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泽东外交思想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毛泽东外交思想发展的分期,若以新中国的成立来界分,可以分为新中国成立以前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前的 40 年代及 30 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边区政府及至苏维埃政府,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外交,但在 40 年代,中国共产党亦有一些外事活动,特别是对美国、苏联等国的外事活动。尽管直接外交活动不很多,但毛泽东的一些重要的外交思想却是在这一时期孕育形成的。1949 年,蒋介石逃到台湾岛(省),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取代了中华民国政府,正式行使国家主权并实行对外交往,自 50 年代至 70 年代这 20 余年间取得了丰硕的外交成果。在开拓和发展新中国外交事业的过程中,毛泽东的外交思想为适应实践的需要也变得丰富起来,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
但从其外交实践和外交战略重心的转移过程来看,毛泽东外交思想的发
展则可以切分为四个历史阶段。1937 年 7 月①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至 1949 年 10 月新中国成立之前这一时期,为毛泽东外交思想发展的初始阶段,其战略重心是反抗日本侵略者和反对扶植蒋介石反动派的美帝国主义。1949 年 10 月新中国成立至 1957 年 11 月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大会的召开这一时期, 为毛泽东外交思想全面展开的阶段,其战略重心是“一边倒”向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1958 年中国拒绝与苏联合作建立长波无线电台和核潜艇舰队,至 1963 年夏中共代表团在莫斯科与苏共代表团会谈,及苏、美、英“三国条约”的签订这一时期,为毛泽东外交思想进一步发展演化的阶段, 其战略重心渐渐离开“一边倒”的政策而谋求英、怯、中、苏四大国结盟以抗拒美国。
1963 年夏至 1969 年苏军入侵中国领土珍宝岛及拟对中国实施核威胁这一时期,是毛泽东外交思想发展的战略转移阶段,其重心是拒苏抗美。1970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谋求与中国和解至 1976 年毛泽东逝世这一时期,为毛泽东外交思想的战略调整阶段,其战略重心是与美国缓和,并以“三个世界”的理论为基础,号召第三世界国家联合第二世界国家结成国际统一战线,以抗拒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其抗拒重心已移至苏联。
毛泽东外交实践活动和外交战略重心的演化和转移,都较为集中地反映在《毛泽东外交文选》中。故要探讨毛泽东外交思想的战略重心及其发展演化进程,拟先对《毛泽东外交文选》进行具体研究,在总体上把握毛泽东外交思想。
自 1937 年 7 月至 1949 年 9 月这 12 年间,收编入《毛泽东外交文选》的
文献计有 35 篇,这些反映毛泽东外交思想最初发展阶段的文献,其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为抗击日本侵略者,为中国和世界的和平而战,提出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这些思想内容主要体现于《抗日的外交政策》、《自力更生为主同时不放松争取外援》、《抗战与外援的关系》等文献中,基本观点是:中国的外交政策以抗日为中心,以自力更生为主, 同时不放弃一切可能争取的外援。中国神圣、正义,进步、求和平的抗战之所以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需要外援配合,是因为中国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不是孤立的战争而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包括中国抗日战争在内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在世界资本主义总危机爆发基础上发生的,它将会转化为革命的、世界性的民族解放战争,所以社会主义苏联积极地支持军力、财力较弱的中国抗战;美英等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援助中国抗战,因为“援助中国就是援助他们自己”①,中国战败,他们亦将不能安枕。当然,中国是在不损害自己领土主权的前提下接受外援的,基点是自力胜敌。
(二)提出结成国际统一战线,以反对世界法西斯战争的策略。这主要体现在《在延安反侵略大会上的演说》、《关于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等文中。这些文献阐明:世界上存在一种破坏世界和平,由德、意、日侵略者结成的侵略阵线,和另一种由苏联及美、英、法等国反侵略者团结世界上大多数人民保卫世界和平的反侵略阵线。这两大阵线的形成,便打破了原先的帝国主义两大阵线,使美、英、法等国投入了反法西斯侵略战争阵营。在这种
① 将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作为毛泽东外交思想的起点,是因为从这时起毛泽东才真正开始提出一些外交主张,同时《毛泽东外交文选》中收录的第一篇文献的时间是 1937 年。
① 《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9 页。下引此书,不再注版本。
