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东击西”英资惨败 “合纵抗强”船王得胜

1997 年 7 月 1 日,中国政府将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对香港经济命脉的掌握,就成

了华资和英资经济势力的较量。自从 1842 年鸦片战争以后,香港沦为英国的殖民地,经

济命脉长期被怡和。太古、会德丰、和记黄埔四大英资集团所操纵。从 70 年代起,以辛嘉诚、包玉刚等为代表的新兴华资财团形成”合纵”一方,联手与英资则团抗衡。他们抓住机遇,多谋善断,主动出击,通过一系列今人眼花缭乱而惊心动魄的收购大战,大大削弱了英资财团的实力,造就了香港新的经济格局。九龙仓位于香港著名旅游区和商业区尖沙咀的西侧,是全港最大的码头,拥有资产 18 亿港币,侄九龙仓一直归英国著名财团, 号称“地王”的怡和洋行所控制,九龙仓有限公司的产业,包括位于九龙尖沙咀,新界和香港岛上的一些码头、仓库、酒店、大厦、有轨电车以及港九之间的小型轮渡,可谓是一家有钱有势的大洋行。而能与英国财团争夺九龙仓者,只有两家华人财团,那就是地产商李嘉诚和船王包玉刚。

1977 年,香港经济界开始忽然注视英资怡和财团控制的九龙仓。

九龙仓原为怡和集团的一员“悍将”,在 70 年代,怡和集团通过九龙仓将天星小轮及电车公司股权全部收购。而且,海运大厦的建成,为九龙仓在尖沙咀重建展示了美妙的前景。但是,这样却导致了大量投入和资金一时难以回收,资金流动十分缓慢,结果令公司负债累累。影响了其股票的市值。怡和集团是操纵香港的四大势力之一,是一个老牌的英资集团。在 70

年代初期,怡和集团的发展已基本成型。其总公司是怡和洋行,经营的业务包罗万象,怡和洋行又控制着怡和系内其他上市公司,如置地、九龙仓、海港企业、天星小轮及电车公司等。

由于怡和洋行向外发展失败,投资效益欠佳,盈利停滞不前。于是,怡和集团在香港投资者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面临着华资财团的挑战。又由于怡和是借债发展的,九龙仓的大部分股票掌握在众多散户手中,怡和只占一部分。因此,对之心怀收购之心的财团大有人在。例如精明莫测的李嘉诚早在 1978 年初就开始偷偷吸纳九龙仓股票,企望在不声不响中完成收购计划。

当时,有“船王”之称的包玉刚正着手他的“登陆计划”,准备向陆上拓展,目光敏锐的包玉刚当然没有看漏九龙仓。如果得到九龙仓将会给他的日后登陆战役的顺利进行铺平道路,九龙仓拥有完善的货运设备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故能得到包玉刚的青睐。此时,包玉刚的资产仍主要在船队上,而九龙仓背倚九龙,面临广阔的海洋,与他的船队事业正好结合,包玉刚因此对九龙仓志在必得。

1978 年初,包玉刚就开始不太明显地吸纳九龙仓股,希望能取得对九龙仓的控制权。他暗中去调查持有九龙仓股票的散户,然后找上门去与之交涉。绝大部分人一见包玉刚亲自上门,出于对包氏的尊敬。忙把手中的九龙仓股票悉数转让给包玉刚。

经周密调查,包玉刚发现李嘉诚是众多散户中的“大户”,持有九龙仓股票 1000 多万股,曾想暗中收购九龙仓。但由于自己的出现及汇丰银行的介入,形势峰回路转,李嘉诚一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包玉刚分析李嘉诚的意图:李氏生性老谋深算,从不意气用事,一定不轻易冒毫无把握取胜及得罪汇丰银行的险,李氏一定在暗中摇摆不定。

为了不让李嘉诚倒向怡和,包玉刚决定主动出击,先发制人。1978 年 7 月的一个晚上,包玉刚秘密约见了李嘉诚。在中环文华一间幽密的客厅里, 一个海上巨人和一个陆上巨人相见了,两人虽是第一次谋面,但都早已熟知对方大名。特别是李嘉诚一见包玉刚立即感到,果然是一个豪气昂然之君, 敬意油然而生,两人一见如故,双手紧握。一阵寒暄之后,话锋转到正题, 购买怡和洋行的股票上,李嘉诚提出愿把已购得的九龙仓 2000 万股票,转让给包玉刚。

