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 2 卷收入的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留下的文

献,时间起迄为 1937 年 7 月 8 日至 1945 年 6 月 9 日,计 253 篇。它们展示

了毛泽东军事思想在 8 年抗日战争中的丰富和发展,从一个侧面纪录了中国军人尤其是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功绩。这一时期的文献可以分别归入抗战初期和抗战中后期两大阶段。从中国一方来说,抗战初期处于战略退却阶段, 抗战中后期处于战略相持及反攻阶段。

抗战初期(1937.7—1938.9)。抗战初期总共有 107 篇文献,其中一些名著如《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方法和前途》、《对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基本原则的解释》、《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等都在这一时期发表。这些文献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主张国共两党团结起来坚决抗战,反对妥协退让。提出抗日的政治路线和抗日的政策:全国军队总动员;全国人民总动员;改革政治机构;实行抗日的外交,与苏联订立军事

②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 1 卷、第 61、134、143 页。

③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 1 卷、第 61、134、143 页。

同盟并争取英、美、法同情中国抗日;宣布改良人民生活的纲领;进行国防教育;实行抗日的败政经济政策;争取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国自由解放的前途。①(2)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提出红军等抗日武装有依照情况使用兵力的自由,有发动群众创造根据地的自由,有执行战略任务的一切自由。红军的作战原则是依傍山地,不打硬仗,主要以敌后游击战袭击敌军。②(3)提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认为游奇战争在中国这样一个大而弱的国家已上升到战略地位。它在外线单独作战,尽管它处于辅助正规战的地位。抗日游击战争的六个具体战略问题是: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和正规战相配合;建立根据地;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向运动战发展;正确的指挥关系等。③(4)提出持久战的战略。从中日两国各自的政治、经济、军事及国际环境等条件出发,指出弱小的中国要战胜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需要实行持久战,持久战将经过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三个阶段。中国军民应努力发扬自觉的能动性,进行抗日的政治动员,以反侵略战争打破侵略战争,以最后达到抗战的胜利和人类的持久和平。抗日战争是一场犬牙交错的战争;有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要赢得这场残酷的战争,须要发挥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与敌打运动战,配之以游击战,歼灭和消耗敌人。(5)提出了抗日的政治策略。即结成中国抗日统一战线,国际抗日统一战线和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统一战线,以加快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此外,毛泽东的

《抗日游击战争的基本战术——袭击》亦在这一时期发表,发表时毛泽东对其作了修改,使之有进一步的完善和发挥。①

抗日战争中后期(1938.10—1945.8)。这一时期总共有 146 篇文献,其中较重要的有《抗战十五个月的总结》、《抗日民族战争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的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抗战与外援的关系》、《论第二次帝国主义战争》、《(共产党人)发刊词》、《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对伪军的政策及对伪官兵的处理意冕》、《关于发展军队的生产事业》、《开展拥政爱民运动》、《抗日战争中的两条路线》等。这些文献较集中地论述了如下问题:(1)强调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支持长期战争与争取最后胜利的唯一道路,在于统一团结全民族, 力求进步,依靠民众。强调特定的历史条件与主观能力的优劣决定战争的发展过程,中日战争的长期性表现于战争的三个阶段,而相持阶段是战争的枢纽。相持阶段游击战争的新形势是:它在广大地区中仍能广泛的发展,但在某些重要战略地区将遇到敌人残酷进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有许多新特点,即是:全民族抗日的,长期性的,不平衡的,有军队的,有十五年经验, 大多数民众尚无组织的,三民主义的,处于新的国际环境中的。 (2)对中国革命以武装夺取政权的特点作了完整的论述,对自孙中山以来的中国国民党的战争史,和中国共产党自创造红军以来的战争史作了系统的论述,尤其对国内战争和民族战争中共产党的军事战略转变作了阐明:在国内战争前

①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 2 卷,第 9—17、44、230—265 页。

②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 2 卷,第 9—17、44、230—265 页。

③ 《毛泽东军事文选》第 2 卷,第 9—17、44、230—265 页。

① 此文内容从略,参见本节第 253 页。

期,主要是游击战争;在后期是提高了的游击战或以打运动战为主的中国型的正规战。在抗日战争前期,包括战略防御和战略相持两个阶段,主要是游击战争;在后期即战略反攻阶段,将主要是正规战争。这里存在着三个战略转变:第一个,国内游击战争和国内正规战争之间的转变。第二个,国内正规战争和抗日游击战争之间的转变。第三个,抗日游击战争和抗日正规战争之间的转变。从全体上来说,中国的抗日正规战争是主要的,游击战争虽然处于辅助地位,但在沦陷的大半个中国里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①

(3)对第二次帝国主义战争及对这种战争的革命政策作了深刻分析,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掠夺性的非正义战争,其第一阶段的特点是德、意、日举行疯狂的侵略战争,侵犯弱小国家、民主国家的利益而遭到抵抗。其第二阶段的特点是帝国主义战争由片面变为全面,并使新的反侵略战争的统一战线之组织成分由复杂变为单纯。在第一阶段的革命政策应是组织被侵略国家的反侵略统一战线,以抵抗侵略者的进攻;组织各民主国家内人民群众高涨着的反法西斯斗争,以保卫民主;同时不放弃组织苏联与各民主国政府之间制止侵略进一步发展的斗争。第二阶段的革命政策是号召人民起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准备组织革命统一战线,用革命战争打倒反革命战争,在这一胜利中产生一个自由独立的中国。②(4)提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5)提出对抗日统一战线中的顽固派斗争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第一是实行自卫原则,第二是胜利原则,第三是休战原则。(6)提出对待伪军采取德威兼施办法,打与控制相结合,对俘虏耐烦地采取七擒孟获政策③。(7)对中国抗日战争的两个战场即国民党战场和解放区战场作了比较,指出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和至 1944 年以前,国民党战场已没有严重的战争,所担负的不过是 36%的日军和 5%的伪军。国民党消极抗日,“坐山观虎斗”。解放区战场则抗击日军的大部和伪军的绝大部分,解放区在强敌的压迫下和国民党军队的封锁进攻下及毫无外援的情况下一天天发展起来。这里关键是坚持了两条不同的路线,一条是反人民战争的消极抗日的失败路线,一条是人民战争的胜利路线①。(8)提倡军队生产自给,克服困难,减轻人民负担。(9)强调军队的团结,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军队与民兵等群众武装一道配合作战,等等。(10)强调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政军应和民众打成一片,普遍地举行拥政爱民、拥军优抗的群众运动。(11)提出努力争取国际授助,首先是社会主义苏联的援助, 结成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以抵抗世界法西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