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优先抓关键 苏联步入工业化

1939 年 8 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苏联与德国签订了为期 10 年的《苏德互不

侵犯条约》。苏联似乎安全了,但仅仅在 23 个月之后的 1941 年 6 月 22 日黎明、希特勒撕毁了这一条约,出其下意地向苏联发动了代号为“巴巴罗萨计划”的进攻。成千的德国飞机轰炸苏联的飞机场;数百的坦克冲过边界,上万的摩托化部队蜂拥而至。希特勒声称有 900 万人参加了实际战斗,这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进军”。斯大材迅速调集人力、物力进行反击。苏联凭借其实力取得了一系列战役的胜利,将德国逐出了苏联,并进而攻克了柏林。战争是实力的较量,尤其是经济实力的较量。苏联战前十儿年由斯大林领导的工业化,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925 年,苏联的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但国内国际形势依旧严峻。当时的苏联经济落后,生产技术低下,生产部门残缺不全,许多现代化

工业都是空白,缺乏维护民族独立的经济基础,它只是一个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的农业国。国际环境更令人担忧。苏联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帝国主义随时准备消灭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国内战争时期,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妄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扼杀在摇篮里的阴谋虽暂时失败了,但它们亡苏之心不死,仍在寻求可乘之机企图向苏联发动新的进攻。就在 1925 年,德、英、法、意、比签订的洛加诺协定,便是欧洲资本主义国

家准备结成反苏联盟的一个重要步骤。为此,苏联从 1926 年起对国民经济进行改造,开展国家工业化,从而改变落后的国民经济结构,建立起大工业体系,使苏联从一个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消除对资本主义经济的依赖,奠定社会主义的强大物质基础。

在苏联实行工业化的探索开始于列宁,他在十月革命前夕就指出:“战争是铁面无情的,它斩钉截铁提出问题:或是灭亡,或是在经济方面也赶上并且超过先进国家。”在俄共(布)十大上,列宁认为:“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他指出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特别是对于一个农业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三次会议上指出:“大机器工业是社会主义唯一可能的经济基础。谁忘记这一点,谁就不是共产主义者。”他还强调,向社会主义过渡就是向建立在机器工业基础上的大经济过渡。大机器工业是社会主义物质生产的源泉和基础,而重工业又是社会主义的主要基石。他提出了发展大机器工业要以重工业为主的思想。

遗憾的是,列宁没有看到苏联工业化的蓬勃开展,更没有看到工业化的伟大成果,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离开了他的事业。历史的重担责无旁贷地落在了斯大林的肩上。

在 1925 年 12 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上,斯大林代表党中央作了政治报告。他阐述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任务。方针和政策,制定了工业化的总路线。总路线的实质就是发展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从技术上改造整个国民经济,使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家变成先进的社会主义工业强国。联共(布) 十四大标志着有计划、大规模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时期正式开始。

1926 年初,斯大林对国家的工业化方针作出了新的具体的解释。他指出,国民经济的发展要依靠而且已经依靠工业的直接扩展,原因之一是农民市场已成为主要的国内市场,其二是小农经济的发展潜力已经枯竭。所以,

苏联已经“进入直接工业化的时期”,这一时期要发展重工业。

苏联的国家工业化从 1926 年开始,其问经历了第一、二个五年计划。在

第三个五年计划还未完成的 1941 年,工业化就被战争打断了。工业化共经历

了 15 年时间。在这 15 年中,斯大林坚持以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方针。

斯大林认为,速度问题是关系国家命运、民族生死存亡的严重问题。“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是要挨打的。”苏联要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必须不顾一切牺牲,尽最大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以“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 赶上并超过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 50—

100 年。我们应当在 10 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莫洛托夫也指出:“我们五年计划的速度,并不是布尔什维克党想出来的。对于在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国家来说,它是历史的必然。”

当时的国际环境决定了工业化的高速度。1927 年 5 月,英国断绝了同苏联的外交和贸易关系,其它资本主义国家也采取过类似的举措。特别是 1929 年,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席卷了资本主义世界,加上一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问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争夺世界市场的斗争越来越激烈了,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在积极准备新的战争以寻求出路。在这样的环境中,苏联只能采用高速度来发展重工业,才能抵抗住帝国主义势力的进攻,才能保卫国家独立。正如斯大林在 1933 年 1 月说的那样:“我们不得不鞭策我们的国家,因

