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毛泽东外交思想的几个重要原则

在对《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各个历史时期文献的内容进行分类概括,对其基本理论观点进行了解之后,就可以大致提炼出毛泽东外交思想中一些核心理论观点或外交战略,井揭示亡们的内在联系和把握其发展演化过程。但由于《毛泽东外交文选》是一部选集,故要较为全面地提炼出毛泽东的外交战略理论还需结合研究毛泽东的其他著作,同时还需结合毛泽东的外交实践,以及结合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历史的研究以从中寻找出毛泽东外交战略思想的历史坐标和起点。纵观毛泽东的外交思想,其核心理论观点主要有四个:

(一)中国的独立自强是对外交往的基础;(二)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是对外交往的准则;(三)处置对美对苏关系是外交战略的轴心;(四,结成国际统一战线是抗拒霸权主义的保证。

(一)中国的独立自强是对外交往的基础在研究毛泽东外交思想的时候,首先不应忽视的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以东方大国的姿态自立于世的悠久历史,和以自己的力量战胜外族入侵以光复自己民族的斗争传统,也不应忽视中国自近代以来开始落后于世界的发展而遭受西方(英、法、德、美、俄等国)与东方(日本)列强的侵略和掠夺的百年灾难史。尤其是自 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被迫与一些侵略国家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条约,渐渐沦为外国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这种历史的耻辱一直是百年来反抗外敌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人物的心灵重负,同时也是这些优秀人物独立自强、光复自己国家并决心建设一个强盛国家的巨大动力。作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毛泽东既继承了中华民族敢于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历史传统,也负有一种建设一个强大中国的历史使命感。从中国自近代以来由于经济落后、国力贫弱而屡遭列强欺侮的历史教训中,从弱国无外交这一严峻的真理中,毛泽东希冀中国的强大,渴望中国早日实现工业化以走向富强。1945 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政治报告中曾这样指出:“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一八四○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零五年的历史,特别是国民党当政以来的十八年的历史,清楚地把这个要点告诉了中国人民。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相联结的。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国家里, 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这是好消息,这种幼稚的梦的幻灭,正是中国富强的起点。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学得了许多东西,知道在日本侵略者被打败以后,有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中国之必要,而这些条件是互相关联的,缺一不可的。”①1963 年 9 月,毛泽东在修改《关于工业发展问题(初稿)》时曾写下了如下一段话:“我国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共计一百零五年时间, 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都打过我们,除了最后一次,即抗日战争,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告终以外,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其原因: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应当以可能挨打为出发点来部署我们的工作,力求在一个不太长久的时间内改变我国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的落后状态,否则我们就要犯错误。”② 这些话表明,毛泽东心里非常清楚,一个国家只有富强才有独立和统一,才不致挨打。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以实力地位为先决条件的,一个国家强大与否是该国对外交往的根本。正因为如此,独立自强,建设现代化强国以作为外交的基础便构成毛泽东外交思想的出发点。

本着独立自强的原则,毛泽东把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强国作为自己确定不移的目标,并尽其一切可能将它忖诸实施。在中同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即在部署将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学会管理和建设城市。建国伊始,毛泽东就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他设想在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基本完成后,迅速向前发展社会生产力,掀起技术革命,采用先进的机器去工作,借以达到大规模地生产各种工业和农业产品,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着的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确有把握地增强国防力

① 《毛泽东选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080 页。

② 《毛泽东著作选读》,人民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848 页。

量,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以最后巩固人民政权。1954 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党政领导人进一步提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国防的目标,并在 60 年代对四个现代化问题加以多次解释和重申。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毛泽东还专门论及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问题。他指出,中国真正建立起强大的国防,真要有原子弹,就首先要加强经济建设,加快发展工业。为了在外交上不致受人欺侮,毛泽东在 1958 年就设想用十年功夫搞一点原子弹、氢弹,在 1970 年又提出要搞人

造卫星。中国 60 年代核武器研制的成功,正是在自己已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基础上进行的。随着经济的较快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的国际威望和外交地位不断提高。

鉴于中国一穷二白的历史基础,毛泽东在提倡自力更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同时,也努力争取外援,并首先争取社会主义苏联的援助。从 50 年代起,苏联对中国社会经济建设事业给予了多方面的援助,如帮助中国新建和扩建了 156 项工矿企业,派遣大批专家援华,在资金和科技方面也给予帮助。苏联的这种援助,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起步。毛泽东同时也努力争取其他一些工业国家的援助。尽管当时美国等国对中国采取“禁运”封锁政策,但中国还是千方百计打破这种封锁,自 60 年代起先后从日本、欧洲引进了石油化工、冶金、矿山、电子、精密机械等国内短缺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84 项。这些项目的引进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工业的现代化进程。不消说,落后就要挨打这种紧迫感在这里变成了一种内在的驱动力。

