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高峡出平湖 三峡梦想终成真

1992 年 4 月 3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了《长江三峡工程决议》。据资料显示,新中国正在兴建的长江三峡工程是世界上目前最大的水电工程,这项工程将创造儿十个世界之“最”:它是世界上防洪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三峡水库总库容达 393 亿立方米,运行时预留的防洪库容为 221.5 亿立方米,水库调洪可削减的

洪峰流量达每秒 2.7—3.3 万立方米:它是世界上航运效益最为显著的工程,可改善川江

650 公里航程,使年单向通航能力由 1000 万吨提高到 5000 万吨;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

站,将安装 26 台单机容量为 70 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 1820 万千瓦,年

均发电量达 846.8 亿千瓦时。可是,这一项伟大工程从酝酿到真实实施,却前前后后历经

了 70 年的论证,差不多 20 世纪的中国伟人都对这项工程予以过关注。

中国的长江三峡以其雄险奇美的自然风光,曾使历代骚人墨客为之叹服。而更重要的是,它有闻名干世的大峡谷,天下罕见的水力资源“富矿”。如果在这里筑坝拦洪,可以兼收防洪、发电、航运之利,于是,中国的几代志士仁人力设计综合治理长江、福汲子孙后代的三峡工程而在这里构想了半个多世纪。

最早提出三峡工程设想的,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1919 年,他在《实业计划》一书中为发展内陆交通而提出一个大胆设想,他认为长江是内河交通的主动脉,其卡口就在川江,于是他提出:“自宜昌而上, 入峡行,约一百英里而达四川之低地,⋯⋯改良此上游一段,当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力。其滩石应行爆开除去。于是水深十尺之航路,下起汉口,上达重厌,可得而致。而内地直通水路运输,可自重庆北走直达北京,南走直至广东,乃至全国通航之港无不可达。”

孙中山之所以在《实业计划》中提到三峡并阐述其作用,是因为在孙中山的实业蓝图上,除了交通,还要兴建粮食工业、衣服工业、居室工业、行动工业、印刷工业;还要开采铁、油、煤、铜矿并创办矿机、冶矿机等制造厂。而创办这一切皆需要电,长江三峡恰恰就是一个最理想的大电站。只需建闸抬高水头,即可发电,同时又可改善航运,对长江中下游的冲积平原还有防洪的作用。

孙中山在他以后的实践中,又不断地丰富、完善了他关于三峡工程的惊人创见。1924 年,当他在广州宣讲三民主义中的民主主义时,就具体阐述了长江三峡水力资源的丰富,以及开发三峡水电的重要性和用途。他说:“像扬子江上游夔峡的水力,更是很大。有人考察由宜昌到万县一带的水力,可以发生三千余匹马力的电力,像这样大的电力,比现在各国所发生的电力都要大得多;不但是可以供给全国火车、电车和各种工厂之用,并且可以用来制造大宗的肥料。”孙中山在这里所具体提出的三峡工程方案是具有一定科学性的,他的三峡设想对后来延续 70 年的三峡梦起了震聋发聩的意义。

到了 30 年代,美国在科罗拉多河上修筑当时世界第一的胡佛大坝,标志世界坝工技术有了飞跃性发展。在此影响下,国民党政府组织工程师勘察长江上游水电资源,并提出葛洲坝、黄陵庙两个低坝方案以资比较,这在孙中山先生以改善航路为主的筑坝设想上前进了一大步。

1944 年 5 月,美国垦务局设计总工程师、世界著名坝工专家萨凡奇博士带着对三峡的浓厚兴趣来华访问,他不顾当时宜昌就驻有日军的危险,前往

三峡实地考察,并用 40 天时间完成了三峡工程的初步设计报告。由于萨凡奇在世界工程界的影响和他的奔走和宣传,美国总统罗斯福也对中国的三峡工程产生了兴趣。中国政府随后与美国政府签约,两国政府联合起来开展三峡工程的研究和设计。可惜好景不长,国民党政府忙于打内战,于 1947 年 5 月下令暂停三峡水力发电计划,并从美国召回了参加中美联合设计的中国工程技术人员。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认为根治长江,除害兴利,是振兴中华的重要措施,因而始终关注长江水利建设。1953 年 2 月 19 日,毛泽东在“长江” 号军舰上,与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林一山,就长江的防洪问题进行了长谈。

