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常常成竹在胸往往下笔点睛——《改稿》编研究
《改稿》编共收录了毛泽东自 1944 年 8 月至 1955 年 11 月这 11 年间为
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审阅井修改的稿件 24 篇。毛泽东在改槁时,对原文
有删有增。其中删掉的字数不便统计,增改的总共有 8000 字左右。篇中增写
字数最多者达 1400 余,超过原文字数一半以上,是大段大段的增加;最少者
仅 60 余字,散见在全文各处。从修改、增加的文字内容看,主要是在原文基础上更加突出了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揭露,重点宣传了共产党人的政治主张及具体政策。毛泽东对文稿的修改,既表现出他这位胸有全局而又才华横溢的大政治家为文高人一筹的技巧,更显露出他治学严谨、细致的风格。一些文章,经他一改,有焕然一新之感。一些句段,经他增删修饰,文理通顺, 意思准确、鲜明而又生动,顿增色彩。从全体上看,毛泽东修改文稿有如下
① ②③《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 231、243、244、244 页。
①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 261 页。
几个特色:一是注重修改标题,使之鲜明醒目,同时更切合文章主题。二是注重文章的完整性,不惜大幅度增删文字,以使文章结构合理,内容充实。三是注重文字润色,讲究遣词造句的生动又强调合乎文法。
(一)重视文章标题的修改,使其鲜明醒目并更好地统帅文章内容文章标题精当与否,与文章的关系极大。标题与文章犹如屋之门面、军之统帅, 故毛泽东改文首重标题。《改稿》编的 24 篇文章中,毛泽东对其标题的修改或重拟就达 8 篇之多,占总数的 1/3,对有的文章的小标题毛泽东亦作了修改。这些经过改动或重拟过的文章标题,确实比原题更为鲜明,也更切合文章内容。当然,毛泽东在改动标题时对文章内容也作了相应修改和充实。例如,在修改 1944 年 3 月 12 日《解放日报》的社论《论衡阳的陷落》时,毛泽东将其标题改为《衡阳失守后国民党将如何》,并在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三处增写了相应的内容。这种修改,就把重点放在揭露国民党政府当局不要民众的片面抗战的错误策略、剖析中国抗战失败的深层原因之上。与标题相适应,毛泽东在增文中开首指出:“守衡阳的战士们是英勇的。但是他们的努力没有人支援,因为我们政府和我们统帅部的不要民众与自愿放弃主动权的消极战略不能支援他们,人民虽然焦急万分,也无法自动去支援。”① 这就一针见血地点出了是国民党政府的错误抗战政策导致中南重镇衡阳的失守。在中间的一段增文中,毛泽东更是揭露“国民党人把人民手足紧紧捆住, 敌人来了,不让人民自己起来保卫”,采用对敌“虚晃一枪,回马便走”② 的战术,这样就永远抛弃了战争主动权。毛泽东最后这样说:“一切问题的关键在政治,一切政治的关键在民众,不解决要不要民众的问题,什么都无从谈起。”故他疾呼“国民党有识人士其思之。”③该文标题经毛泽东一改动, 又增写了这么三段,就大大加强了揭露国民党政府不要民众抗战的错误路线的力度,间接申张了共产党人号召组织民众抗战的正确主张。
在对 1944 年 9 月 6 日新华社的述评进行修改时,毛泽东为其增加了“国民参政会开会,蒋介石氏说话不当,林虎氏予以批驳”这一标题,标题醒目地告诉人们,蒋介石在政治高层中也不得人心,并无绝对权威。在正文中, 毛泽东增加了“这种将一切都统一于国民党、统一于寡头政治的统一论”, “其中包含了阴风惨惨的杀机”;“蒋氏在暗示说:谁要对我的寡头专政牵动一根毫毛,我就要血洗你们”①等语,这便把蒋介石“杀气腾腾的寡头”面目一览无遗地展示出来。在对 1944 年 10 月 8 日新华社述评进行修改时,毛泽东也拟加了一个标题:“张平群发言错误,人民要求立即改组政府与统帅部”。改文中,针对张平群答记者询问政府当局对于组织联合政府的意见称“此说不值讨论,吾人亦不拟讨论”时,毛泽东增写了一段针锋相对的话: “果真‘不值讨论’吗?整个大后方人民或者已受或者要受敌骑蹂躏了,人民要求追问国民党的责任,这个责任是值得讨论的。果真‘不拟讨论’吗? 你们尽管‘不拟’,人民的死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讨论的。”②增文还要求“废止寡头专政,改组国民政府与统帅部”等等。这些锋芒毕露的增文