包玉刚岂能不知“转让”的代价?他已了解到,并不是李嘉诚不想要九龙仓,而是他正在筹划收购另一家英资洋行——和记黄埔,这比九龙仓更为重要。李先生更有自知之明,他毕竟是刚刚崛起的富翁,若两地都要,等于两个拳头同时出击,不仅无此实力,相反会被英资洋行钻空子,对己对华人财团均不利。如主动“转让”,包玉刚刚可帮李搭桥,从汇丰银行中承接英资和记黄埔股票 9000 万股。到那时,和记黄埔的董事会主席非李莫属。两人都心照不宣,伸出手,击掌定盘,皆大欢喜。

为什么说皆大欢喜?因为李嘉诚是有名的股票商,他买股票是从每股 10

元买起,最后到每股 30 元。“转让”给包玉刚,却以每股 30 余元脱手,仅这笔交易,即可获利两三千万港元。同时,他不费吹灰之力,又从包玉刚手中接过了和记黄埔 9000 万股票。而在维护华人利益上,又为包玉刚买下九龙仓铺平了道路。这叫他怎能不喜?

而包玉刚素以精明练达闻名于市场角斗之中,对这神明知吃亏的事却能视而不见,个中原因就在于他表面上损失了几千万港元,而把三号英资和记洋行的 9000 万股黄埔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卖李嘉诚,更是损兵又折将,但他

实际获得的东西比失去的更多。他从李氏手中接过九龙仓 2000 万股票,再加上他原有的一些股票,他已经可以和怡和洋行公开竟购,一旦获胜,他就可以稳操价值 10 亿美元的九龙仓。这叫他怎能不高兴。而这笔交易是秘密进行,当时惟有天知地知,包知李知,怡和洋行完全蒙在鼓里!

怡和洋行向来傲慢,把和他竞争的对手,看作是乌龟和兔子赛跑,以兔子自喻。它发觉李嘉诚在购买九龙仓股票,后又见李停手不干,包玉刚接手购买,便嘲笑包玉刚比李嘉诚更不如,它这只兔子笃定可以去睡觉了。哪知包玉刚的攻势比李嘉诚更为猛烈,大刀阔斧干起来,仅用 80 天时间又吸入了另外 1000 万股,一下子占有 30%的九龙仓股票,大大超过了怡和洋行,顺利地加入了九龙仓集团董事局。

1978 年 9 月以来,香港股市大幅下跌,包玉刚一直在不太明显地吸纳九龙仓股,希望能取得对九龙仓的控制权。而怡和集团也不甘心放弃。也正暗中收集九龙仓股。在双方的吸纳下,九龙仓的股票扶摇直上。两家已由暗斗转向明争 1980 年 1 月,怡和集团首先有些按捺不住,开始蠢蠢欲动了。首先出招的是“铁三角”计划,由置地公司发行新股,购入怡和证券手上的九龙仓股。同时,怡和又售出大批股票和地产,投资 9.8 亿,准备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包玉刚是何等乖觉精明!他早知怡和洋行会做出反击,到 4 月初,他突

然宣布把九龙仓股票转卖给隆丰国际有限公司,作价每股 55 港元。不知内情的人,均以为包玉刚被怡和洋行的反击吓坏了。他们不知就里,隆丰国际有限公司乃是包氏财团下属的一间上市公司。包玉刚转此一手是名转实不转, 不但不是退却,反倒是做好了决战的准备,真不失为一招进可攻退可守的妙

棋!一旦得手即可得到九龙仓,一旦失利赔掉一个隆丰,就能推卸全部法律责任,此乃舍车马保将帅的高招。

怡和集团老谋深算,又出奇兵,希望能出奇制胜。它趁包玉刚正在巴黎的时机,突然由置地公司宣布以“两股置地新股加 75 元 6 角周息 10 厘的债券”购入九龙仓。

怡和摆出一副决一死战的架势,隆丰集团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不免有人惊惶失措。

远在巴黎的包玉刚接到告急以后也有点大惊失色。但他不愧为沙场老将,他慢慢地冷静下来,精心策划,准备针锋相对、迎头痛击怡和。包玉刚并没有回香港,而是取道去了英国伦敦。