话题从南水北调一直谈到三峡工程。毛泽东询问林一山怎样才能解决长江洪水灾难,林一山认真向毛泽东介绍了筑堤、修库、活湖等一系列手段, 并提出修支流水库群拦蓄洪水和修三峡工程的设想。毛泽东兴奋了,举手在长江防洪规划草图上标有水库群的地方划了个大圆圈,问林一山:”费了那么大的力量修支流水库,还达不到控制洪水的目的,为什么不集中在三峡卡住它呢?”

此后不久,爆发了 1954 年的特大洪灾,长江区域损失极力严重。这次水灾促使毛泽东下了最后的决心。1954 年冬,在北上的专列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召见林一山,就我国兴建三峡工程的技术能力问题详细听取了林一山的汇报,并就南津关石灰岩坝址和三斗坪花冈岩坝址问题进行了探讨。林一山惊奇地发现,毛泽东对建坝地址的了解有相当的专业深度。这次汇报之后,毛泽东决定立即开展三峡工程的规划工作,并于 1955 年请来苏联专家组及航空测量队。中苏联手,开始了新中国建国后第一次大规模的三峡勘察。1956 年,毛泽东大江横渡,挥毫写下了“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于湖” 的不朽诗篇,以他特有的方式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举建三峡伟业的雄心壮志。

毛泽东对于推动三峡工程的进程是积极的,但对于三峡工程的决策又是十分慎重的。他不仅注意倾听专家们的意见,多次召开会议,专门讨论三峡工程,而且还注意听取不同意见。1958 年 1 月,在中共中央南宁会议期间, 毛泽东亲自听取了林一山和李锐关于三峡工程的不同见解,并在会议上印发了他们俩人的文章。1958 年 1 月,毛泽东委托周恩来总理亲自抓三峡工程。毛泽东伸出 4 个手指头,笑着对周恩来说:“恩来,你来抓三峡工程,一年

抓 4 次。”

1958 年 2 月至 3 月间,周恩来率中央和地方有关负责入及中外专家 100 多人察勘了荆江大堤和三峡坝址,并在途中主持了讨论会议。绝大多数人都赞同兴建三峡工程,也有极少数同志持不同的看法。周恩来对这次考察和讨论作了总结性讲话,他赞同“三峡工程必须搞,而且也能够搞”的意见,要求“从现在开始,必须积极准备,做到既充分又可能”,并提出了长江流域规划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应处理好的 7 种关系。

1958 年 3 月,中央政治局在成都开会,周恩来从三峡赶到成都出席会议。会议听取了周恩来率队考察三峡的报告,通过了《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这次会议指出过去曾有过的坝高 220 米甚至更高的设想

是不现实的。会议第一次明确坝高不超过 200 米,重庆不能受淹,并确定了长江流域规划的基本原则是:统一规划,全面发展,适当分工、分期进行。

《意见》非常审慎地指出:“从国家的长远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两方面考虑, 三峡水利枢纫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但是最后下决心确定修建及何时开始修建,要待各个方面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之后,才能作出决定。估计三峡工程的整个勘测设计和施工时间约需 15 至 20 年。”

1958 年 11 月,林一山主持下的长委完成了《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要

点报告》,将正常蓄水位定力 200 米,并首次推荐了三斗坪坝址。此后,长委又针对一些争论较大的问题,开展了对工程防护泥沙淤积、坝址选择、水库寿命、船闸、机组等一系列重大技术问题的深入研究。长委、水电部等 200 个单位,华罗庚、周培源、张文佑等近万名科研人员参加了这项工程。

1960 年 5 月 16 日,国家主席刘少奇也在林一山陪同下考察了三峡。他详细了解了三峡工程的方方面面后,颇有信心地对林一山说:“我看,现在进行三峡施工准备工作没有什么问题了,是上坝线或是中坝线,对我们要进行的准备工作是没有什么影响的了。”