①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 303、306、306 页。
②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 303、306、306 页。
③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 303、306、306 页。
①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 323、324、337、338 页。
②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 323、324、337、338 页。
与标题相呼应,确有咄咄逼人之势。
毛泽东为文章拟标题犹如画龙点睛,改标题则精心琢磨,使这能更好表达为文者之意。对 1944 年 8 月 15 日《解放日报》社论《欢迎美军观察组》的修改便是出色的一例。首先,毛泽东在标题后增加“战友们”几字,把它变成“欢迎美军观察组的战友们”。这一经修改的标题不仅给支援中国抗战的前来延安观察的美军官兵以一种亲切之感,同时也表明处于艰苦抗战前线的八路军、新四军是以战友的平等姿态去迎接他们的到来。数字之增,效果大为不同。对 1949 年 7 月 31 日新华社社论的修改,也表现出毛泽东的独运匠心。社论原题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毛泽东将原题改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二十二周年》并把它作为副题,另拟一行“我们是能够克服困难的”作为正题。这改拟过的标题表明处于革命胜利前夕的毛泽东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他己充分考虑到夺取中国革命全面胜利后建设新中国将会面临许多困难,但共产党人有克服困难的信心。这样就一篇属一般纪念性文章改变为在新形势下向全党提出新任务的文章。与标题相适应,毛泽东在文章中也增写了相关内容,近全文文字的 1/3。在增写文字中,毛泽东指明中国革命“将经过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稳步地发展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一前途,冷静估计了革命刚刚胜利后全国人民必不可免的要经过一个困难时期,增文指出:“这种困难是能够克服的,但须付以必要的时间和艰苦的努力。”有些地方甚至要经过数年时问才能使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工作完全脱离敌人所造成的旧的混乱的轨道,而完全走上新的巩固发展的轨道。”毛泽东在增文中还提出了一些克服因难的根本性办法: (1)消灭封建势力,使农民得到土地; (2)实行精兵简政,简省国家开支; (3) 初步恢复和发展一切有益的工业和农业生产。增文最后点明:“我们是能够克服困难的,不管什么样的困难也不怕,人民解放军的二十二年的斗争史给了我们这样一种经验和信心,只须共产党、人民解放军和全国人民明了自己所遇到的困难的性质,坚决地执行克服困难的各项根本政策,我们就能达到目的。”①这篇文章从标题到内容经毛泽东一改,便有了崭新的面貌,即它把握时局的发展及时向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提出了新的任务,并具体指出了解决任务的途径。
(二)大幅度增改文字,使文章结构合理,内容充实,更好地围绕和突出文章主题《改稿》编中,经毛泽东作大的修改、文字增改量过半或近半的文章有 6 篇之多,占改稿总数的 1/4,另外还有一些文章的文字增改量达 1/3 左右。增改文字过半或近半的文章为《欢迎美军观察组的战友们》、《新华社记者论时局:内战危险空前严重》、《冀南我军自卫战大捷》、《在国民党政府当局纵容与鼓励下,反动派扩大反苏反共活动》、《美国大量运送蒋军到东北扩大内战》、《中共中央电贺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等。修改
《欢迎美军观察组的战友们》一文时,毛泽东增写了 1400 余字,其总字数超过了原文。增写部分除紧扣主题以平等的军人姿态欢迎国际友军人士外,更是借机但陈在中国抗日战场上八路军、新四军所建树的不为外界所知的殊功,揭露国民党当局抗战不力及对外实行欺骗与封锁的政策。增文称:七年以来,近五十万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八千余万被解放了的人民,在华北、华中、华南三大敌后战场奋勇作战。他们抗击了在华敌伪全部兵力的六分之五,围