正是看重实力地位在外交中的作用,毛泽东尽管在气势上和战略上把帝国主义说成纸老虎,但在具体策略上和战术上则把帝国主义看成真老虎,非常重视它。50 年代,当中国的综合国力还很弱的时候,毛泽东常常自叹中国是个弱国,还“没有完全独立”,有点怕人家。例如,毛泽东在与印度、缅甸、印尼、南斯拉夫等国家首脑会见时,曾说过这样一些话:“我们的国家不是一个工业国,而是一个农业国。我国的工业水平比印度还低”,“帝国主义国家现在是看不起我们的”①,帝国主义“也知道中国工业的不发达,只靠人多力量大,没有什么可怕。他们第一怕苏联,第二才怕中国。”怕我们是“怕我们的政治,怕我们在亚洲起影响。”②“亚洲、非洲国家都是多年来受帝国主义的气的。”中国“现在还在受气。总有一天,我们真正独立起来, 把自己的国家搞好了,就可以少受一点气。”假如亚非各国都兴旺起来,“到那时候就不会由几个大国称霸了”③。到 60 年代中叶,中国有了自己的核弹, 终于打破了核大国的核垄断地位。70 年代中叶,中国的人造卫星上天,这标明中国在航天科学与技术上也在追赶发达国家。当中国拥有这一切,并在 70 年代已初步建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的时候,毛泽东终于能够这样说:“现在已不是几十年前那样,谁人都可以在中国头上拉屎拉尿。”①正是因为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但和影响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的日益增强而逐渐朝大国地位靠近,迫使对中国长期采取敌视政策的美国在70 年代初开始与中国对话,并实现与中国关系的正常化。与此问时,中国在

① 《毛泽东外交文选》第 164、256、194 页。

② 《毛泽东外交文选》第 164、256、194 页。

③ 《毛泽东外交文选》第 164、256、194 页。

① 《毛泽东外交文选》第 589 页。

联合国安理会的合法席位也终于得以恢复,这终于为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维护自己的主权和发挥更多的作用打开了方便之门。

(二)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是对外交往的准则实力地位是外交的基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则是外交的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它作为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已在世界上得到广泛承认与运用。这五项基本原则之所以为毛泽东为首的中国政府领导人在 50 年代初所首创,同样与中国曾长期受外国的侵略和欺负,主权和领土完整得不到保障,在与外国的交往中往往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的历史有密切关系,也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革命者为反抗外族压迫、争取民族平等的奋斗经历有密切关系。长期遭受外国外强殖民侵略所爱到的切肤之痛的感觉,推动着毛泽东那一代革命家在寻找救国方法时选择了苏联十月革命的道路,并把革命的爱国主义与马列主义的国际主义原则统一起来,从惨痛的历史教训中,从现实的革命斗争和党的外交事业的实践中总结出了国与国之间交往的这五项宝贵准则。这五项具有创造性的准则,可以说是国际交往的最为公正的原则,它集中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党政领导人反对弱肉强食的政治道德,正义感和责任心。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完整提出是在 50 年代初期,但其思想渊源却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甚至更早的年代。生活于中国这个饱受列强侵略的国度, 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就处于政治忧患之中。早在 1915 年,毛泽东还是一个青年学生时,就参加了反对袁世凯政府与日本签订的可耻条约“二十一条”的“仇袁反日”爱国运动,并在一本揭露日本灭亡朝鲜、屡祸中国,法国灭亡越南,以及袁世凯媚日卖国罪行的小册子上题志,“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于!”①这表明他 20 世纪初叶就已养就反对外族入侵、追求中华民族独立、平等、自由的爱国主义精神,而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推动着毛泽东的思想向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1920 年冬,毛泽东在成为马克思主义音之后,即明确主张自己的政治态度是“取世界主义,而反对殖民政策”, 认为世界主义是愿自己好也愿别人好的主义,他还寄希望于世界”‘各地民族自决”,并以此为基础促进“世界大同”②。显然,从青年毛泽东的这些思想胚芽中生长发育出他尔后所制定的国际交往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1937 年,中国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如何制定对日政策即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在制定抗日的外交政策时,在不同方面及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一些带有原则性、根本性的准则。例如他指出:中国应“对日绝交,驱逐日本官吏,逮捕日本侦探,没收日本在华财产, 否认日本债务,废除与日本签订的条约,收回一切日本租界”,等等。除提出对日外交政策外,毛泽东还指出中国应与苏联订立“军事政治同盟”的外文政策,主张“在不丧失领土主权的条件下”,“争取英、美、法”对中国的同情和援助,还欢迎外国人“在尊重中国主权与遵守政府法令的原则下”, 到中国、到边区“参加抗日工作,或在边区进行实业、文化与宗教活动”①, 等等。这里提出的尊重中国领土主权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等都是带有根本性的

