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为心声,批语集是毛泽东思绪的凝结,也是他心境的袒露
作为本世纪的伟人,时代使毛泽东成就为大革命家、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诗人、大书法家,如果不是长期紧张的军旅生涯和繁忙的政务工作, 毛泽东也定可以成为首屈一指的大史学家、大文学家或大教育家。毛泽东文史知识之渊博,凡是接触过他的人或读过他的著作的人都会有强烈的感受。过人的才思,敏锐的洞察力,雄辩的口才和幽默的谈吐,使毛泽东在各种场合都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周围的人,而成为人们注意的中心。在演讲或谈话时, 为着说明或论证自己的观点,毛泽东或乘兴吟诵古人的佳作妙章以作衬喻, 或似乎漫不经心而又恰到好处地提到别人所不熟悉的历史掌故和人物来将古托今。需要说明的是,《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所留下的丰富多采的文字,其内容已远远超出文史范围之外。除对历史人物、政治、军事、诗文等的关注外,毛泽东还留心到许多其他问题如经济、教育、文化、伦理、哲学等等。例如,毛泽东在读《新唐书·刘晏传》时,注意到刘晏的“平准法” 是古代“国营商业”;在读《智囊》的《胆智部·识断》时,他针对书中“以麦饭以进”一语,断定“广西早已植麦”,推及历史上农作物裁培地区的分布;在读《技智部·敏悟》时,他注意到书中所言的“造桥柱新法”①,这表明他心系社会经济建设之事。在读《绘图增像西游记》有关章节时,他把三藏评猪八戒“只因他做得,所以吃得”等话引申为“只因做得多,所以分配应当多,多劳应多得。反过来,只因吃得多,所以才有可能做得多”,并将其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联系起来:“生产转化、消费,消费转化为生产”。① 同时,他还本着自己的伦理观批判了唐僧的“乡愿思想”;“千里行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常有余”;并赞扬与此相反的孙悟空的思想(以及作者吴承恩的思想):行善即是除恶,除恶即是行善②。
毛泽东对古代思想流派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见解,在批语集中也时有表露。例如,他针对《智囊》作者谓于贡“直是纵横之祖,全不似圣贤门风” 的评语,以否定的语气这样批写道:“什么圣贤门风,儒术伪耳。盂柯、韩非、叔孙通辈,都是纵横家。”③在读《读通鉴论》时,毛泽东更是表露出对于佛老与申韩思想派脉联系紧密的看法:“其教孔孟者,其法亦必申韩”。而“申韩未必皆贼杀,如曹操、刘备、诸葛。”他还这样指出:“儒俗者万千,而贤者不一,不如过去法家之犹讲一些真话。儒非徒柔也,尤为伪者骗也。”④
②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 9—11、27、28 页。
①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 247、59,63 页。
①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 73、74、65、343、344、225、107、62、248 页。
②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 73、74、65、343、344、225、107、62、248 页。
③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 73、74、65、343、344、225、107、62、248 页。
④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 73、74、65、343、344、225、107、62、248 页。
对于古代教育制度,毛泽东也考略在心。在读《旧唐书·韦嗣立传》时, 毛泽东注意到当时的学制是“小学七年,大学包括中学在内。”⑤从苏子瞻《徐州上皇帝书》中,他看出上书中所言“以诗赋取士”或“以经术用人”都是“以文词进耳”,故宜“别开仕进之门”等语是“言科举无用”。⑥他赞用《智囊》中有关“用人不可以资格限”的评语,强调“小知识分子有用。”⑦他还注意到“大历十才子”中“只有钱起为进士。”⑧所有这些,都是与毛泽东的教育观紧密相联的:毛泽东历来认为,书读多了无用,学历高不一定才智高。
作为大思想家,毛泽东对古籍中富有哲理性的文字甚有兴趣。在读到魏文侯使西门豹往治邺的告语:“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下如足践之, 足践之不如手辩之”等等时,毛泽东认为“此有唯物论思想”①。在读《资治通鉴》时,针对书中言“天下善入少,恶人多”等语,毛泽东批评道:“此古人一贯谬论”②。毛泽东还注意到了历代王朝兴亡的周期率形成的原因:权势重必至骄、至罪、至亡。英雄人物的作用与社会发展的“时”“运”不可相背:“时来大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③
遍览毛泽东留下的内涵丰富的批语,不难看出这位大政治家首先是一位具有大学者风度的学识渊博的思想家。考究《毛泽东读丈史古籍批语集》的文字,则可以了解一位大政治家曾怎样论文读史。一方面,毛泽东在理解历史、研读历史文化典籍,神游于史河文海时,他的思想意识在跟随着文史典籍行走,他与占人对话,为历史兴亡而悲欢。另一方面,毛泽东从古籍中鉴取为现实所能用的历史经验,同时又把自己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广袤的见识投射到作品中去,在与古人的思想对流中将自己相机而发的议论留录在书页上,这使我们能以得知毛泽东,尤其是老年毛泽东想要从历史文化典籍中寻找些什么,其内心深处在关注、在思虑些什么。保罗·利科尔指出:“本文是我们通过它来理解我们自己的中介”,“我们只有通过积淀在文化作品中的人文标记的漫长弯路才能认识我们自己”。“理解就是在本文前面理解自我。它不是一个把我们有限的理解能力强加给本文的问题,而是一个把我们自己暴露在本文之上并从它那里得到一个放大了的自我。”④这从解释学的一个侧面揭示了本文即作品与读者的关系。确实,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时留下的批语,是他心灵的一种自我展示,这些批语犹如一扇洞开的窗户,使我们能窥见毛泽东的某种心境。不仅如此,毛泽东所爱读的古籍本身也同样是毛泽东心灵展示的一种借助物。凭藉艰难卓绝的武装斗争而取得伟大中国革命的成功感,和发动“文化大革命”又使中国陷入一场长时间动乱而难于收拾的遗憾,这种复杂心情难道不正可以借助一些作品来展示吗?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际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年功,费尽移心心力。尽珠帘画栋,卷
⑤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 73、74、65、343、344、225、107、62、248 页。
⑥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 73、74、65、343、344、225、107、62、248 页。
⑦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 73、74、65、343、344、225、107、62、248 页。
⑧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 73、74、65、343、344、225、107、62、248 页。
①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 49、293、185 页。
②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 49、293、185 页。
③ 《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 49、293、185 页。
④ 保罗·利科尔,《解释学与人文科学》,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147 页。
不及暮雨朝云;便断蝎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儿杆疏钟,半江渔火, 两行秋雁,一枕清霜清代孙髯为昆明大观楼所撰的这副长联的下联,也许正好切合毛泽东晚年的英雄孤独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