么样呢?他只有企求后人还能记起自己,却感到对眼前满目疮痍的明朝江山是无能为力了。

王守仁拜别了伏波庙,又绕道来到广东增城,祭祀先祖王纲庙。王纲是他五世祖,广东布政使司参议,据《王守仁年谱》记载,因苗难死于增城, 被其子王彦达缀羊革裹尸回。离开增城,王守仁已感到病不能支,他在给弟子钱德洪的信中写道:“区区病势日狼狈,自至广城,又增水泻,日夜数行, 不得止,至今遂两足不能坐立。”信是伏在枕席上写的。

  1. 月 25 日,王守仁一行越过梅岭,来到江西南安,改乘水道。梅岭, 则广东与江西的地界,也是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一到岭北,气候骤然变冷, 王守仁更加咳喘不已。28 日,船泊青龙铺,他病已极危,29 日便卒于舟中。据说,临终前他的弟子周积在场,王守仁睁开眼睛,徐徐地说:“吾去矣!” 周积忙问:“有何遗言?”王守仁微微一笑,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说完,便瞑目而逝。

王守仁去世后,由门人张思聪及在江西各郡县为官的学生设祭入棺,转运归越。在南安舆梓登舟时,“士民远近遮道,哭声振地,如丧考妣”(《王守仁年谱》。至赣,至南昌,都有士民“沿途拥哭”,祭奠。王守仁弟子钱德洪、王畿,本已西渡钱塘江,准备赴京殿试。听到噩耗,即刻转道南下迎丧,放弃了科考的机会。其它弟子也相继闻讣赴丧。至越后,每日吊唁者百余人;会葬日,参加的门人数以千计。由此可见当时他思想影响的广泛。

与此相反,他虽然为平定广西用尽心力,以至病死异地,在朝廷却得不到应有的待遇。王守仁死后,吏部尚书桂萼奏其擅离职守,并攻击他处置思田、八寨“恩威倒置”。他的弟子黄绾抗疏辩功论学,不报。给事中周延抗疏论列,也遭贬谪。朝廷下决议说:“王守仁事不师古,言不称师,欲立异为高,则非朱熹格物致知之论⋯⋯号召门徒,互相唱和。才美者乐其任意, 庸鄙者借其虚声,传习沿诋,悖谬弥甚。但捕讨輋贼,禽获叛藩,功有足录。宜免追夺伯爵以彰大信,禁邪说以正人心。”(《明通鉴》嘉靖八年)由此停止他的恤典和世袭,并申明学禁。

尽管王守仁和他的学说不合当时统治者的心愿,被横加诋毁,他的思想始终也没有像程朱理学那样,被确立为封建社会的官方哲学,但是,在明代中期以王守仁及其思想为核心,却已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心学流派,号称阳明学派。阳明弟子遍布天下,他们着力传播和发展阳明的思想,逐渐形成在当时及以后都颇具影响力的社会思潮。

嘉靖十四年,由王守仁弟子钱德洪、王畿等搜猎遗稿,编辑续刻了《阳明文录》。嘉靖四十五年,续刻了《文录续编》。隆庆元年(1567 年),明

王朝诏赠王守仁为新建伯,谥文成。万历十二年(15M 年)从祀孔庙。他的著作也由门人编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刊行于世。其中包括他的最重要著作《传习录》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