此时,一切准备就绪,水电部已计划在“二五”期间列 4 亿元投资,准

备 1961 年三峡工程开工了。然而,历史偏偏爱开大玩笑,当“三峡梦”序幕刚刚在紧锣密鼓声中拉开时,突然又嘎然而止降下帷幂了。这是因为客观规律这位极为冷酷的“隐形入”已开始在冥冥中对“大跃进”施行报复了,几亿人民挣扎在饥饿线上,空前的经济困难阴影将“大跃进”的热浪掩盖得无影无踪。饭都吃不饱,谁还能顾及到三峡。1960 年 8 月,周恩来亲自调整了三峡建设步伐,留下“雄心不变,加强科研,加强人防”的口号,原订的两年科研计划改力十年,上千的三峡设计人员仅保留了 40 人。

历史跨人 70 年代,湖北省搞起了“大建设”,省革委会副主任张体学、武汉军区司令员曾思玉都向毛泽东提出修建三峡工程的请求。毛泽东斩钉截铁地拒绝了。他说:“现在要备战,建三峡不宜做此想。”他伸出两个指头反问张体学:“脑壳上顶 200 亿方水,你怕不怕?”

然而,三峡工程巨大的经济效益,宛如强大的磁力场。强烈地吸引着新中国一代又一代领袖们和有识之上。尽管他们的经历不同,专长不同,但在兴建三峡工程上,却能自然而然地取得共识。

1977 年 7 月,邓小平恢复了党内外一切职务。他雄心不减,高屋建瓴地引导全党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描绘中国四个现代化宏伟蓝图时,三峡工程又被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国务院多次开会研究它,中央领导人多次视察了三峡大坝坝址。1979 年,为了加快中国水电建设,邓小平在访美期间,与美国副总统蒙代尔签订了一项两国政府五年技术援助协定,美国贷款 20 亿元,帮助中国搞水电建设。

国务院加紧了三峡工程的步伐,多次召集高层次会议研究三峡工程,刀里副总理率领中央和有关部委的负责人,专程赴宜昌察勘三峡坝址。1981 年2 月,邓小平在北京听取了国家计委关于 2000 年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汇报,当汇报准备兴建三峡工程时,邓小平说:“我赞成搞低坝方案,看准了就下决心,不要动摇。”

1984 年 11 月,重庆市委向中央提出:三峡大坝 15O 米方案的回水末端在重庆以下的洛碛与忠县之间,使重庆以下较长一段天然航道得不到改善, 万吨级船队难以直达重庆⋯⋯希望中央采用 180 米方案,以改善川江航运问题,中央对这个意见十兮重视,并作了批示,认为重庆市的意见必须认真考虑。邓小平在与中央的一些领导同志谈经济问题时说:“关于三峡问题,我

扎李鹏来谈了一下,了解到现在的方案,万吨轮开不到重庆,这不能解决问题,如果你们采取了中坝方案,增加 50 万人搬迁,可以增加装机容量 700

万千瓦,有了这一条就可以把那 50 万人养活下来,万吨轮也可以到重庆,如果万吨轮不能到重庆,就没有意义了。”

对于三峡工程这样一个规模大、影响深远的巨型工程的利弊得失和各类技术经济问题,难免会产生不同的看法。美国在 30 年代决策修建西部的几个

大型水利工程、埃及在 50 年代修建阿斯旺大坝,都有过极为激烈的争论,而且始终未能取得一致的意见。但是,美国罗斯福总统在当时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境况下,果断决策修建大古力等大型水利工程,不仅没发生某些人所担心的恶果,而且为美国经济复苏和二次大战军工生产起到了巨大作用。埃及纳赛尔总统在国内外沸沸扬扬的争吵声中,坚定地接受苏联的援助,修建了阿斯旺大坝,后成为埃及工农业的生命线。所以,当 1984 年以后,国内有些人对兴建三峡工程提出不同的看法,并在报刊上和全国政协会议上展开了争论,一时间,在全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应该说是一件好事。

