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号召“自己动手” 大生产实现“丰衣足食”

在 40 年代初期,由于日军的不断“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

加上华北地区连续儿年的水,旱、虫等自然灾害,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在 1941 年

和 1942 年处于极端困难的地位。解放区缩小了,根据地人口由 1 亿降到了 5000 万以下,

八路军由 40 万人减少到 30 万人,新四军由 13.5 万人减少到 11 万人,干部也损失很多, 解放区的财政经济遭到了极大的困难。面对这种严重的局面,解放区的军民并没有被吓倒。为了克服困难,坚持抗战,争取胜利,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制定了各项政策,而其中领导解放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则是战胜经济困难的重要谋略。

在严重的经济困难面前,抗日根据地面临着军民交困的严重局面。那时候,“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毛泽东在 1939

年 2 月 2 日给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作生产动员的大会上,针对当时解放区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曾这样提出问题:“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 饿死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解散也是没有一个人赞成的,还是自己动手吧!

——这就是我们的回答。”党中央和毛泽东号召解放区军民坚持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的方针,走“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道路。从 1941 年起,解放区军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这个运动先从部队开始,接着陕甘宁边区的党、政、军机关,民众团体和学校都相继开展起来。再由陕甘宁边区发展到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一直发展到游击区。

为了更好地领导解放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以克服当时面临的困难,党中央发出了一系列指示,毛泽东在这期间,也用了很大的精力来研究解放区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写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政策》、《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组织起来》等重摹著作,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领导解放区大生产运动的基本纲领, 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等口号。

在财政和经济的关系上,毛泽东指出,要坚持发展经济的正确路线,必须进行反对错误观点的斗争。一方面,要反对不注意发展经济开辟资源,而单纯在财政收支问题上打圈子的陈旧保守观念;另一方面,也要反对不顾解放区的具体条件,冒险地、无根据地提出一些空洞的不切实际的大计划,如建立重工业、大盐业计划、大军工计划等。要把“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作为财政工作的总方针。当时根据地处在分散的农村游击战争环境,存在着落后的经济同巨大的战争需要的矛盾。陕甘宁边区生产力水平比较低,运输工具主要是毛驴,相当落后,有许多县连手括的纺车都没有,除粮食和羊毛外, 其他日用品都靠外地运进来。这同当时的巨大战争需要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只有靠发展经济才能解决。而发展经济必须以发展农业为主,以解决衣食问题,同时也发展手工业、小型工业和商业。

在公私关系上,要发展经济,必须实行“公私兼顾”或“军民兼顾”的原则,既要发展公营经济,也要发展民营经济,只有如此,才能保障财政的供给,即抗日经费的供给。同时,在财政收入问题上也必须兼顾政府与人民。因此,既要反对那种不顾战争的需要,单纯地强调施“仁政”的错误观点, 也要反对那种不顾人民困难,只顾政府和军队需要的“竭泽而鱼,诛求无已” 的国民党思想。毛泽东指出,虽是在困难时期,我们仍要注意赋税的限度,

使负担虽重而民不伤、而一经有了办法,就要减轻人民负担,借以休养民力。我们的工作人员,必须以 90%的精力帮助农民增加生产,解决他们的“救民私粮”问题,然后再以 10%的精力从农民取得税收,解决“救国公粮”的问题。这样,我们一方面取之于民,另一方面又使人民的经济有所增长,有所补充,使人民有所失,又有所得,并且得大于失。只有如此,才能支持长期的抗日战争。

发展生产必须依靠解政区军民同时发动大生产的办法,即“军民兼顾”, “劳力与武力相结合的方针”,而在组织生产和供给上必须采取“统一领导、分散经营”的方针。部队和机关的生产,要以农业生产力主,实行生产自给的方针,分别不同的情况,达到自给、半自给和部分自给。为了刺激生产的发展,规定了“按质分等的个人分红制度”。为了更好地领导和组织生产, 中央不仅把所有的党政机关、团体、学校和广大人民群众都充分地动员起来投入大生产运动,而且规定了首长负责、自己动手、领导骨干和广大群众相结合、一般号召和具体指导相结合的领导方法,有效地促进了生产运动的发展。