新的世界格局中中国可结成一个反侵略的统一战线:中国的统一战线;世界的统一战线;以及日本人民组织的反侵略的统一战线。这三个统一战线因目标一致而相适合,并且日益巩固和扩大,必将使中国抗战取得最后胜利。(三) 提出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反对以美国为旨的帝国主义和反民主阵营的策略。这主要体现在《全世界反帝国主义阵营的力量超过厂帝国主义阵营的力量》、《全世界革命力量团结起来,反对帝同主义的侵略》、
《联合世界上的平等待我的民族和各国人民》(《论人民民主专政》节选) 等文献中。毛泽东认为,在第二次世界战结束以后,由于世界各种不可调和矛盾的发展,侵略阵线和反侵略阵线发生分化,出现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和反民主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阵营。但由于苏联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它给世界人民解放事业开辟了广大的可能性和现实性道路,十月革命建立了一条从西方无产音,经过俄国革命到东方被压迫民族的新的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阵线。而以苏联为首的世界革命统一战线,取得了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这就给全世界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大的可能性和更加现实的道路。①这就使中国革命斗争不再孤独,有全世界的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援助,因此一定能战胜帝国主义反革命阵线,打败外强中于的反动派对中国革命的干涉,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中国革命胜利后,在外交上宜实行“一边倒”的政策。(四)提出捍卫中国的独立主权、确立以平等姿态对外交往的原则。阐述这一思想的文献主要有《抗日的外交政策》、《目前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共产党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否认一切卖国外交》、《不允许任何外国及联合国干涉中国内政》、《应当有步骤地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如果美英断绝同国民党的关系可考虑和它们建立外交关系》、《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合作》等等。这些文献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在彻底打倒日本侵略音,保持世界和平、互相尊重国家的独立和平等地位,互相增进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及友谊这些基础之上,同各国建立并巩固邦交,解决一切相互关系问题,如配合作战、和平会议、通商、投资等等。中国否认一切卖国外交,不允许任何外国及联合国干涉中国内政,欢迎英美等外国政府宣布废除对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并且和中国订立平等新约的措施;中国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问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合作。同时,中国应努力实现工业的现代化建成强大国家,才能达到真正的平等。
从 1949 年 10 月至 1958 年夏这 8 年多时间内,毛泽东共留下 了 56 篇文献。这些文献主要阐明如下重要的外交思想:(一)中国的建交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并且,这五项原则可以推而广之运用到所有的国际关系中去。阐发这一原则的文献主要有《中国政府和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的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推广到所有国家关系中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长期的方针》等篇。(二)中国的外交重心是与苏联结成友好同盟,实行“一边倒”政策,以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阐述这一思想的文献主要有《缔结中苏条约和协定的重大意义》、《祝贺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五周年》、《“一边倒”对不对?》等篇。(三)提出美国与苏联及中国之间有一中间地带,它包括广大的国家,日本、英国、德国也在
① 《毛泽东外文文选》第 73 页。
内。还提出了“三类国家”的观点;第一类国家是美帝国主义,第二类是在两次大战以后建立起来的、由共产党和工人阶级领导的国家;第三类是被压迫的民族和国家。由于形成这种世界格局,中国交朋友的重点应放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及大半个欧洲。阐述这些观点的文献主要有《关于中间地带、和平共处以及中英中美关系问题》、《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问题》等篇。(四)提出为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向世界所有民族学习的思想。指出每个民族都有长处和短处,故中国的方针是有选择地学习一切国家的长处,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要学,对美国等国家的长处也要学,并可与美国和平共处。阐述这些论点的文献主要有《我们愿意向世界上所有国家学习》、《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和平为上》等篇。此外,毛泽东还提出了革命不能输出的问题,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与政治上不友好的帝国主义国亨做生意问题,大国小国一律平等、反对大国沙文主义问题,中国决不屈服于强国,亚非弱小国家团结起来反对大国称霸问题,以及国际形势是东风压倒西风,世界实质上已进入帝国主义怕社会主义的时代等问题。