①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 398 页。
困了几乎一切敌占大城市,控制了大部分敌占海岸线。然而这种情形,一向为盟国朋友们所不明了。过去他们所了解得到的印象是:中国抗战的主力军是国民党,将来反攻日寇自然也是主要地依靠国民党。所以出现这种完全违反事实的现象的原因,主要的在于国民党统治人士的欺骗政策与封锁政策, 说自己如何努力在打日本人。而实际上国民党从 1938 年 10 月以后整整五年半时间,所取的政策基本上是坐山观虎斗,直至现在,除湖南与缅甸外,大多数战区依然还是如此。他们欺骗外国人,说共产党不但“不打日本人”, 而且总是“破坏抗战、危害国家”,但那个天天高喊“民族至上”的国民党, 总共不过抗击六分之一的敌人而已。国民党对中国解放区封锁得铁桶似的, 一不许共产党发表战报,二不许边区报纸对外销行,三不许中外记者参观, 四不许边区内外人民自由来往。总之,只许国民党的丑低、恶骂、造谣、诬蔑,决不许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的真象稍许透露于世。但是事实胜于雄辩, 真理高于 一切,外国人中国人的眼睛,总有一天会亮起来的。现在果然慢慢地亮起来了,中外记者团与美军观察组,均先后冲破国民党的封锁线,来到延安了。这是关系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反抗日寇解放中国的问题,关系中国两种主张两条路线谁是谁非的问题,关系同盟各国战胜共同敌人建立永久和平的问题。国民党抗战不力、腐败无能近来已成中外舆论的定论,对共产党抗战真象的舆论则在改变,而这次记者团与观察组的来延,将为这种改变开一新阶段。①显然,这一大段增写的文字,突出了美军观察组到延安的重要意义,表彰了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战功绩,也表露了中国战场上反法西斯军人的一种不可让人小视的平等心态,这些都是原文所未能及的。
对《新华社记者论时局:内战危险空前严重》一文修改时,毛泽东增写了 1300 余字,几乎近原文的一半。增文着重揭露中国独裁派的阴险狡猾,其统治是内战的根源。增文指出:国民党独裁派是很狡猾的,他们善于在政治上耍花样与善于组织对人民的突然袭击。独裁派的实施“宪法”,是要仿效袁世凯做皇帝,急于以帝制(一名大总统)来镇压人民、发动内战,以维持其自己的反动统治。独裁派的所谓“民选”,实际上都是党选。他们准备内战的计划,采取的是召开国民大会“还政于民”的形式。他们对于民主派所主张的召开党派会议,废止一党专政,成立联合政府一项要求,仍将深闭固拒。由于独裁制度丝毫未变,内战危险空前严重,国民党反动派正在较前更加积极地准备发动一场极大规模的内战,而国民参政会内民主派反对内战的立场和对于国民大会问题的决定,绝不会改变这种危险的形势,等等。①毛泽东增写的这一大段文字,重在揭露独裁体制是内战的根源,提醒人们要识破中国独裁派狡猾的政治花招,并一致团结起来坚决反对内战,从而增加了文章的理论深度。
在对 1945 年 11 月 4 日新华社的消息《翼南我军自卫战大捷》修改时,
毛泽东在全文各处都有改动,共增写了 600 余字,超过了原文字数。原文只是一般消息报道,增文则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冀南大捷的根本原因:国民党进犯军失败的原因非不善战,而在于多数官兵不愿内战。进犯的四十军一个师均是美诫帅,素称能战,四十军亦有善战声名,他们在抗日战争中均起过相当作用,远非那些不战而逃的腐败军队可比,但此次是在严令督责下勉强参
①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 318—320 页。
①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 342—344、347、353 页。
战,“因违背多数官兵的意愿,故一战即败,虽有美国枪诫,亦不能取胜。”
②透过这些文字可使人体悟到,共产党领导下的正义之师不可战胜,冀南我军
