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志存高远:改造中国与世界

20 年代的毛泽东是一个热血志士。时值中国内优外患、民不聊生之际, 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怀抱报国大志,踏上了他的人生征程。通过不倦的艰苦的探索,毛泽东后来找到了一条真正能够救国救民的道路,并把这条道路作为自己的真正归宿。 20 年代前期的几封书信,记录了青年毛泽东的这种不倦索求,展示了青年毛泽东立志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抱负,以及为实现这种抱负的严肃思考。

1920 年底,毛泽东在给远在法国的挚友蔡和森等人的书信中,在讨论“新民学会”这一组织的发展时,提出了自己“明确的路数”。他认为,学会的方针是“改造中国与世界”,而实现这条方针首先应从中国的改造入手。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是人类全体的幸福,是愿意自己好也愿意别人好的主义, 是国际的,但生在中国地方的人,当然应在中国这一块地方做事,先应从中国着手改造,然后帮助世界各国的社会革命。关于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途径, 毛泽东赞成“用俄国式的方法”即“马克思的方法”,而不赞成“温和的革命”和教育的方法,赞成无产阶级专政而反对无政府主义。他认为,若用和平的方法去达到共产目的,不知何时才能成功,而现在无产者“因无产的不安而发生共产的要求,已经成了一种事实”,因而理应行俄国式的革命。在该信中,毛泽东还论及了新民学会这一组织应采取“潜在”的态度,“不倚赖旧势力”。学会个人应“互助互勉”、“诚恳”、“光明”、“向上”, 应认真研究学术,以求思想进步①。虽然这封书信的某些观点并不大成熟,但它却是改造中国和世界的一个草图,它集中地展现了青年毛泽东的不凡抱负,毛泽东等这一群时代的佼佼者和弄潮儿,为了实现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愿,他们具体着手了新民学会这一团体的发展工作,并志在使之成为中国之重心,成为改造社会的中坚力量。假使说,如果中国尔后没有产生共产党这一组织,那么新民学会将会发生与这一组织相类似的功能和作用,肩负起创造未来中国和未来世界的重任。正是这远大的志向从精神上塑造了毛泽东的伟大人格,使他通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铸成了一代

① 《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1—10 页,下引此书下再注出版社年版。

伟人的形象。

毛泽东的立志远大并非一日而就。毛泽东在少时就对苦难的人民充满了深切的同情,因而萌生了救民于水人的强烈意志和渴望。为了寻求救世的“大本大源”,他广泛求学。尤其是在 1918 年以后,他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种种

新的主义、学说予以一一考察,看它是否在中国的实际中行得通。就在 1920 年秋冬,毛泽东还着手了“湖南自治运动”,赞成湖南“问罗主义”。在更早一点的时候,毛泽东还主张过社会改良主义、新村主义、工读互助运动及无政府主义等等。呵是,毛泽东通过不问断的严肃思考,迅速地将这些主义一个接一个地抛弃了,进而很快地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选定马列主义作为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方法后,就在实际中一步一步地按照它去作,这在这一时期的另几封书信中可明显看出来。他不仅志向远大,而且脚踏实地, 把恢宏的抱负与实际的工作结合起来。毛泽东的这种风范,尤其值得当代青年认真效法。当然,毛泽东之所以具有如此高远的志向,首先是为他所处时代之需要而塑造形成。不平等的腐朽社会积聚了摧毁自身的物质力量,孕生了改造自身的强有力之物;苦难的人类为了摆脱苦难,充满了对新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向往,锻成了毛泽东这一理想人格,因而在毛泽东身上就集中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全体需要。高远的志向,渊博的学识,变革的年代,不止的奋斗,使得毛泽东成为一代伟人。

毛泽东的这种风范并非可望而不可及,这里的关键在于立志的方向,即远大志向的树立应与祖国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民族的兴盛紧密联系起来。因此,新一代的中国青年,只要有求索功夫、求真精神,只要胸存报国的宏伟抱负,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在世界新的技术革命风暴来临的时代,将会有更加广阔的显露才华的天地,也将会像毛泽东那样作出无愧于自己时代的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