① 《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11、560 页。

② 《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11、560 页。

① 《毛泽东外交文选》第 1— 5、43—45 页。

准则。自此以后,其他一些外交原则在 40 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共产党人外交性实践的需要相继不断地提了出来。1945 年夏,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政治报告中阐述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时,又提出了保卫肚界和平、互相尊重国家的独立和平等地位、互相增进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与友谊等问题。他这样指出: “中国共产党的外文政策和基本原则,是在彻底打倒日本侵略者,保持世界和平,互相尊重国家的独立和平等地位,互相增进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及友谊这些基础之上,同各国建立并巩固邦交,解决一切相互关系问题,例如配合作战、和平会议、通商、投资等等。”毛泽东在报告中呼吁国民党政府停止对于苏联的仇视态度,改善中苏邦交,因为“苏联是第一个废除不平等条约并和中国订立平等新约的国家。”此外,毛泽东还欢迎“外国政府宣布废除对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中国订立平等新约”。当然,他清楚地意识到要使中国“争取真正平等地位”,主要地是靠中国人民努力“把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建设成为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毛泽东在报告中提出的一些具体政策也体现了他的外交准则,如他表示拥护开罗会议关于朝鲜独立的决定,并希望亚洲各国如印度、缅甸、马来亚、印尼、越南、菲律宾等国在日本侵略者被打败之后,“能够得到建立独立的民主的国家制度的权利”等等。②

日本投降后,在反对美国帮助蒋介石打内战干涉中国内政的过程中,毛泽东一再申明民族独立与平等的主张。例如,他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是“否认蒋介石独裁政府的一切卖国外交, 废除一切卖国条约”,“要求美国政府撤退其威胁中国独立的驻华军队,反对任何外国帮助蒋介石打内战和使日本侵略势力复兴。同外国订立平等互惠通商友好条约。联合世界上一切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①在解放战争接近尾声,中国共产党即将取得全国政权的胜利时刻,毛泽东更是把注意力放在捍卫行将诞生的新政权的主权并摧毁帝国主义在华特权、谋求与外国的平等地位方面。 1949 年 1 月,他在审阅中共中央关于外交问题的指示时, 在阐明一些具体政策之后,指出中国外交关系中“最重要的一项”,是“不允许任何外国及联合国干涉中国内政。因为中国是独立国家,中国境内之事, 应由中国人民及人民的政府自己解决。”②1949 年 3 月,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的报告中,毛泽东确定不移地提出应当“有步骤地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任何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的合法地位, 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立即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等等,主张“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③在七届二中全会前后,毛泽东还以“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这样形象的说法来阐明这么两个重要的外交方针:即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政府建立的;日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在这之前废除帝国主义想保留的在中国的特权。④1949 年 4 月,毛泽东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为英国

② 《毛泽东外交文选》第 1— 5、43—45 页。

① 《毛泽东外交文选》第 63、78、81、79 页。

② 《毛泽东外交文选》第 63、78、81、79 页。

③ 《毛泽东外交文选》第 63、78、81、79 页。

④ 《毛泽东外交文选》第 63、78、81、79 页。

军舰暴行发表的声明》中,进一步阐明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平等互利的外交思想。他严正指出:“中国的领土主权,中国人民必须保卫,绝对不允许外国政府来侵犯。”英国、美国、法国等国的武装力量,必须“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不要帮助中国人民的敌人打内战。” 他继而阐明了新中国政权的外交立场:“愿意考虑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这种关系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①。尔后在1949 年6 月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中以及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的有关外交条款中,在 1949 年 10 月 1 日开国大典的公告中,毛泽东多次重申了这些外交原则:“凡愿意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中国“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②。

