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创新理论 国家干预成潮流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一位喜欢标新立异的人。4 岁时就动脑子推敲利息的经济涵义;曾在对外汇与商品的交易中大显身手,积夯达 50 万英镑:喜欢读书,常常午夜不睡, 思考问题;他对巴黎和会期间签署的《凡尔赛和约》强烈不满,用高速度写成了《凡尔赛和约的经济后果》一书,由此成名:1923 年发表《货币改革论》,抨击人们对黄金的盲目崇拜,又一次使世人瞠目结舌:1929 年美国爆发大危机后,他又冲破传统经济思想的束缚,从新的角度对经济危机的产生及解决办法提出了新的答案。以后成了资产阶级经济学说中最主要的流派之一,至今还产生影响。

1929 年 10 月的末一周,对美国来说,可能那是最可怕、最黑暗的一周。繁荣的股票市场一下子崩溃了。对股票持有者来说,就好像尼亚加拉瀑布从窗口冲进来,要将他们淹没似的,市场一片叫卖声。对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来说,如海覆江翻而至,使他们穷于应付。眼看着手中持有的财富,如阳光下的冰雪,都化成水了。当这场风暴过去,痛定思痛时,看看损失,才知道无数的人陷入了深渊,国家已处于瘫痪状态。最使人沮丧的是瞻望前途,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失业。成千上万的人找不到工作,到处流浪徘徊。这对国家说来就好像是肌体上的赘疣,一般经济学家对此只是说制度上出了毛病, 除了搓手顿足之外实无计可使。不知症结所在,自然也就拿不出治疗方案。失业——这种形态的失业是制度病态中从来没有见过的。以前的经济危机可不是如此病重,真是越出常情之外,纯属荒谬绝伦,但它又的确存在着。

面对前所未有的严重局面,胡佛奉行自由经济主义的信条,政府采取消极干预政策,很快就宣告失败。这使得新上任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意识到, 不能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很难渡过大危机的难关。但是罗斯福的智囊团又拿不出什么高招,而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提出要大量印制钞票,扩大货币供给;有人提出规定物价的最低额,以防价格机制的崩溃;也有人要着手贯彻执行庞大的开销计划,等等。罗斯福最后选择通过政府强有力的干预来应付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

然而,罗斯福对政府强有力的干预的具体内容并不是很清晰的,由于缺乏理论来为之证明国家干预的有效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带有临时应急的色彩。因为不知道病根所在,自然也就开不出“特效”处方,于是只能“头痛医痛,脚痛医脚”。哪里形势严峻,国家就先干预那里的经济。危机从金融业开始,对付危机的管理措施就首先从银行业开始。所以,最初的一些应急措施,后来被迫中断。我们可以说,当时的罗斯福还在摸索,还在试验,直到 1936 年,凯恩斯开出他自己认为可以“医治”绝症的药方为止。

凯恩斯在 1936 年 1 月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他突破了传统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旧教条的束缚,他承认现代资本主义有一系列的缺陷,同时,他也认为资本主义的这些病症是可以“医治”的。他开出的药方是: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办法来消除危机并创造“充分就业”的局面。凯恩斯所说的“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指的是鼓励消费、增发通货、降低利息、鼓励私人投资、扩大公共投资以补充私人投资的不足,扩大就业面,用累进税缩小财富分配的不平均等等办法。总之,国家可以调节资本主义经济, 使之成为“有计划”的经济。这些主张恰巧迎合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需要。凯恩斯在解释“充分就业”这个名词时.他首先把夫业分为三类:摩擦失业、

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前两类为社会生产的偶然失调造成或因工人嫌工资太低而致失业。后一种才是工人即使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也找不到工作。通过这种归类,凯恩斯实际是缩小了真正失业的范围,而把失业的责任大部分推给了工人,而且他还认为前两种夫业不影响到他的“充分就业”。

凯恩斯理论的提出实际是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发展。即从微观经济学向宏观经济学的转变。一向喜欢标新立异的凯恩斯在他开出的处方中也与众不同。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书的序言写道: “本书之作,对于作者是个长期挣扎,以求摆脱传统的想法与说法。”新异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凯恩斯对经济问题研究的方法新异。传统的经济学派主要采用“静态的个量分析”,而凯恩斯则是“短期比较静态总量”分析法,他研究短期情况,对一个社会的经济总量进行比较静态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可以说, 在他之前,没有一个人能够在一个简单模型中,把所有名义的和实际的相关因素同时贯通在一起,通过这个模型,它们的相互作用能被清晰地加以考察。今天的宏观经济学,就是从凯恩斯开始的。

第二,凯恩斯在《通论》中强调了一个重要问题,即什么是总产量的需求和供给的决定因素,这是传统的经济学派从来不敢正视的问题。凯恩斯认为,价格、工资和利率都具有刚性,它们的调节作用都是有限的,在此前提下,总产量是一个变量。他否定了萨伊定律,提出了一个决定就业和产量的学说,通过收入,就业和有效需求的决定因素的分析,说明为什么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不能保证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

第三,他得出了两个与传统的经济学派不同的结论。第一个结论是,资本主义市场不存在一个能把私人利益转化为社会利益的“看不见的手”,这个结论既是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核心,又是他经济政策纲领的逻辑起点。他反对自由放任,提倡国家干预,因为自发的市场力量,不可避免地要造成资本主义的危机和失业,所以,只有依靠看得见的手即通过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资本主义才能摆脱萧条和失业,第二个结论是,削减工资不能减少失业, 相反,削减工资降低了有效需求,会增加失业。凯恩斯认为,工人的工资是有效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人工资降低势必影响到总产量的变动,资本主义非志愿失业不可避免。因为资本主义存在着失业和分配不均的缺点。

