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经济改革宏儒目标 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2 年 10 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江泽民总书记在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表明我党在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问题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和质的飞跃。与此同时、一段时间跨度几乎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龄等同的计划与市场的争战,终于可以画一个句号了。然而,纵观市场与计划的理论纷争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最终确立,我们不能不感叹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远见卓识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领域,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巨大勇气。

在 1949—1978 年间,由于国际、国内多方面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片面理解,把马克思主义设想中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与中国现实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混为一谈,导致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商品、货币和市场交换与社会主义公有制本质上是互相排斥的,而不是内生的、兼容的;计划才是社会主义经济所固有的,是无所不包的,资源配置、经济循环和利益协调等一切问题都可以由国家计划来解决。在这种思想导向下,我国在理论上奉行市场无用论和统一计划论,实践中建立了以轻视、限制商品货币关系为主旨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导致了以行政命令、行政手段和行政组织机构为中心;高度集中的宏观决策取代分散化的微观决策;政府直接干预企业;整个经济受行政力量的驱动, 缺乏市场机制内在的组织功能。

粉碎“四人帮”后,众望所归地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邓小平鲜明地提出“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时代性口号, 给理论界注入了强大的活力,长期被斥为资本主义“黑货”的市场机制理论研究获得了新的生机。

1979 年 11 月 26 日,邓小平在回答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教授的提问时,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著名论断。邓小平说:“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虽然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但也有不同。社会主义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好东西,包括经营管理方法,不等于实行资本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的论断推动了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研究。

1980 年 9 月,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在《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意见》中提出,”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优势,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商品经济,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则和方向应当是: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优势的条件下, 按照发展商品经济和促进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自觉地运用经济规律”,“把单一的计划调节,改为在计划指导下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承认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在理论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然而,正当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或“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报刊在 1981 年 4 月以后发表了一系列的批判文章,强调” 社会主义经济只能是计划经济”。1982 年,在十二大报告的起草过程中,理论界仍有人认为,把所有的企业都变成独立的经济实体,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主要由市场调节的观点,必然会削弱计划经济,削弱社会主义公有制。

1984 年 9 月,邓小平、陈云等同志在批示国务院主要领导于 9 月 9 日致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信时,同意以下意见:“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力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计划要通过价值规律来实现。”10 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首次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决定》提出:“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动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邓小平对十二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在通过《决定》的会议上指出:这个决定是“马克思主义的新的政治经济学”,并且说, “这次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没有前几年的实践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这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否则是‘四人帮’的‘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陈云也指出:“现在,我国的经济规模比 50 年代大得多,也夏杂得多。50 年代适用的一些做法,很多现在已不再适用。”“如果现在再照搬 50 年代的做法,是不行的”。

1985 年 10 月 23 日,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企业家访华团。当美方代表团团长格隆瓦尔德问到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时,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办法更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去我们搞计划经济,这当然是一个好办法。但多年的经验证明,光用这个办法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应该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样就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加速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根本的问题是发展生产力。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避免两极分化, 走井同富裕的道路。

1987 年 10 月,中共十三大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作了进一步描述。十三大的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机制,并进一步阐明: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为自觉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可能,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利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这两种形式和手段,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要把计划工作建立在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同时提出了新的经济运行机制,即在总体上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 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

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论的提出,结束了长期以来理论上计划与市场在关系论和实践中都是“两张皮”的二元格局。据此提出了改革的任务,即:重新构造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使企业从僵化的行政附属物转变为自主经营、反应灵敏的市场主体:重新构造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系统,完成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大力发展和完善作为传导系统和经济运行载体的市场体

系,强化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理论的发展。1989 年 6 月 9 日,邓小平发表重要谈话。他指出:“我们要继续坚持计

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这个不能改。实际工作中,在调整时期,我们可以加强或者多一点计划性,而在另一个时候多一点市场调节,搞得灵活一些。以后还是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绝不能重复回到过去那样,把经济搞得死死的。”

1990 年 12 月,邓小平针对理论战线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争论,又指出: 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是计划、市场这样的内容。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调节,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不要以为搞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道路,没有那回事。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都得要。不搞市场,自甘落后,世界信息都不知道。

伟人之所以伟大,在于他能较常人更敏锐,更深刻,更准确,更有力地按住时代的脉搏,适时适度地竟显历史龙头的雄威。邓小平就是这样的伟人。1992 年 1 月 18 日至 2 月 21 日,正是中国人特别重视的春节期间,在万家乐、乐万家,天寒人暖的氛围中,中国改革大厦的奠基人、中国改革战略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接连南巡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这位时刻关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伟大政治家,再一次把他这几年经过反复观察。深思深虑的关于改革开放、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成熟思想,无私地奉献给中国改革者和正在向小康奋进的中国人民。

邓小平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 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

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在神州大地再次响起阵阵春雷。“中国大陆又刮起了一股改革开放的‘邓旋风’。”其中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精辟论断, 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中国理论界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的确, 改革开放 10 多年来,市场范围已逐步扩大,大多数商品的价格已经放开,计划直接管理的领域显著缩小,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大大增强。实践已表明,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发展态势也比较好。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

1992 年 10 月,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共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 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同时也要看到市场有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必须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我们要大力发展全国的统一市场,进一步扩大市场的作用,并依据客观规律的要求,运用好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引导市场健康发展。”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邓小平、陈云等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以及改革开放 10 多年来的实践的基础上,终于确立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领导中国人民抓住机遇,迎接世纪末的挑战。可以相信,按照这个目标发展下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立,已不会是遥远的将来,21 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