新中国成立后,开拓和发展对外关系便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在新中国与苏联等 10 余个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与一些亚洲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及建交后的外事往来过程中,毛泽东关于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得以迅速扩展和升华,以致臻于完备,这样就开始形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思想。 1953

年 12 月至 1954 年 4 月,中国政府代表团和印度政府代表团就中印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谈判开始时,中国方面首先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为印度方面所接受并正式写入双方达成的《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的序言中。1954 年 6 月,周恩来总理出访印度,在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发表联合声明时,再次采用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法,并在文字上作了修饰,其表述也更规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联合声明说:中印两国总理重申指导两国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且感到在他们与亚洲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电应该运用这些原则。如果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各国之间,而且适用于一般国际关系之中,它们将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坚固基础。”稍后,中国和缅甸两国的联合声明亦强调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如果“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障,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①此后,尤其经过 1954 年 12 月亚非 29 国联合召开的著名万隆会议以后,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作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准则开始为亚非国家及少数欧洲国家所接受。50 年代中期,毛泽东在与一些亚洲国家的领导人及欧洲国家的领导人会谈时,也反复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是国际间关注的普遍准则。1954 年 10 月在与印度总理尼赫鲁谈话时,毛泽东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应推广到所有国家关系中去,各国应按五项原则来受约束,承担义务。

②1954 年 12 月与缅甸总理吴努谈话时毛泽东亦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长期的方针,它适合于中国的情况,也适合亚洲、非洲绝大多数国家的情况。从社会制度的性质来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适合于社会主义国家, 也适合于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和封建王国。这是因为它有利于促进世界和

① 《毛泽东外交文选》第 85、116 页。

② 《毛泽东外交文选》第 85、116 页。

① 叁见谢显益著:《折冲与共处——新中国对外关系 40 年》,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59 页。

② 《毛泽东外交文选》第 163—165、177—191 页。

平。而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各个国家都是需要的。国家不论大小,应该一律平等。应该反对大国谋求特别的权利,大国不应该损害小同,不应该在经济上剥削小国,在政治上压迫小国,不应该把自己的意志、政策和思想强加在小国身上③。同时,毛泽东认为应该采取些步骤使五项原则具体实现,使之不至成为抽象的原则。他批评英美等国口头上也说要和平共处,但是它们只是讲讲就算了,并不打算真要,并不采取具体步骤来实现。中国真要与它们和平共处、它们就不于了①。

通过正确的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国在 50 年代尽管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不承认和联合反对,但在外交上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胜利。首先中国与苏联为首的 10 多个社会主义国家率先建立了外交关系,并通过谈判与中国周边的一些亚洲国家及欧洲一些国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了外交关系。至 70 年代前期,以美国为首的长期反对中国的国家,也终于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自此以后, 由中国首创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通用准则,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政府领导人对国际外交理论的一大贡献。

(三)处置对美对苏关系是外交战略的轴心处置同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大国的关系,是毛泽东全部外交战略的轴心所在。对这两个大国关系的处置之所以成为毛泽东外交战略的轴心,是从 20 世纪初期以来所形成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以及政治势力范围的明确划分使然。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位处中国北方、国土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国俄罗斯,在列宁领导下通过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苏联;而大洋彼岸的新生资本主义大国美国则在战后迅速崛起成为世界上最为强盛的国家。这两个国家以不同的政治形象给中国以深刻的影响,也以不同的外交方式与中国进行交往。 20 世纪中期,当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人夺取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赢得了中国的独立和新生,使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从亚洲、从地球的东方站立起来的时候,对这两个国家关系的处置自然也就处于优先加以考虑的地位。

较之美国来说,苏联对中国革命、对毛泽东的影响更早、更直接,也更巨大。当 1917 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地球上诞生的时候,作为东方大国的中国正处于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民国政府后的复辟和反复辟的斗争中,也正处于反抗英、德、日本等帝国主义列强殖民侵略的斗争中。社会主义的苏联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对立面,它的社会主义榜样和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立场和政策,强烈地鼓舞着世界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 各个被侵略奴役国家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运动和各封建国家反封建专制压迫的民主革命运动。处于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中的中国,同样深受这种世界历史潮流的影响,尤其是领导中国革命的先进分子更是对列宁领导下取得的十月革命的胜利欢欣鼓舞。一时间,本世纪初叶许多觉醒了的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者纷纷转化力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者,以效仿苏联十月革命为时尚。另一方面,苏联的对外政策也助长着风起云涌的世界革命运动。苏联倡导成立的共产国际当时是世界各国共产党“支部”的领导中心,指导着各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同时也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革命者进行民主革命运动。这也就形成了本世纪初叶即已开始的中国革命力什么最后

