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正熙析形势定战略 韩国人重人才创奇迹

本世纪 60 年代,拉美和亚洲一些国家的政局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是军人纷纷通过

政变掌握政权。韩国军人朴正熙正好赶上这个潮。那是 1961 年 5 月,韩国炎热潮湿的夏天才刚开始,政界的形势却陡然升温,如 6 月的干燥热难当。16 日这天,韩国少壮派军官朴正熙等人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了军事政变,夺取了大韩民国的政权,结束了“文职人员掌握权力的局面”,朴正熙 18 年的军事独裁统治开始了。“破坏是痛快的,但建设是麻烦的事”,就是这位军人在以后的统治中,却成功地进行了“麻烦”的经济建设。韩国的经济出现了第一次腾飞,汉江出现了奇迹。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朝鲜人民终于摆脱了日本的殖民统治。正当朝鲜人民欢庆解放,即将在自己的国土上建立国家的时候, 强权势力却以 38 度纬线为界,将三千里锦绣河山分裂为南北两个部分。1948

年 8 月 15 日,李承晚正式在汉城宣布成立“大韩民国政府”,简称“韩国”。

韩国国土面积狭小,面积不到 10 万平方公里,其中三分之二以上是山

地,耕地仅占五分之一。人口密度大,每平方公里为 430 人。韩国自然资源严重匮乏,大部分矿产品及部分粮食需依赖进口。资金缺乏,购买力低,社会一片混乱,对外贸易年年逆差。1950—1953 年的朝鲜战争使韩国工业设施半数被毁,经济惨遭破产。直至 1962 年,韩国人均收入也不过 82—83 美元, 是当时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面临这种处境,朴正熙吸取李承晚因政治腐败、经济停滞而垮台的教训,决心改革政治体制、大力发展经济,以巩固统治。为了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朴正熙等人对形势作了较充分的分析, 并结合实践,确定了“出口主导型经济开发战略”。这一战略的选择王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国内条件:韩国人口密度大,出生率高,劳动力结构落后,生产效率低下,所以韩国的劳动力具备以下的特点:劳动力资源丰富;由于扶养人口和失业人口多,大都是兢兢业业工作,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相比,显得格外勤奋; 技术水平低,太多只会干简单劳动;劳动力廉价,工资低。另一方面,韩国可耕地少,资源贫乏,但由于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便宜,便可进口原材料或中间产品,大力发展加工、装配工业。

国际条件:韩国对美国来说,不仅是亚洲大陆东边的门户,也是“泰国以东亚洲大陆上最后一个非共产党国家”。美国不肯轻易政弃韩国这块战略要地。进入 60 年代以后,虽然美国的实力不断下降,但它仍然要极力扶植韩

国。同时由于美日等西方主要国家在 60 年代调整工业结构,形成所谓的新的国际分工,为韩国等地区和国家发展加工出口工业提供了较大的销售市场, 从而弥补了这些地区境内市场狭小,不利于发展适度规模工业的缺陷,促进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资金积累。

实践经验:50 年代南美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本国工业,都把进口产品国产化摆在政策的优先地位。他们通过关税和对进口进行直接限制的办法来鼓励本国商品的生产,但由此引起了出口的不振。结果,由于外汇不足,连进口产品国产化所需要的中间材料的进口也越来越困难.致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发生了后退甚至停滞。加之,60 年代初,韩国经济的发展战略基本上是进口替代型战略。经几年实践,由于韩国境内市场狭小,人民收入低, 购买力了高等原因,经济发展缓慢。而且一些生产资料的进口,由于外汇不

足而受到限制。因此,朴正熙不得不于 1964 年底和 1965 年初进行经济改革, 改进口替代为出口替代,即“出口主导型经济开发战略”。

从 1962 年 12 月起,朴正熙每月一次亲自主持出口促进会,要求“扩大出口第一”,而不是“追逐利润第一”的方针。对出口企业规定硬性出口指标,奖励分明,这样做是为了偿还外债和引进设备和技术所需。为了节约投资,韩国工业发展主要靠扩建和改造原有企业,靠引进技术。韩国的出口第一的目标明确,进口主要是为了出口,绝不将得之不易的宝贵外汇去进口大量高级烟酒和豪华汽车。

在出口主导型经济战略的指导下,韩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1962—1966 年)的口号是”贸易立国,出口第一”, 基本目标是摆脱贫穷的恶性循环,奠定“经济独立”的基础。重点放在开发能源,扩大交通及通讯设施等主要困难部门。同时发展化肥、水泥和纤维工业,借以取得消费资料进口替代的效果,打下“高速”增长的经济基础。执行计划的结果是国民生产总值由 23 亿美元增加到 36 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由 87 美元增加到 125 美元。但由于资金供应不足,社会公用事业不完备, 统计资料不完善以及政治、经济体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等因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部分指标未能完成。

第二十五年计划(1967—1971 年)的口号仍力“贸易立国,出口第一”, 基本目标是促进产业结构的现代化和继续争取“经济独立”,重点是继续扩大社会公用事业,开始发展钢铁、石化工业,实行开放的经济体制,继续推进进口替代的同时,积极促进出口。计划执行的结果是,国民生产总值从 42.7

亿美元增至 90.9 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 142 美元增加到 277 美元,但工农业差距扩大。