面对国内关于三峡工程的争论,邓小平的态度是既积极推动三峡工程的进程,又慎重地对待最后的一锤定音。1986 年 3 月 31 日,他和杨尚昆一起, 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美国《中报》董事长傅朝枢,在回答有关三峡工程的问题时,邓小平说:“中国政府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为了人民,对于兴建三峡工程这样关系干秋万代的大事,一定会周密考虑,有了一个好处最大、坏处最小的方案时,才会决定开工,是决不会草率从事的。”

1990 年,江泽民出任中共中央总书记。7 月中旬,400 多名专家被党中央请进中南海,开了 9 天三峡工程论证汇报会。江泽民、李鹏、姚依林、宋

平、田纪云等 20 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与会的全体专家。为了一项工

程,把这么多专家请进中南海,而且一连开了 9 天会,这在新中国的建设史上是少有的,其对三峡工程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

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当水电部副部长期间,就和万里副总理一起,到三峡察勘了太平溪坝址和三斗坪坝址。在此前后,李鹏多次召开会议,商讨兴建三峡工程的有关问题。1984 年 3 月末,李鹏副总理与有关领导一起,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关于开展三峡工程筹备工作的报告》,明确提出成立国务院三峡工程筹备领导小组,李鹏任组长。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这个报告。为了加深对三峡工程的研究,1984 年 11 月,李鹏又率领一批干部对三峡地区进行了考察,并视察了长江科学院几座三峡水利试验模型。在总结会上,李鹏强调:三峡工程肯定是要上的,问题是如何做得好些、省些、快些;泥沙问题要作出进一步的验证;移民问题要搞开发型移民。

当三峡工程的争论引起国内外普遍关注时,1986 年 4 月,李鹏在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举行的第二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回答了记者关于三峡工程的提问:“对于这项关系重大的工程;中国政府采取既积极又慎重的态度,现在还没有对这项工程作出是否开工的决定。虽然我们已经作了 30 年的准备工作,进行了大量调查和科研工作,收集了大量资料,但有许多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因此,国务院准备成立三峡工程论证委员会,不仅要吸收国内各方面专家、学者参加。听取他们的意见,还要向一些建设水电有经验的外国专家们进行咨询,听取意见。论证的情况,委员会将及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汇报,同全国政协协商。”

经过两年半的重新论证,1989 年 3 月,三峡工程可行性报告审议稿终于

在第十次论证领导小组扩大会上顺利通过。三峡工程论证的主要结论是:三峡工程对四化建设是必要的,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建议早作决策。

1992 年 4 月 3 日下午 3 时 20 分,全国七届人大五次会议最后一次全体会议,2663 名出席代表庄严地按动了面前的表决器。人民大会堂主席台两侧巨大的蓝色荧屏上,跳出了白色的数字:赞成:1767;反对:177;弃权:604; 未按表决器:25。万里委员长宣布三峡工程议案通过。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三峡工程从这一瞬开始走出梦境。

人们有理由相信,几代中国伟人所关注的三峡工程将给长江流域乃至全中国带来无限光明和美好的前景!

以全国人大会议表决的方式来决定一项工程的命运,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这项工程在中国社会发展和民族心理上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三峡工程从孙中山起,梦想了 70 年,其中论证了 40 年,争论了 30 年,几代中国伟人都在这上面花费过心血:孙中山只能谈理想,他无力去设想如何实施; 毛泽东在梦幻与现实的边缘徘徊;邓小平雄心勃勃、续做三峡梦⋯⋯

三峡工程的经济谋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决策过程中的反复论证, 充分吸取各方面意见,使之决策达到最为科学的程度。这毕竟是一项太大的工程,弄好了是大利,弄不好就可能是大弊。决策过程的民主化、科学化是保证这一工程充分发挥大利。把可能出现的弊端减少到最低程度的最佳手段。二是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敢于决策,从而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华中、华东和川东的能源以及提高川江航运能力等问题。尤其是防洪问题,可以解决长江中下游两岸人民乃至国家、民族的心腹之患。而防洪、能源、航运,都是与国家经济息息相关的重大问题。三峡工程建成后的经济效益,必将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资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