③ 《毛泽东外交文选》第 163—165、177—191 页。

① 《毛泽东外交文选》第 186 页。

向往俄国革命的榜样。当北方吹来十月革命风之时,毛泽东就从一位崇尚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的热血青年转变为马列主义的信仰者。十月革命胜利后快要两年的 1918 年 8 月,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撰文如此赞叹道:“俄罗斯打倒贵族,驱逐富人,劳农两界合立了委办政府,”“全世界为之震动”① 他在多方寻求中国社会改造的办法而失望后,最终在 1921 年初选定了“激烈方法的共产主义”①。他当时对苏联抱有无限希望,向往不已。故当一些青年学子纷纷去欧、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勤工俭学或留学时,毛泽东首先想到的是“组一留俄队,赴俄勤工俭学。”②1921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成立。自那时起一直到 50 年代初斯大林逝世止,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问题上直接受共产国际、受列宁、斯大林的指导。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杰出领袖,在政治方向上始终是共产主义的拥护者。在大革命时期,他积极赞成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政策。在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时期,他以中国党的重要领导入的身份从共产国际那里得到了许多重要指示,尤其从列宁、斯大林的著作中得到了观察和指导中国革命问题的根本方法。在抗日战争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他与苏联共产党及斯大林在社会主义政治方向上保持着紧密联系,尽管在中国革命的具体策略上观点有巨大分歧。正因为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是一致的,所以毛泽东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和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在政治上外交上完全采取“一边倒”的政策,这种情形至 50 年代后期才开始改变。

美国是大洋彼岸新生的年轻资本主义国家,它在 18 世纪下半叶通过反对英国殖民主义的独立战争而获独立。独立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美国在政治上开始推行扩张主义政策。美国在 19 世纪末也步英、法、德、俄、日等国后尘而入侵过中国,它当时对中国提出过门户开放政策,虽然这一政策也主张保持中国领土的完整,但主要是出于防止沙俄等国对中国领土的掠夺而争得它自己利益的一种策略上的考虑。美国是一个从摆脱殖民压迫的历史中走过来的崇尚独立和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与另一些野蛮侵略和疯狂掠夺中国的殖民主义国家稍有不同,它善于通过教育①和医疗卫生等途径对中国产生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军事及政治援助,使美国在中国的影响差不多达到顶点。美国不仅从军事上装备中国国民党军队,还在 1943 年 12 月召开的英、美、中开罗会议保证把所有日本占去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并在德黑兰会议上坚决主张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中应享有大国的地位。在抗日战争后期,美国还企图弥台中国内部国共之间的分裂,井在抗日战争结束后充当国共之间战争调停人的角色。然而,美国敌视共产主义的政策和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计划最终使它完全倒向国民党反动派一方。在中国人民需要和平的时候,它不仅以大量美元和新式武器来装备蒋介石的军队,还直接帮助蒋介石打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美国又与残存在台湾的国民党政权勾结在一起,将其视为盟友。为遏制中国,遏制共产主义势力的发展,1950 年美国纠集和操纵联合国军队悍然发动侵朝战

① 《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 19m 年,第 390 页。

① 《毛泽东文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2 页。

② 《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 1990 年,第 467 页。

① 美国是参与 1900 年八国联军掳掠烧杀北京,在与中国订立不平等条约后,向中国政府迟还庚子赔款的国家,国民党政府用这笔退款在 1924 年设立“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

争,却被中朝两国军队击败,不得已在板门店签订和约。60 年代,美国又在越南冒险,再一次败北于有中国人民作坚强后盾的越南军队。与军事上的冒险相配合,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近 1/4 的世纪里,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上对中国一直实行“禁运”封锁政策。不仅如此,美国自持经济、军事实力雄厚,它赤裸裸地谋求霸权,在世界各地驻军,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自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 1972 年尼克松访华之前,美国所推行的霸权主义和孤立中国的政策,使它成为中国人民的仇敌,成为世界人民的公敌, 至少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是如此。

显然,美国人遏制共产主义、帮助蒋介石的错误政策直接把人民共和国推向了苏联一边。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入尽管信奉马列主义,但在外交政策上实行的是“联合世界上一切以平等待我之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在政治上外交上曾属意交好美国。在抗日战争开始的第二年,毛泽东就注意到英、美、法等各民主国家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援助中国的这一事实,并认为日本的进攻进一步加深了日、美间的矛盾,加深苏、中友谊,使“中、美、苏三国有进一步亲近的可能”①。1939 年。毛泽东在