第三个五年计划(1972—1976 年)的口号是“发展重化工业”。基本目标是继续扩大出口,发展重工业和化学工业,促进产业结构现代化,发展农、渔村经济,争取粮食自给,增加衣、渔收入。计划执行的结果是国民生产总值从 304 美元增加到 752 美元,出口速度增长迅速。

第四个五年计划(1977—1981 年)的口号仍是“发展重化工业”。基本目标是继续促进产业结构现代化,进行社会开发,加强技术革新。重点是继续增加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出口产品竞争力,改善国际收支等, 但由于世界性能源危机的冲击,第四个五年计妍没有完成,韩国经济逐渐缓慢。

四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韩国的经济出现了第一次腾飞,一改贫困不堪、前途暗淡的形象而屹立于世,70 年代进入新兴工业国的行列,被世界称之力“四小龙”之首和第二十日本。朴正熙制定出口战略,为什么会取得如此成功?有人说,韩国的发展是因为外援,诚然,韩国的发展因为得到外国大量援助,但得到外援的国家不在少数,或因军费开支过大,或因挥霍浪费,中饱私囊,或因经营不善,外援并没有起到催化剂的作用。韩国的发展固然也靠美国、日本让出一块国内市场,假定韩国的产品质量低劣,美国、日本居民不想消费,那不也是枉然。究其原固,更为突出,也最让世人津津乐道的却是朴正熙政府的人才开发。

一个国家政府机构效率的高低,对该国经济发展起着极力重要的作用。而政府机构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政府官员的素质。因此,韩国政府的人

才开发,首先开始于对官僚体制的整理。

朴正熙上台后,提出了“人事管理合理化,组织机构效率化”的口号。韩国官场中,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等风气很盛。朴正熙为发展经济,锐意进行严格整顿,称之为“庶政刷新”运动。为此朴正熙于 1962 年 6 月对高级官员进行了第一次监查。70 年代,对整肃官纪工作更加严格,处分范围扩大, 处罚加重和进行连带处分。为了合理地选拔、使用、考核和培养人才,朴正熙明确各级官员职责和对官员进行平时的考核。为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和相互了解,扩大官员视界,增长经验和知识,提高行政效率,朴政府实行人员交流,从 1962 年 7 月起,中央机关工作人员与地方机关相应人员交换工作岗位。通过上述措施,官员结构逐步得到改变,形成了一套较精干的官员队伍,提高了行政工作的效率。对韩国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韩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需要各种专业人才,朴正熙政府积极延揽专业人才。为了便于广泛地选拔人才,对一至五级官员实行公开考试, 择优录用,吸收了一批文化水平较高并具有专业知识的新生力量,逐步改变了官员的结构。同时,朴正熙政府还不惜化巨额费用,从海外(尤其是美国) 招引大量侨民专家回“国”,将他们安置在政府机关、研究所和大学的重要岗位上,成为国家的宝贵资源。由于归国人员年富力强、文化水平较高、熟悉业务,充分发挥了人力和物力的作用,提高了韩国的竞争能力。

为了促进人才成长,韩政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改革教育结构,增设技术课程,提高工人技能,讲求教育投资效果,着重发展复杂的劳动技术教育; 健全情报体系,增加图书资料;改善专业人员待遇,解除后顾之忧;健全技术职称,承认科技人员的社会地位。造成了全体国民都关心技术的提高和造成在技术上竞争之风,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力。

由于朴正熙政府在培养人才上下了功夫,为社会提供了人才,促进了纤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迅谆地提高了科技水平。60 年代初期,韩国连日用工业品都几乎全靠美国进口。在不到 20 年的时期内,就能生产彩色电视机、电子计算机、高级小轿车、巨型货轮,远程导弹等高档产品。走完了某些资本主义工业国要经过差不多一个世纪才走完的技术成长路程。朴正熙政府制定的“出口战略”就是要以“出口立国”,大量出口商品。除了廉价外,还得在产品质量上具有竞争力,才能打入国际市场。事实电正是因为韩国产品的价廉物美和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才得以扩大出口。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增加了国民收入。十几年中,韩国经济增长较快,国民收入迅速提高,其中有一部分就是得力于发展教育的结果。

总之,朴正熙政府虽在政治上实行的军事独裁,但在经济建设方面,很多作法都很精明和符合客观实际。因而在不长的时期内,使国民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长。韩国的第一次腾飞就在这个时期内。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韩国是一个小国,一个穷国,还是一个不独立的国家。腐朽的李承晚政府在美国的大力扶植下,也无所作为,经济、社会一团糟。朴正熙上台后,吸取教训,致力于发展经济以巩固自己的统治。作为军人的朴正熙表现出了他也善长治理经济和政治的一面。他在对韩国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进行充分的分析后,形成了“出口主导型经济发展战略,” 即是进口原材料或中间产品,进行加工、装配、再销往海外这样一种加工出口型经济。为了最大限度地实现这个战略之效,朴正熙提出了“人事管理合理化,组织机构效率化”的口号,大力开发人才。朴正熙首先从整顿官僚体

制入手,形成了精干的官员队伍,提高了行政工作的效率;通过广泛延揽人才,高学历低年龄就成为官员结构的特征之一;而且通过教育事业的推进, 韩国的全民素质得以提高,生产效率得以大大改善。人是生产关系中最不稳定的因素,朴正熙从“人”着手,重视人才开发,这无疑是其经济出现腾飞, 汉江出现奇迹的奥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