毛泽东指出,领导生产必须放手发动群众,大搞群众运动。实行把群众力量组织起来的方针。这就是说,把一切老百姓的力量,一切部队机关学校的力量,一切男女老少全劳动力半劳动力,只要是可能的,都毫无例外地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成为一支劳动大军。我们既有打仗的大军,又有劳动的大军,打仗的大军也一面打仗,一面生产,这样,我们就可以克服困难,打败日本。

把群众力量组织起来,主要是把根据地农民组织起来。因为在农民群众方面,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贫困。毛泽东指出:“克服这种状况的唯一办法,就是逐渐地集体化;而达到集体化的唯一道路,依据列宁所说,就是经过合作化。”因此,党号召农民组织起来,开展互助合作运动,以提高生产率。

在中共中央、毛泽东的领导和号召下,各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军民大生产运动。

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是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口号的鼓舞下,部队、机关、学校和广大群众的生产搞得热火朝天。从党的领袖到通讯员,从军队总司令到普通一兵, 都争先恐后地参加生产劳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云、任弼时和中央其他负责人,不仅经常深入群众,关心人民生活,关心生产运动,还抽出时间,亲自参加生产劳动,为边区军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毛泽东、朱德在分给他们的地里种上许多蔬菜,由于播种及时,经常浇水,多施肥,勤锄草, 蔬菜长得很好,他们经常用自己收获的蔬菜招待客人。周恩来、任弼时纺的线又多又好,被评为纺线能手。

边区部队在“背枪上战场,荷锄到田庄”口号的鼓舞下,开展了南泥湾、槐树庄、大风川等地的屯田生产运动。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在王震旅长的率领下,屯垦南泥湾,艰苦创业,成为全军大生产运动的一面旗帜。1941 年 3 月, 这个旅在”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自始保卫党中央”的口号下,开赴延安东南大约 100 华里的当时是荆棘丛生,野狼成群的南泥湾去屯田。从旅长王震到勤杂人员及随军家属,没有一个人站在生产圈外,王震还被评选为劳动英

雄。经过全旅将士的艰苦奋战,开荒 26 万多亩。到 1942 年,蔬菜、肉、油及鞋袜全部自给,粮食部分自给;1943 年,粮食全部自给;到 1944 年,不仅做到粮食、经费、物资全部自给,而且每年向边区政府交公粮 1 万石。三五九旅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朱德、吴玉章、徐特立等以及毛泽东都先后视察了南泥湾。朱德还兴致勃勃地写诗称赞南泥湾的巨大变化:“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荒草。夜无宿营地,破窑亦难找。今辟新市场,洞房满山腰。平川种嘉禾,水田栽新稻。屯田仅告成,战士粗温饱。农场牛羊肥,马兰造纸俏。⋯⋯熏风拂面来,有似江南好。”

开展大生产运动后,边区各机关、学校也达到了大部分自给。边区农民也纷纷组织起来,参加变工队、札工队等集体互助的劳动组织。组织起来的劳动力,占总数的 80%,农业普遍增产,有的地区达到耕三余一。抗战前的陕甘宁边区本是一个经济很落后的地方,全区耕地不过 862 万亩,粮食产量

不过 110 万石。大生产运动开展后,规模一年比一年扩大,运动一年比一年

深入。经过几年的奋战,到 1942 年,全区耕地扩大到 1248 万亩,粮食产量

增加到 181 万百;1943 年除消费外,尚余 22 万石;1945 年,更扩大到 1521

万亩,粮食产量达 260 万石。植棉方面,抗战前的陕甘宁边区很少种植棉花,

到 1942 年棉田有 9 万多亩,1943 年达 15 万亩,1945 年更扩大到 35 万亩, 基本解决了解放区军民的衣食问题。

在发展农业的同时,陕甘宁边区的工业也有了迅速的发展。在抗战前, 边区只有公营纺织厂 1 个、纺织生产合作社 1 个、私营纺织厂 5 个,年产布

2400 多匹。大生产运动后,全区公营工厂发展到 62 个,职工由原来的不到

百人发展到近 4000 人,能够纺织、炼铁、炼油、修理机械、制造某些军械。运输业、畜牧业、商业等各条战线,也都出现蓬勃发展的景象。1943 年是陕甘宁边区工业发展最快的一年,如公营纺织厂由 1938 年的 1 个厂,年产布