船王很熟悉伦敦,也喜欢这个“雾都”。他与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撤切尔夫人是至交好友。此时此刻,船王的心也像伦敦一样罩着一层浓雾,能不能筹集到巨款,压倒怡和洋行这个地王?当飞机在希思罗机场降落后,他就驱车直去伦敦城,与汇丰银行的副总经理协商,最后去找桑达士的继承者沈碧。沈碧继任汇丰银行的首脑后,和包氏的环球集团仍保持密切的伙伴关系, 将股份维持到 37.7%。包氏懂得银行是企业的输血机构,企业是银行的造血系统,两者一旦结成伙伴关系,谁也少不了谁。能得到沈碧的支持,战胜怡和洋行就有了一半希望。

那些与包玉刚有联系的伦敦金融机构,都表示愿意借款给船王。这使他心里有了底,感到巴黎飞抵伦敦这一着棋走对了。他马不停蹄地当即驱车去希恩罗机场,搭班机星夜返回香港。

包玉刚回到香港以后,立即举行了全港记者招待会。会上,他当众宣布: 怡和洋行趁他人不在搞突然袭击,以每股 100 港元收购九龙仓股票。他决定

迎战,在两天内向股市收购股票 2000 万股,每股出现金 105 港无。与此同时, 又在全港各大报纸上登载大幅广告宣布反击。这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全港轰动,家喻户晓,那些手中持着九龙仓股票的人成群结队地涌向和记大厦,抛售九龙仓股。在短短两小时之内,包玉刚以 21 亿现金买入 2000 万股九龙仓股。

怡和洋行闻听包玉刚的宣布,犹如当头炸了一个晴天霹雳、现金收购 2000 万股票,他们是输定了。但他们不相信包氏两天之内能拿出如此多的现金——21 亿港元。然而,事实是无情的,包玉刚像变戏法一样,从 23 日上午 9:30 分开始付款,股市经纪人全部出马还是应接不暇。包玉刚果真履行了诺言,在两天内付出 20 多亿港元,收足了 2000 万股票,从而以拥有 5000万股股票压倒怡和洋行。出任九龙仓董事会主席。怡和洋行只得认输败北。船王一跃成为第一个非怡和洋行的华人九龙仓主席。由于这场闪电战是

一场动用巨额资金的权益较量,使得不少人呆苦木鸡.出不了声。人们全被这位平素不太在交际场台中露面的船王的气魄、胆略,雷厉风行的果断、刚毅的性格和气质所折服。实际上,收购九龙仓股权是一个长期投资计划,从暂时经济获益的角度可能一下子看不清它的意义。但是包氏此举深得在港华人的赞赏,他的声望从此与日俱增。

“声东击西”是兵法上常用的谋略。是指为了迷惑敌人,表面上宣扬要攻打这一方面,其实是攻打另一方面,是造成敌人错觉的一种方法。“合纵抗强”,是战国时期公孙衍和苏秦发起并实施的外交谋略。这一谋略,起于公元前 333 年,秦国经商鞅变法,国势日盛,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

家。燕、赵、韩、魏、齐、楚等六国为了不被强秦所灭亡,采取”合纵抗强” 之谋,联合起来对付秦国,从而使战国七雄的局面维持百年之久。在现代商战中、竞争的各方实力参差不齐,有声名显赫、实力雄厚的大财团,它们属于“强”的一方:而更多的中小企业其财力人力均有限,属于较弱的一方。这些实力较弱的企业为了免遭“弱肉强食”的结局。往往会以各种方式联合起来,以群体的实力来与“强敌”抗衡,从而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包玉刚九龙仓收购战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胆略和气魄,还在于他成功地运用了“声东击西”和”合纵抗强”等战略思想。当他仅用 80 天时间就吸纳了 1000 万股,加上李嘉诚转让的 2000 万股,一下子就拥有九龙仓股票的 30%以后, 又突然宣布把九龙仓的股票转卖给隆丰国际有限公司以造成怡和洋行的错觉。另外,由于怡和洋行是一个英资在港的实力雄厚的大财团,即使是李嘉诚或包玉刚,也都艰难与之相匹敌,因此,他们只有联合起来抓住“强”方的弱点和夫误,集中他们的群体优势兵力,主动出击,才能最终战胜强敌。九龙仓之战就充分体现了“合纵抗强”的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