从 1958 年夏至 1963 年夏这 5 年多时间内,《毛泽东外交文选》共编入
了 42 篇文献。它们主要包含如下一些重要的外交思想:(一)在国家关系上仍然强调与苏联团结一致,认为苏联的强大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 但强调对苏联交往中保持独立主权,对苏联的经验择善而从,在两党关系上反对父子党关系而谋求平等。对美国从战略上反对,认为美帝国主义既是真老虎又是纸老虎,表面上强大而实质上虚弱,它在台湾海峡制造紧张局势是干涉中国内政。这些思想主要表现在《要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对待苏联经验只能择其善者而从之》、《同苏联驻华大使尤金的谈话》、《四海之内皆兄弟》、《关于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是不是真老虎的问题》、
《美帝国主义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敌人》、《被压迫人民就是不要屈服》、
《中美两国没有开战,无火可停》、《关于台湾问题》等诸多文献中。(二) 分析世界形势是处于反华反苏、冷战共处的时代,谋求英、法、苏、中四国一致,以使美国、西德、日本受约束。这一观点在《同蒙哥马利元帅谈国际局势》、《中法之间有共同之点》等篇目中得以阐述。(三)分析世界力量对比,认为世界上存在共产主义、民族主义、帝国主义,而共产主义与民族主义比较接近。民族主义分布在亚、非、拉三大洲,除社会主义国家之外, 亚、非、拉人民的反殖反帝斗争帮助了中国。这些观点主要通过《在第十五次最高国务会议上谈国际形势》、《帝国主义是不可怕的》、《非洲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西太平洋要西太平洋国家自己来管理》、《印度不是我国的敌对者,而是我国的友人》等文献得以阐明。(四)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威胁,反对核讹诈,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认为缓和对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都有利。对帝国主义,既要文打,也要武打,而以文打为主。这些观点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国际团结问题》、《争取比较长的和平时间是可能的》、《缓和对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都有利》等文献中得以明确表述。(五)分析西方国家之间也有矛盾和分裂,指出中间地带国家性质各有不同,如英、法、比、荷等国家有殖民地,西德、日本被剥夺了殖民地但仍有强大的垄断资本。非洲一些国家如几内亚、阿联、马里等取得了真正的独立,但也有一些国家只是名义上独立,实际上仍是附庸国。这些观点在《西方世界势必走向四分五裂》、《中间地带国家的性质各
不相同》等文献中得以阐述。
从 1963 年夏至 1970 年夏这 7 年时间内,《毛泽东外交文选》井收录了
20 篇文献,它们主要阐明了这些问题:(一)提出有两个中间地带或两个第三世界的理论。认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日本是第二个中间地带,美国在这两个中间地带或两个“第三世界”都遇到抵抗,赫鲁晓夫的日子也不好过。《中间地带有两个》等文献集中阐述了这一论点。(二)不再只以社会主义阵营与帝国主义阵营来划界,而将美苏两个大国井称为纸老虎,反对的重心仍在美国,并与法国等独立性较强的国家寻求一致点和战略上的合作。这些思想在《中法之间有共同点》、《我们很欣赏法国这种独立政策》等文献中得以清楚阐述。(三)主张团结和依靠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利用英、法、德、意、日等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核战争威胁。阐明这一主张的文献主要有《反对外来干涉,实行八项原则》、《支持被压迫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从历史来看亚非拉人民斗争的前途》、《世界人民是反对用原子弹杀人的》、
《同斯诺谈国际问题》、《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帝国主义怕第三世界》等。
从 1970 年夏至 1976 年秋这 6 年间,《毛泽东外交文选》共收入了 7 篇文献,它们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一)谋求与美国缓如,以重点反对苏联霸权主义威胁。认为苏联自身困难很多,其政策是声东击西,但欧洲人却想把苏联这股祸水引向中国。《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现在不存在中美两国互相打仗的问题》、《苏联的政策是声东击西》等文献阐明了这一问题。(二)明确提出三个世界划分问题,认为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亚洲(除日本外)、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主张第三世界的国家团结起来,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同希思的谈话》两文重点论述了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