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护和训练好嗓音

嗓音的保护是指保护好发音器官的健康。这对教师、演员及经常使用嗓音者尤为重要。初当教师,发音较高,时间较长,加以过度精神紧张;初学唱歌,使声音过高者嗓音也会嘶哑。尤其演员要取得艺术上的成功,除取决于天赋的好嗓子外,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是举足轻重的。

有的演员外出和出国演出,长途旅行会引起疲劳,初到外地,有些演员水土不服,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疾病,进而累及喉部器官,影响嗓音。此外,睡眠不足,饮食不当,像演出前吃冷饮、过多地饮茶和咖啡、就餐无规律、无节制都会影响嗓音,这是因为过饱时腹压大,腹部运气受限,演唱时嗳气则会破坏音程;饥饿时全身虚软,发声无力,音色音量均会受损,尤其爱吸烟、饮酒对发声器官是个恶性刺激,危害很大。

有的演出在街头、广场、公园等露天场地交混回响系数极小,发音效果差,没有经验的演员常会陷入“声嘶力竭”的境地。而且风吹日晒,尘土飞扬,不仅发音费力,声带极易疲劳,常发生喉炎、声带小结、声带息肉、气管炎等症。演出地点有时在饭厅、普通礼堂、食堂等条件较差的场所,不仅交混回响系数变小,众声嘈杂,发音费力,场内又烟雾弥漫,易引起演员呛咳,也会损坏嗓音。此外,当引人入胜的演唱可博得观众热烈掌声与喝彩, 倘若一曲终了,观众过分要求,演员欲罢不能,可导致声带疲劳,引起嘶哑。因此,环境与噪音是休戚相关的,每一个声乐工作者都应重视,保护好自己的嗓音。

因过度使用嗓音,超限歌唱,大声大叫均可使喉、颈、胸部肌肉疲劳, 协调不好而致病。那么应该如何保护呢?首先要了解青春期由于分泌腺的作用,会引起嗓音突变,在戏剧界称为“倒嗓”。在此期间如不注意保护嗓音便会影响发音,导致喉部发音异常,因此,必须注意喉部保健,懂得正确发音方法和训练技巧。诸如忌食辛辣食物,避免有害气体、粉尘的刺激,演出前后,应禁酒及冷饮。注意精神要舒畅,睡眠要充足,适当加强营养,一旦

感到不适要及时诊治,主要注意声带休息。有的药物可影响嗓音,如睾丸酮和蛋白合成激素类的药可使女性男音化;抗组(织)胺的药物可使咽喉部发干,并有嗜睡等副作用,故在演出前不宜服用。在月经期可发生水肿、充血和闭合不全,应该休息,减少说话、唱歌。孕期 6 个月后停止演唱,有条件应定期进行发音器官健康检查,做好嗓音的保护。训练好嗓音又是一个关键。嗓音好坏虽有天赋成份,如果训练不当,也不能发挥其良好效果。甚至会引起倒嗓、毁嗓。我国著名的京剧老前辈程砚秋、杨宝森、周信芳等,天赋条件原来并不好,可是他们根据自己特点,扬长避短,勤学苦练,最后自成一家,创立了人人皆知的程派、杨派、麒派唱腔艺术。由此可见嗓音训练甚为重要。

在嗓音训练中要受全身健康、发音器官功能和发音方法的影响。人体发音器官和乐器一样,由颤动体、共鸣器官和动力源三部分组成。颤动体主要是声带,短而白色的。一般宜唱高音者为粉红色,唱低音者或中音则介于其间。训练时,发音后声带能否闭拢,以及声带本身紧张程度不同,对音色影响极大。声带不同,共鸣的器官也不同。胸腔共鸣好的,在训练时则发声如洪钟,气势磅礴;头部共鸣好的发声曲终奏稚,余韵缭绕。尤其是鼻(窦) 共鸣,如果这些器官先天发育不全或有慢性疾病,如鼻炎、鼻窦炎等则在训练过程中发音就差一些了。在发声中由于方法不当,不能掌握好科学技巧, 使呼吸器官和喉部发声器官功能产生不协调的现象。导致声带和咽喉部的肌肉负担过重,这样就会引起声带充血、水肿、甚至长声带小结或声带息肉。训练方法不当还会嗓音嘶哑。错划声部也会对嗓音造成不良后果。比如,本来是低声部,却偏偏把自己当成高声部来训练,或者反之,都会使声带发生病变。

因为人的发声器官较娇嫩,尤其在变声期和妇女月经来潮时,对嗓音都会有影响。男孩大约在 16~18 岁,女孩子大约在 13~16 岁左右,嗓音会产生明显改变,特别是男孩子,嗓音变粗低沉,这是生理发育而引起的发声器官上的正常变化。这阶段称为“变声期”。此期能促使病理过程发生,因此对于青年男女在这个黄金时代的变声期间,歌唱要适度,月经期声带充血, 不宜放声歌唱,最好休息 3~4 天,但因人而异,也有例外。总之,使用自己的嗓子,原则上:不过度。用嗓后自己不感到太累,否则表示用嗓已超过负荷,或者说明发音方法不当。同时说明扁桃体与嗓音无直接关系。所以说, 一旦扁桃体发生疾病是可以切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