自卫战大捷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心思和。在修改 1946 年 12 月 26 日新华社的述评《在国民党政府当局纵容与鼓励下,反动派扩大反苏反共活动》时,毛泽东亦增写了近 1000 字,总字数超过原文。增文主要突出国民党政府当局的“纵容与鼓励”,谓“怯西斯反动派之所以能够煽动一部分群众参加示威, 一半依靠威胁,一半依靠欺骗,即是利用人们不明东北真相与不明反动派挑拨国际战争与国内战争的阴谋之结果。”③增文还指出反动派的欺骗和挑拨归根到底是要失败的,井号召中国人民更加团结起来制止一切反动活动。这些增加的文字,对反动派的可耻挑拨的揭露更有力度,也更能鼓舞中国人民的信心。
(三)讲究文法而又注重文字的精确和生动,字字推敲,时有神来之笔在改稿时,毛泽东对文章既有大增大改,也有小补小修。在作小补小修
时,他反复推敲笔削,时有点睛之笔,使文章更为准确,鲜明、生动。对 1949
年 1 月 22 日新华社的消息《蒋介石“引退”真相》的修改可算是这种小修改
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毛泽东对全文只增改 60 余字,成整句的仅两处。其一是在“蒋介石仍然是国民党政府的‘总统’”这句话之间增添了“宣布的是‘因故不能视事’,暂时高开南京,他”这一小段文字,使该句变成“蒋介石宣布的是‘因故不能视事’,暂时离开南京,他仍然是国民党政府的‘总统’”。这种修改增加了句子表述的准确性。其二是在文章结尾处插入了“国民党政府的一切实际权力仍然操在蒋系和蒋介石本人手里”①一语,这幽默而又辛辣地揭露了蒋介石所谓引退真相,并与标题中加引号的引退二字相照应,此增语真可谓神来之笔。
在对 1951 年 6 月 6 日《人民日报》社论《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为语
言的纯洁和健康而斗争!》修改时,毛泽东对全文仅在 4 处作了增改。其中
有两处各只增加了一个词,总共 4 个字。第一处是在文章的开头“语言的使用是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条件”一语中,增加了“经济”二字,遂使该句成为“语言的使用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条件”②这么一个完整无暇的句子,克服了其不完整性。另一处是在“我们的语言经历过千年的演变和考验”一语中,增加了“多少”一词中,使该句变成“我们的语言经历过多少千年的演变和考验”③从而具有了准确性。
毛泽东对 1955 年 11 月 22 日《人民日报》社论《统一认识,全面规划, 认真地做好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工作》的修改也是少量的,其中有两处修改较为重要。一处是增写了一段有关改造政策的一段话,针对性很强,增文最后是这样说的:“要准备经过公私合营、逐行逐业的改造,在条件成熟以后,最后达到生产资料的国有化。”①这段政策性极强的话,在当时稳定人心是至关重要的。另一处是将原文关于对资产阶级里面的反革命分子“这种人
②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 342—344、347、353 页。
③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 342—344、347、353 页。
①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 379、380、405、405 页。
②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 379、380、405、405 页。
③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 379、380、405、405 页。
① 《毛泽东新闻工作丈选》第 431、432 页。
是必须镇压的”一语中的“镇压”二字,改为“按照他们的具体情况,有分别地加以惩处”,②这也同样体现了极强的政策性。这两处改动都使文章更加精确了。
毛泽东在改稿中还有许多得意之笔,在此不一一列举了。总之,毛泽东是一位语言大师,是一位精通文章之学的高手。他改稿时善于统御全局,充分运用文以载道这一机理,把中国革命及建设的大道理糅合于生动活泼而又丰富多采的文字中,沁人心田而令人铭记难忘。对于每篇文章,他修改时增删润色,潇洒自如,似有成竹在胸。多少文章,经他一改,便成上乘之作。毛泽东改文,确有高屋建瓴之势,点石成金之功,画龙点睛之妙。
② 《毛泽东新闻工作丈选》第 431、43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