凯恩斯在《通论》中的标新立异被认为是对传统经济学派的一场“革命”, 他提出的理论被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采用。

凯恩斯于 1934 年来到华盛顿,第一次和罗斯福见面,他就对罗斯福的手发生了兴趣,他有如此记述:“他的手很结实,相当有力,但是显得不大秀气或不大灵巧,他的指甲短而圆,像个商人的指甲。我无法如实地加以描绘, 他的手(在我的眼里)虽然不是什么特殊的,可也不是什么普通的类型。” 对这位“标新立异”的凯恩斯,罗斯福又如何描述呢?除了采取凯恩斯竭力主张的进一步扩大方案外,他说:“我跟凯恩斯作了一次有意味的谈话,我对此人倾倒之至。”不论怎么说,罗斯福和凯恩斯算是投机了,凯恩斯的经济学也同罗斯福的新政政策结合起来了,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凯恩斯以“有效需求不足论”来解释经济大危机的原因,这就为罗斯福政府扩大政府开支,兴办公共事业,用课税即转移支付的办法来对付失业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此之前,罗斯福也采取诸如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公共事业振兴署等计划来扩大人民的就业,但罗斯福没有认识到,政府投资的

扩大,能使总需求增大,刺激经济发展,给更多的人创造就业的机会。

面对 30 年代的大危机,凯恩斯认为,赤字财政是对付大危机的必要手段。罗斯福一直受着平衡预算思想的束缚,1932 年竞选中他就攻击胡佛没有平衡预算,直至 1937 年再次出现“罗斯福衰退”时,他还认为,这回应该是回到重新实现预算平衡的时候了。只是在凯恩斯理论形成后,罗斯福才自觉地缓慢地接受财政赤字的观点,并成为罗斯福新政的一个重要内容。

凯恩斯还认为,在大危机期间,用扩大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手段来恢复充分就业的经济状况,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起码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这就为罗斯福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选择上提供理论依据。1933 年,国会通过的立法,授权总统发行高达 30 亿美元担保货币——绿色美钞的方案,很快被排挤在“新政”内容之外。

总之,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罗斯福总统成为凯恩斯经济学的第一个实践者,他们同被称为资本主义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开拓者,为当时处于走投无路的资本主义世界开拓了一条通过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人力地刺激经济增长,来缓和与摆脱危机的暂时出路。罗斯福的“新政”确实成功地收拾了一个烂摊子,几年后的经济复苏超出了人们的预料。有人说,倘若没有凯思斯,特别是没有他的追随者的解说,罗斯福的干预政策也许仍然是一个临时的应急措施,而不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只有当凯恩斯的经济学同罗斯福的若干干预政策相结合,资本主义国家干预才真正成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凯恩斯主义在罗斯福“新政”中的地位。

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力罗斯福的继任者所采用。1946 年,哈里·杜鲁门就以凯恩斯的经济政策主张为蓝本,美国颁布了以实现“充分就业”为中心的《1946 年就业法》。艾森豪威尔也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以避免美国再度陷入危机。肯尼迪·约翰执政时期更是雄心勃勃地试图用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去解决资本主义经济所面临的一切问题,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弊端。在这个过程中,国家干预不断加强,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主张对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起着最主要的作用。从理论上讲,它标志着美国由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的过渡;从经济运行机制的角度看,它是由单纯的市场机制向国家一市场混合调节机制的过渡,一种新的调节手段,在市场机制的“失灵”的情况下应运而生,成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必要组成部分; 从现实生活看,我们仍然可以衡量出国家干预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向国家干预经济进一步加强方向发展的趋势没有改变。

不仅如此,凯恩斯主义还为西方其他国家运用,自 30 年代以后成为资产阶级经济学说中最主要的流派之一。

当然,凯恩斯主义不是万能药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不可能彻底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尤其在 70 年代,西方国家纷纷进入经济滞胀状态时,凯恩斯主义失灵,代之而起的又是一系列新的理论。

凯恩斯是一个处处喜欢标新立异的人,而且不耐烦在同一时间里做一件事。当他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打腹稿时,还自备资本在剑桥建立了一个剧场,这就是典型的凯恩斯冒险主义。“标新立异”并非都能成功, 凯恩斯却善用之,这使他从小就出尽了风头,并时时处于中心位置引人注目。他甚至以标新立异来建立他的经济学体系。当经济危机困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时,他以新异的理论打破传统,第一个把所有含义的和实际的相关因素同

时贯通在一起而清晰地加以研究的人。他还抛弃传统的研究方法,代之以短期比较静态总量分析研究法。他甚至承认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弊端,尤为突出的是同期性的危机和随危机而来的失业。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是国家干预经济,目标是创造一个在很大程度上消灭失业现象的资本主义经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否认这个目标。凯恩斯理论的第一个实践者是罗斯福,国家干预的政绩举世皆知,所以以后为西方国家纷纷采用,成为他们制定经济政策的典范。时过境迁,凯恩斯主义已不再适应新的形势,但他的理论仍为人们津津乐道,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仍为经济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法国舆论测验中,凯忌斯成为“改变 20 世纪经济生活的 25 位关键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