125 匹,增加到 1943 年的 23 个厂,年产布 32968 匹;这一年的民营纺织业

中,有旧式布机 18467 架,年产土布 65334 匹。其他如造纸、化工、陶瓷、石油、制药、皮革等工业也都有很大的发展。1942 年陕甘宁边区还举办了农工业生产展览会。毛泽东、陈云、林伯渠等参观了这个展览会。

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的同时,其他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区, 在战争频繁的环境里,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他们按照中央提出的“劳力与武力相结合”、“战斗与生产相结合”的方针,不仅在比较巩固的根据地,而且在游击区和敌后之敌后,也开展了生产运动。他们以农业生产为主,利用一切闲散土地开荒耕种,并创造了许多既便于生产,又便于对敌斗争的组织形式。部队和机关工作人员,不仅要进行自给性生产,而且要用武装掩护群众的生产,甚至强付敌人碉堡下的土地。在武装保卫的基础上, 实行抢种抢收,使许多地区的机关、部队都能做到蔬菜、肉食和粮食部分自给。此外,敌后各解放区还进行了手工业和运输业的生产,解决了部队、机关和群众的需要。由于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和军民的一致努力, 敌后根据地的生产运动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 1943 年内,仅在晋绥、北岳、

胶东、太行、太岳、皖中 6 个地区,就扩大耕地面积 600 万亩以上,太行区

部队机关的生产,能自给 3 个月的粮食和全年的蔬菜,其他地区也做到了自给全年的蔬菜和一个半月至两个月的粮食,同样也实现了毛泽东提出的“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要求。

刘伯承、邓小平所率领的一二九师在大生产运动中也搞得非常出色。在刘、邓的指导下,各部队的生产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师直属部队由李达参谋长亲自带队分批上山开荒,每期半个月;还普遍动员,自己动手纺纱。邓小平在办公室带头支起了纺车,在百忙中挤出时间摇动纺车,在阵阵嗡嗡声中,抽出缕缕白丝,他还手拿纱绽和参谋人员观摩比较。在刘、邓的亲自带动下,太行各部队 1943 年共种地 10.1 万多亩,其中垦荒地 8.1 万亩;总收入达 1500 万元以上,其中农副业收入占 77%,商业占 23%。各单位的经费、吃菜全部自给,粮食自给一到三个月。减轻了人民负担,改善了部队生活。

抗日军区是在敌人重重封锁、包围下进行生产活动,必须一面对敌作战, 一面坚持生产,实行劳武结合。邓小平指示:“敌后经济战线,包含了两个不可分离的环节,一是对敌展开经济斗争,一是在根据地展开经济建设。没有对敌斗争,谈不上根据地建设;没有根据地建设,更谈不上对敌斗争。” 要“减轻人民对敌负担,即打击敌寇对敌占区、防击区、边沿区的掠夺和对根据地的摧残,必须军民结合,与敌人进行顽强的斗争,减少损失至最低限度”。因而,以粮食斗争为中心的军事、政治攻势,成为敌后抗日根据地富有特色的对敌斗争内容。

解放区的大生产运动所取得的成绩具有重要意义:它说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不仅有战胜敌人的英雄气概,也有改变环境、改造自然的无穷力量。大生产运动的胜利开展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克服了严重的物质困难,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解放区的经济获得了恢复和发展,解放区巩固了,人民抗战的信心增强了,革命力量发展壮大了,敌人妄图困死我军的阴谋破产了。

大生产运动可以说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特殊的时代的独创。我军通过自己动手取得的巨大成绩,在古今中外的建军史上都可以说是奇迹,这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而且使部队受到锻炼,培养了劳动观点、群众观点。在当时的情况下,敌人给抗日根据地造成了极端的经济困难,诚如毛泽东所言,如果我军不想饿死和解散,就只有自己动手。毛泽东和党中央正确地制定了“自己动手,战胜困难”的谋略,并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相号召, 亲作表率,发动边区军民一起行动起来,开展轰轰烈烈的生产运动,这是正确地把握了时机,条件的英明决策。大生产运动不仅解决了当时的经济困难, 粉碎了敌人的阴谋,巩固了解放区,而且锻炼了广大干部,尤其是锻炼和培养了一批经济工作干部,使他们学会了生产斗争的知识,积累了作经济工作的经验,这对以后领导革命和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