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熟诸兵家之道,胸中犹存一部古代军事史

中国历史上的人才大致分文才和武才两大类。《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论及的人才,少数是文才,而多数是武才(其中包括不少政治家在内)。因为中国历史上战乱之多,世所罕见,以力服人由此而构成中国古代政治的一个重要原则。中国史书,在某种程度上是记述的一部战争史。毛泽东读史

⑧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 223、226、253、227、205、138、98、291、196、109 页。

⑨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 223、226、253、227、205、138、98、291、196、109 页。

①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 11、12、13 页。

①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 198—204 页。

时对历史上杰出人才的关注,多在他们对军事问题的巧妙解决或出奇制胜的谋略方面。这种关注当与毛泽东那出生入死的战争经历和熟谙韬略有关。《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有关战事的批语达 30 多处,它们主要涉及战例的评述,战略战术原则的运用及军事伦理等方面。

批语集中,毛泽东注重的较大战例有孙子攻魏救赵之战,南朝名将在梁武帝五年率军数万与北魏中山王元英百万大军相战于钟离、邵阳洲的战役, 大通元年南朝名将陈庆之率兵七千破魏军 40 万于荥阳的战役,宋代虞允文破金的采石之战,明代燕王破李景隆的白沟河之战以及三国时陆逊破刘备的新野之战等。毛泽东对孙子围魏救赵的胜着及唐大宗等推崇的孙子用兵的“驷马之法”,欣赏之极。他称孙子“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高手。”并对孙子的“驷马之法”作出较详解释:“所谓以弱当强,就是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并对师此兵法的李世民、朱元璋等人许以赞语,谓“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音,其次则未元璋耳。”①对于钟离、邵阳洲战役,毛泽东赞其获胜者韦睿“敢以数万敌百万,有刘秀、周瑜之风。”② 这显然是将此战役与更始元年刘秀破王葬的昆阳之战、建安十五年周瑜破曹操的赤壁之战相提并论。对于陈庆之破荣阳之战,毛泽东评价亦高。1969 年6 月在武昌重温记有此战役的史书时,他在书页上这般批写道:“《陈庆之传》再读此传,为之神往。”③对于极力主战在采石破金而获胜的虞允文,毛泽东称他为“千古一人”④,评价尤高。

毛泽东在评述历史上一些有名的战役时,往往以军事家的慧眼将其当作一整体过程去剖析、观察。例如,他把白沟河之战与后来的东昌之战看成一个前后相续的战争链,对燕王在东昌之战中的失利,毛泽东似乎在意料之中: “白沟河大胜之后,宜有此败。”⑤其评语道出了胜者易骄而轻敌,必致失败的缘由。对于军事家们的用兵之道,毛泽东的观察甚为细致。《南史·臧质传》中有载臧质在汝南与魏太武帝会战时,“封搜便与”太武帝,并遣书信辱骂他。毛泽东对此批写道:“此是欲战法,激之使战。”他颇为欣赏臧质的军事才能,称他为豪杰之士,“一解汝南之围,二胜盯眙之敌,三克刘劭之逆。”⑥毛泽东指挥作战历来慎重初战,故他对古代兵家如何处置初战兴味甚浓。对于《资治通鉴·魏记》中蜀将马谡的街亭之败,毛泽东认为是诸葛亮用人不当,指出“初战亮宜肾临阵”。并认为诸葛亮从这次兵败中得到了教训:“自街亭败后,每出,亮必在军。”⑦毛泽东用兵善诱敌深入而歼之, 故对于古代军事家相同的战法予以注重。对于《宋史》中所载宋太宗与契丹的战事,毛泽东评说宋太宗“不知兵,非契丹敌手。”“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①毛泽东还善于从宏观战略着眼分析战役问

①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 65,66,201、205、315、331、188、292 页。

②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 65,66,201、205、315、331、188、292 页。

③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 65,66,201、205、315、331、188、292 页。

④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 65,66,201、205、315、331、188、292 页。

⑤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 65,66,201、205、315、331、188、292 页。

⑥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 65,66,201、205、315、331、188、292 页。

⑦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 65,66,201、205、315、331、188、292 页。

①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 278、161、106、141、163、270 页。