《论持久战》英译本序言中指出要争取英。美清国的援助。 1944 年,毛泽东特地致信美国总统罗斯福,感谢他“为着团结中国以使击败日本并使统一的民主的中国成为可能而作的巨大努力,”并表示“深愿经过罗斯福总统的努力与成功,得使中美两大民族在击败日寇,重建世界的永久和平以及建立民主之中国的事业上永远携手前进。”②然而,美国政府却反其道而行之,它最终实行“扶蒋反共政策”。于是,毛泽东对美国政府敌视中国共产主义革命的错误政策予以尖锐的批评。毛泽东所持的立场是,不相信帝国主义的“好话”,也不害怕帝国主义的恐吓。他把帮助蒋介石打内战,手中拥有原子弹的美国帝国主义看成纸老虎,认为它完全可以被打败。当中国革命胜利在望时,毛泽东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不计前嫌,表示在美国“断绝和国民党反动残余力量的联系”③的前提下,可考虑与曾站在自己对立面的美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但由于美国政府仍一意孤行,继续奉行敌视人民中国的政策, 最终把中国推向了苏联一边,促进中国“一边倒”政策的实施进程。

处于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中国革命的国际政治格局中,中国实行一边倒向苏联的政策,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它使新生中国赢得了世界另一极政治力量的支持。新中国宣告成立的次日,苏联就宣布予以承认并决定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断绝同国民党当局的外交关系。两个月内,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阿尔巴尼亚、蒙古、朝鲜等国都迅速与新中国建交,越南也于 1950 年 1 月与新中国建交。紧接着,中国周边民族主义国家如印度、缅甸、斯里兰卡(锡兰)、阿富汗、巴基斯但、印尼也纷纷与中国建交。稍后,少数西欧国家如瑞典、丹麦,瑞士、芬兰等国也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中苏交好不仅使中国有强大的政治盟友,亦使中国避免于孤立地位,同时也使中国这个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主要亚洲国家获得了苏联的经济和科学技术援助,50 年代中国工业化的起步,与苏联的这种援助是分不开的。从世界政治

① 《毛泽东外文文选》第 17、40、87 页。

② 《毛泽东外文文选》第 17、40、87 页。

③ 《毛泽东外文文选》第 17、40、87 页。

大势看,尤其是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角度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立场看,苏联援助冲破帝国主义战线的东方大国中国,实际上也就是援助它自己。苏中结盟,不仅更加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也使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盟主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但是,由于苏联与中国在对待马列主义的理论问题上有原则分歧,又有大国沙文主义倾向,中国一边倒的政策并未奉行多长。如果说,毛泽东在 1956 年底还称赞“中国同苏联靠拢在一起”这种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还称赞苏联帮助中国设计了“化学、钢铁、炼油、坦克、汽车、飞机等工厂”①,而强调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没有帮助过中国的话,那么当 1957 年初周恩来率领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苏联捅穿“苏联那些顽固分子还要搞大国沙文主义那一套”时,毛泽东就扬言要把这些大国沙文主义分子“臭骂一顿”了①。但此时毛泽东还只是就中苏“内部”矛盾“抬杠子”而已,他还不急于谋求与另一极资本主义世界靠拢。当苏联的人造卫星上天以后,毛泽东在 1957 年 11 月莫斯科会议上甚至还这样认为,“国际形势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是东风压倒西风,“社会主义的力量对于帝国主义的力量占了压倒的优势。”尽管对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和强调资本主义的“和平过渡”不满,但此时中国还是坚定地站在苏联一极,与苏联等国在 1956—1957 年资本主义世界反苏反共浪潮中维护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