为它落后了 100 年,并因落后而面临灭亡的危险。”

如果说高速度是工业化的灵魂,那么优先发展重工业则是工业化的核心。斯大林指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算作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 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发展重工业还是保卫国家的需要,“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发展重工业是斯大林确定的工业化的突破口和重点。

斯大林提出的以高速度发展重工业能否成为现实,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解决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干部人才匮乏等重大难题。这些关键问题的解决关系到苏联工业化的兴衰成败,关系到苏联能否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以斯大林为首的党中央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们为克服一个个的问题, 殚精竭虑。

工业化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便是资金严重缺乏的问题。众所周知,沙皇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留给苏维埃的不是一座金库,而是满身债务。两次战争又使国民经济受到极大破坏,国家已没有任何储备。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它很少有机会利用外部援助,甚至资本主义国家常用的贷款方式,也很难运用。苏联只能依靠本身的积累来解决,即从内部挖掘,边建设边积累。斯大林指出: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地王、资本家被剥夺,以前几百万剥削者占有并用于消费的资金就可以用于工业建设;废除外债和没收外国垄断资本,苏联无需每年支付大量资金去偿付沙皇的外债利息和外国资本家的股息;由于工商业国有化和外贸由国家垄断,可以将企业的剩余产品用于工业建设;劳动人民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全民厉行节约等等。通过这些渠道、可以积累大量资金甲于工业化。

在实践上,以斯大林力首的联共(布)中央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

施。

其一是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提高劳动生产率。1929 年 1 月,《真理报》及全国各大报刊登载了列宁在 1918 年写的《怎样组织竞赛》一文,一场为完成和超额完成五年计划而奋斗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到处都在发起倡仪和挑战。4 月 29 日,党中央向苏联全体工人和劳动农民发出开展社会主义竞赛的号召。5 月 9 日,党中央作出了《关于在各工厂中组织社会主义竞赛的决议》,并决定设立奖励基金,设立红榜,颁发奖状和流动红旗等制度,认推动社会主义竞赛的开展。随后,劳动竞赛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竞赛的精神深入到了每一个劳动者的心中,竟赛的气氛笼罩了全国各行各业。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竞赛的形式主要是“突击队”和“响应计划”。突击队是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的主要带动力量, 到 1932 年,参加突击队运动的工人占全体工人的 75%。响应计划是把完成国家计划与劳动竞赛相结合,使竞赛成为完成计划的重要保障和推动力。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人的忘我劳动精神与深入掌握新技术、提高职工的熟练程度和科学技术水平更加紧密结合了起来,从而使竞赛达到了新的高度。在这方面最突出的是“斯达汉诺夫运动”。斯大林曾高度评价:“斯达汉诺夫工作者是我国工业的革新家,斯达汉诺夫运动代表着我国工业的未来⋯⋯它力我们开辟了达到很高的劳动生产率指标的唯一途径,即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所需的、为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所必须的劳动生产率指标的唯一途径。”这个运动充分体现了苏联劳动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素质,突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请听一听劳动者的心声:“人生最大的事情,就是工作。不,不仅是工作,而是创造!在我们生活着的这一段时刻,有着无穷无尽的创造机会。我难道能够从创造的工作中离开一个钟头夫温存我的妻子或是按时去吃饭吗?”多么崇高的心灵啊!为了社会主义建设,苏联人民真是众志成城!一个国家的建设还有什么比人民的觉悟、人民的热情、人民的团结更重要的呢?积累资金的措施之二即是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布尔什维克党号召,合理

使用资金,反对浪费,精简机构,节约开支:“尽力做到使每个戈比都用得合理,把每个戈比用到某一时期所绝对必需发展的事业上去。”通过努力, 国家行政费用大大减少,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它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 也体现了苏联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同时,在重工业部门中推行经济核算制, 提倡节约原材料、燃料和动力,减少非生产性开支,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努力从重工业本身中积累资金。

措施之三是在分配政策上实行高积累、低消费的方针。政府动员群众储蓄,还通过税收、公债和一次性捐款等方式吸收居民资金。这样,国民收入中用于扩大再生产的积累资金比重就不断上升,到 1932 年,己占三分之一。