题。对于《吴书·陆逊传》中注家评价刘备败于陆逊火攻,是未以土石为营的结果。毛泽东却指出势态并非如此。他在书页上写道:“土石为之,亦不能久,粮不足也。宜出澧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粮于敌,打运动战,使敌分散,应接不暇,可以各个击破。”②在另一处批语中,毛泽东认为诸葛亮弃荆州而就西蜀,“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③

作为身历百战的军事家,毛泽东在对历史上的战例、战局之态势及利害得失予以评价时,往往语言精辟得当,时有点晴之笔。如以下评语在批语集中随处可见:“打援”,“中间突破”,“先退后进”,“大迂回,乘虚而入”,“内线作战,以寡对众,以弱敌强”,“有强大的战略预备队”,“避其锐气”,“正,原则性。奇,灵活性”,等等。

中国历史上的大军事家往往讲究武德,毛泽东对这方面的内容也非常关注。在集中可以见到不少这样的批语,如“杀降不祥,孟德所不为也。”“杀降不武”。“杀降不可,杀俘尤不可。”④等等。这些批语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毛泽东的军事伦理观。在自己的军事实践中,毛泽东主张对战俘不辱不杀, 不搜腰包,有伤病者给予医治,这表明毛泽东是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来讲求武德,并把这种武德的弘扬看成是仁义之师的克敌制胜之道。

毛泽东读书的一大特点是严于考证。他像一位治学严谨、知识渊博的学者,对所读书中的史实哪怕是一些别人认为微不足道的细节也不予忽略。如他指出《梁书·太祖本纪》中有一处记载的“万骑不实”①,推算出明太祖灭陈友谅一役“打了两月余。”②针对《太宗平吐谷浑》中所载夏闰四月,吐谷浑可汗伏允悉烧野草,意使敌军马无草疲瘦等语,毛泽东则从物候学、植物学角度指出:“夏烧野草,随烧随长,况烧可尽乎广③对于《金主亮南侵》中提到的蒋州一址,毛泽东即以自己丰富的地理知识指出:

“蒋州即光州,即今河南光山县。”④对于《明史·沈炼传》中提到的保安,毛泽东对之作了细心区分,说“今有新保安,此是;日保安,在张家口、怀来县之间。”⑤对于《金主亮南侵》中有关南军装备的海鳅大船的记载,毛泽东从工艺学角度指出这是“从黄河(潼关至葭县)船式学来的。”⑥他还从

《新唐书·康承训传》中注意到了“徐州兵七百戍桂林,六岁不得代”⑦的史实,从《吴书·骆统传》中看出了当时曾使用过“买壮丁”⑧的扩军办法。对于历史上农民起义者下落的问题毛泽东更是予以关注。在读《明史纪事本末·平河北盗》时,相对书中记述湖广官军“追杀遂等于应山井子铺、随州

②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 278、161、106、141、163、270 页。

③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 278、161、106、141、163、270 页。

④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 278、161、106、141、163、270 页。

①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 254、28、305、317、286、316、244、160、334、347、309 页。

②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 254、28、305、317、286、316、244、160、334、347、309 页。

③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 254、28、305、317、286、316、244、160、334、347、309 页。

④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 254、28、305、317、286、316、244、160、334、347、309 页。

⑤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 254、28、305、317、286、316、244、160、334、347、309 页。

⑥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 254、28、305、317、286、316、244、160、334、347、309 页。

⑦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 254、28、305、317、286、316、244、160、334、347、309 页。

⑧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 254、28、305、317、286、316、244、160、334、347、309 页。

蓬甑山等处”,“刘七势迫,遂赴水死”等语,他这样批写道:“吾疑赵凤子、刘七远走,并未死也。‘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倚栏杆看落晖’,得毋像黄巢吗?”⑨此外,毛泽东对军队的素质和技能也较关注。如他多次提到,“水军应学游泳。”⑩

从这些批语来看,毛泽东更是一位深明军机哲理的大家,他深知用兵贵审时度势,把握战机。在读《后唐灭梁》时,对于后唐帝李存勖力排手下诸将的约和退兵之议,而决心进攻梁军而致胜的史实,他如此评论道:“已成摧朽之势,犹献退兵之谋。世局往往有如此者。此时审机独断,往往成功。” (11)本着一切从战局具体实际出发的原则,毛泽东反对一切军事教条主义, 故他一般认为“书不足信”①,“兵书多坏事,少读为佳。”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