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充分了解青年毛泽东的生活经历,把青年毛泽东的理论活动与实践 活动对应起来考察

研究《毛泽东早期文稿》应充分了解毛泽东的个人生活经历,把毛泽东的思想行程、理论活动与其社会实践活动对应起来考察。这是因为,毛泽东生活阅历和社会实践的范围和丰富性规定了毛泽东关心和思考问题的范围和丰富性。离开对毛泽东的个人生活经历的熟悉和了解,对文稿的研究就谈不上深入。

与文稿写作时间相对应的青年毛泽东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实践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求学时期、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和五四运动时期,湖南自治运动时期。求学时期包括青年毛泽东 1912 年春退出湖南新军后考入湖

南全省高等中学读书,在湖南省立图书馆刻苦自学,和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第一师范学校读书这一段时间,时间起迄为 1912 年春至 1918 年夏。在这一段时间内,毛泽东不仅认真学习书本知识,更“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作为一位品学兼优的青年学子,毛泽东表现出许多与众不同的优秀品质和行为,如利用假期游历,了解调查社会;善于组织、领导学生工作;与同学积极创办夜校以帮助穷苦贫困的工人学文化;与志同道合者发起成立旨在“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的新民学会;十分关心时事,参加湖南进行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君主制的活动,等等。在这一段时期, 毛泽东留下了 35 篇文槁,其中正编 30 篇,副编 5 篇。这些文稿中,半数以上是书信(18 封);余则为文章(3 篇),题志(1 篇)、广告(2 则)、日志和纪事(3 篇)、教授案(1 篇)、读书批注(l 本)、课堂笔记(1 本)、诗(1 首)以及由他人记录的谈话(2 篇)等。这些文稿的内容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青年毛泽东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对许多现实问题的严肃思考。文槁所关切者,多为社会、政治、哲学、人伦问题,如寻求宇宙“大本大源”;扫荡全国人们心中的旧思想,变换新思想,怎样革新教育,怎样打好学问功底, 怎样锻炼身体,使身心完美发展,以担负起兴亡国家的神圣职责,等等。文稿表明,此时的毛泽东哲学上是个唯心论者或二元认者,政治上持理想主义的态度,但是对广大下层劳苦人民的同情本能地使他向往民主、自由,愤愤不平于封建专制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的压迫。

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和五四运动时期,包括青年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毕业后,赴北京从事赴法勤工俭学的准备工作,在北京大学工作和在长沙领导学生运动这一段时间,时间起迄为 1918 年夏至 1919 年冬。在这一段时间内,

青年毛泽东留有 60 篇文稿。这 60 篇文稿都收录在正编,其中有 53 篇是文章, 另有 4 封书信,2 个章程,一篇祭辞。53 篇文章中的 40 篇发表在毛泽东自己创办和主编的《湘江评论》上,其多数是政论和时评及新闻报道;余下 13

篇则发表在长沙《大公报》上,其中 10 篇涉及婚姻恋爱问题。众多的文稿表明,在这一时期,青年毛泽东的思想发生重大变化和转折。他追随科学和民主的新潮流,不仅反对“以孔子为中心”的传统思想,亦反对自己曾一度崇拜的康有为,转而高呼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陈独秀“万岁”。毛泽东已十分注意系统的研究社会问题。他主张以民众大联合的力量来改造现实社会,他的政治视野已扩展到整个世界。毛泽东当时抨击议论较多的还有封建包办婚姻和婚制改革。他对新生活执着追求,不满社会现实而又反对“炸弹革命”、“流血革命”。对资本主义认识不足,因而对社会改革的计划不免陷于带空想色彩的理想主义。

湖南自治运动时期包括青年毛泽东组织驱逐湖南军阀统治者张敬尧的运动和组织湖南自治运动这一段时间,时间起迄为 1919 年冬至 1920 年冬。这

一时期毛泽东留有 56 篇文稿,其中正编 42 篇,副编 14 篇。这些文稿中有书

信 16 封,文章 23 篇,余下者为通告、文告、广告、报告、宣言、启示、倡议、请愿书、章程及谈话纪录等。文稿内容主要涉及“驱张”和“自治”, 次则涉及教育、文化、新民学会的发展及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设等。文稿表明,这一段时间内,毛泽东在政治上持激进的民主主义立场但不具备革命意识。依靠下层人民群众不能取得“自治”运动的成功,毛泽东便转而走教育救国、教育救世的道路,他设想在全世界范围内发展新民学会以为改造世界打下基础。哲学上,毛泽东已初备辩证思维的方法,反对“拿感情来论事”、

“以部分概全体”、“以一时概永久”、“以主观概客观”的“四种迷”。1920 年年初在北京参加李大钊、王光祈发起成立的少年中国学会,年中在湖南参加发起成立湘潭教育促进会和创办文化书社以传播新文化,年底编辑《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与陈独秀取得联系在长沙建立共产主义小组等经历, 表明青年毛泽东的思想由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力推动不断地向前发展着,而最后选定了共产主义的方向。

由上可见,毛泽东早期文稿的全部内容与毛泽东早期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社会实践相一致,文稿只不过是以文字的形式再现了青年毛泽东的社会实践生活,是青年毛泽东精神生活、思想行程的实录。因此,在熟悉毛泽东早年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生活的基础上来把握文稿的意义,而不只停留在字面的阅读,于文稿多方面的内容才有切实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