然而,中苏关系并不单方面取决于中国的意向,是苏联有损中国主权的对外政策最终激怒了毛泽东,加速了中苏分裂。1958 年夏,苏联要求与中国合作建立长波无线电台和核潜艇舰队,以强固自己的势力范围,尽管它此时正在谋求同美国等西方国家缓和紧张关系,以实行“和平共处”。当中国认为合作建立长波无线电台、核潜艇舰队有损中国主权而加以拒绝之后,苏联即在 1959 年单方面撕毁向中国提供核技术援助的协议,既报复中国又取悦于美国,并在中印冲突中持批评中国的立场。1960 年 7 月,苏联又单方面撕毁有关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召回了全部援华专家。接踵而来的是中苏之间数年之久的“大辩论”。此外,苏联还与美国、英国签订《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这显然是把中国作为异己的力量而置于一旁。1964 年夏,苏联外交部官员甚至暗示: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并不保证战时苏联协助中国,与之同时,中苏边界纠纷逐渐增多。1969 年 3 月, 苏军侵入中国领土珍宝岛。半年后,苏方扬言拟袭击中国西部的核基地,并鼓吹建立一个旨在对待中国的“亚洲集体安全体系”。在苏联媚美反华、敌视中国及核威胁面前,毛泽东并没有因中国势弱而有丝毫的怯懦屈服。相反, 面对两个强大的对手,他以大无畏的勇气将苏联与美国并称为“两个大纸老虎”①,认为它们最后是要倒的。但美苏南北夹击的严峻形势迫使毛泽东不得不寻求一种新的外交战略,以迅速改变这种被动局面。面对苏联更直接更咄咄逼人的攻势,毛泽东自然把目光重又投向美国,他拟采用一条“远交近攻” 的外交对策以重点对付虎视眈眈于北方的苏联。

而作为中国“头号敌人”的美国,由于 50 年代以来在亚洲的连连失败,

尤其是孤立中国的政策未获成功,自 60 年代后期开始调整和改变自己的外交

① 《毛泽东外交文选》第 279 页。

① 《毛泽东外交文选》第 282 页。

① 《毛泽东外交文选》第 523、592,595、604 页。

政策。特别是 1969 年尼克松新任美国总统以后,便开始摒弃社鲁门主义而推行尼克松主义。1970 年 10 月,尼克松公开表示了访华的愿望和设法使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愿望。这一举动正是毛泽东多年企盼和求之不得的事情。毛泽东及时地把握住了这一历史机遇,他在同年 12 月即表示欢迎尼克松饬华,并提醒美国“不必那么僵着”。美国想整中国或整苏联于己都不利②。中美双方在通过一系列的接触和安排之后,1972 年 2 月,尼克松总统终于飞抵北京与毛泽东会见,从而结束了中美之间 20 余年的对抗。中美和解、建交以后,毛泽东显然仍把美国与苏联并称为超级大国,但由于“现在不存在中美两国互相打仗的问题”③,他反对超级大国的侧重点便放在防备和打垮苏联对中国的进攻之上,尽管毛泽东认为苏联把手伸向欧洲、亚洲、非洲,国内困难很多, 力不从心④。在 20 多年的时间里,中国自 50 年代“一边倒”向苏联,到后来

演化为抗苏反美,发展到 70 年代前期的和美抗苏,这在外交战略上是一种巨大的变化,是在世界范围内处置美、中、苏大三角关系的一种历史性变化。自此以后,这种美、中、苏大三角关系一直延续至 20 世纪 80 年代末苏联解体、中苏对立的缓和和消除。然而,对美、中、苏这种大三角关系的适时处置确曾构成毛泽东的外交战略重心。

(四)结成国际统一战线是抗拒霸权主义的保证国际统一战线理论,是毛泽东把在国内政治斗争中所一贯奉行的革命统一战线理论推广运用于国际领域抗拒大国霸权主义的产物。这一理论首先在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斗争过程中产生,尔后围绕美、中、苏大三角关系的处置过程而得以发展,并最终以“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而达到终点。

毛泽东最初提出国际统一战线理论是在抗日战线时期。1937 年,毛泽东在《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一文中,有过“拥护国际和平阵线,反对德日意侵略阵线”①的提法。1938 年 2 月,毛泽东在延安反侵略大会上的演说中,在分析中国战胜日本的诸种条件时明确地指出:世界上“现在有三个反侵略的统一战线:中国的统一战线,世界的统一战线,还有一个日本的统一战线”(日本人民反侵略的统一战线)②由于中国“全国的反侵略统一战线”“恰好和历史上空前的全世界反侵略统一战线相遇合”,并且恰好和历史上空前的日本人民的统一战线相遇合,所以中国的抗战一定可以取得最后胜利。毛泽东还号召全中国人民和全比本人民实行大团结,坚持反侵略的目标,以把侵略者打倒③。毛洋东在这里虽然没有使用国际统一战线的提法,而是使用“世界的统一战线”的提法,但内容的实质是一样的。同年 5 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书中再次提到这三个统一战线,并使用了“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提法。他说,中国战胜日本“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