农民和农业也为积累资金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斯大林主张从农业中吸取工业化资金。表现力:一是对农业给得少,对农业投资的比重不断下降;二是从农业拿得多,实行高征购、低价格。工业化开始后农业中的积累有三种形式,征收直接税;规定农民义务交售农产品的制度;集体农庄向国营机器拖拉机站交纳实物报酬。虽然苏联政府在对待农民和农业的政策上不免有些过火,因强调高积累而忽略了农民的利益,但以农民的牺牲所节约的资金并没有丢在水里,一座座工厂建立起来了,工业化的目标实现了。而且在当时的具体条件下,特别是在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除了节衣缩食高速度

发展重工业外,别无更好的良策。

工业化之前的苏联,不仅经济落后,技术也落后,机器设备十分陈旧, 而且缺乏各种技术干部和管理人才,这些成为阻碍工业化前进的巨大障碍。力解决技术和干部问题,斯大林先后提出了三十著名的口号,井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第一个口号:“革命青年向科学大进军”。这是 1928 年 5 月斯大林在共青团第八届代表大会上提出的,他号召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和布尔什维克要有掌握知识的愿望,要以坚定不移的决心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来武装自己, 要“顽强地、耐心地学习。向所有的人学习,不论向敌人或朋友都要学习, 特别是向敌人学习。”斯大林还批判了那种轻视知识分子和以“光荣出身” 自居的错误态度。斯大林提出的这一口号推动了全国人民开展大规模的学习运动。

第二个口号:”技术决定一切”。1931 年 2 月,斯大林提出“在改革时期,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号召全体劳动人民都来积极创造和掌握技术。斯大林指出,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经验和知识。他说:“任务就是要我们自己掌握技术,成为内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计划全部完成。”他后来又指出,技术并不能脱离使用技术的人,离开了人,技术就是死的东西。“技术决定一切”的实质就是要求布尔什维克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不要成为空头政治家和事务主义者,而要成为熟悉技术的专家。

第三个口号:“干部决定一切”。他指出,在工业化中,有了技术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有掌握技术的人才,这样,技术才能被充分利用。斯大林说: “有了掌握技术的人才,技术就能够而且一定会创造出奇迹来。”因而,干部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斯大林认为干部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干部问题不解决,建成重工业的问题就不能认为已经完全解决了,因此,党的任务之一就是切实解决干部问题,“无论如何要攻下这个堡垒。”他号召广大干部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专家,成为能手,成为精通经济工作的行家。”斯大林还要求人们注意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人才、对待干部、对待工作者,要关心和爱护所有的工作者。

斯大林提出的三十口号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著名的斯达汉诺夫运动就是在斯大林提出“技术决定一切”和“干部决定一切”这两个口号之后出现的。为此,斯大林还在实践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技术和干部问题。

首先是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中等技术教育。通过教育,培养出各种专门人才和技术干部,政府十分重视发展成人业余教育,建立了门类齐全的业余教育体系、有计划有组织地把一些党政军干部和优秀工人输送到大学进行系统的培训,使他们由外行变为内行。苏联还派遣青年专家出国学习,或聘请外国专家,以便尽快掌握外国先进技术。新型知识分子的成长有力地推动了工业化和整个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

其次是改革工资制度。斯大林认为必须取消原有工资制度中的平均主义,打破旧的工资等级制。工资改革的原则是:拉大熟练与非熟练工人之间的差别;在普遍提高工资的基础上,优先提高重工业工人的工资;在企业内部提高主要工种的工资;提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资,扩大推行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工资改革虽有一些缺点,但基本上体现了按劳分配的原则,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至此,斯大林比较成功地将苏联工业化中遇到的三大难题全部解决了, 这为国家工业化的顺利开展扫清了障碍。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工业化进程结束。

从 1928 年到 1940 年的 13 年中,苏联的工业化运动取得了很大成绩。两个五年计划都以四年零三个月提前完成。“一五”计划的完成,苏联由进口机器装备的国家变成了生产机器装备的国家,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建立。“二五”计划的完成,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高速度发展工业化的特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发展速度远远高于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化时期最快的发展速度。

总之,工业化的开展,实现了苏联生产力的根本改造,建立了继续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采取的许多政策和方法给苏联经济的其他方面的发展也带来了刺激,从而使苏联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 为以后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