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①1939 年,

② 《毛泽东外交文选》第 523、592,595、604 页。

③ 《毛泽东外交文选》第 523、592,595、604 页。

④ 《毛泽东外交文选》第 523、592,595、604 页。

① 《毛泽东外交文选》第 2、7、8 页。

② 《毛泽东外交文选》第 2、7、8 页。

③ 《毛泽东外交文选》第 2、7、8 页。

① 《毛泽东外交文选》第 513 页。

毛泽东在《论第二次帝国主义战争》的演讲中还提出了组织“被侵略国家的反侵略统一战线”口号,他认为这个统一战线有四个可能的组成部分:在资本主义国家内,是人民统一战线, 无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内,是民族统一战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统一战线; 社会主义的苏联;各民主国家的资产阶级及其政府。这些成分中主要的力量是苏联,如果苏联同各个所谓民主国政府能够组成真正有效的统一战线,配合着各国的人民统一战线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统一战线,就能够制止或战胜各个法西斯国家的进一步侵略。”②

毛泽东规范使用国际统一战线的提法是在 40 年代初,见之于 1941 年他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对党内的指示中:“目前共产党在全世界的任务是动员各国人民组织国际统一战线,为着反对法西斯而斗争,为着保卫苏联、保卫中国、保卫一切民族的自由和独立而斗争。”中国共产党在全中国的任务是“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国共合作”,“在外交上,同英美及其他国家一切反对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者的人们联合起来,反对共同的敌人。”③这种情况表明,毛泽东的国际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几乎与抗日统一战线理论的形成在时间上同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由于世界出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毛泽东的国际统一战线理论便随着这两大阵营之间的斗争、分化而发展。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中苏同盟破裂之前, 毛泽东的国际统一战线策略是以社会主义苏联为中心的。他强调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世界各国人民的和平共处,以反对以美国为代表的霸权主义。中苏反目之后,毛泽东的国际统一战线策略所倚重的是第三世界广大弱小国家,结联第二世界国家,反对苏美两霸。从具体理论形态及其演进过程看,毛泽东的国际统一战线理论是借助“中间地带”理论演化过渡到“三个世界”理论而达到完善。

“中间地带”的理论在解放战争前期毛泽东就提出来了,其含义指苏美两个大国以外的国家。1946 年,毛泽东在回答美国记者关于美国是否可能举行反苏战争的提问时说:“美国和苏联打不起来,因为它们中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这里有欧、亚、非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美国反动派在没有压服这些国家之前,是谈不到进攻苏联的。”同时, 苏联是“世界和平的保卫者,是阻碍美国反动派建立世界霸权的强大因素, 有了苏联,美国和世界反动派的野心就根本不能实现。”①

新中国成立后,在业已形成的苏美两极政治格局的世界范围内,毛泽东的国际统一战线理论和策略便又具有了新的内容。这就是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优先发展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邦交关系,及注重发展同其他愿与中国邦交正常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邦交关系,同时也不排除同美英等国建立正常的邦交关系。但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采取不承认的敌视政策,这迫使毛泽东的国际统一战线理论具有倚重社会主义阵营、团结广大亚非拉国家,利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坚决反对美国霸权主义的色彩。与这种外交策略相对应,毛泽东的中间地带理论的内容也变得

② 《毛泽东军事文集》第 2 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471 页。

③ 《毛泽东外交文选》第 33 页。

① 《毛泽东外交文选》第 59—60 页。

丰富起来。50 年代前期,毛泽东在同英国工党代表团谈话时,对“中间地带” 的解释是,美国与苏联和中国各处于中间地段的两边,美国的目标是占领在这个包括日本、德国在内的广大中间地带的国家。因此,苏联,中国、英国和其他各国彼此都应靠拢些。同时,毛泽东也希望美国采取和平政策。①在“冷战共处”的 60 年代,毛泽东又设想英、法、苏、中在某些重大国际问题上取得一致意见,并进一步分析了中间地带国家的性质。他认为,处于社会主义阵营和美国之间的中间地带国家的性质各不相同,如英、法、比、荷等是有殖民地的国家,西德、日本等被剥夺了殖民地但是有强大垄断资本的国家; 几内亚、阿联、马里、加纳等是取得了真正独立的国家,还有一些名义上是独立实际上是附属的国家,等等。尽管“中间地带国家各式各样,各不相同, 但美国统统想把它们吞下。”②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是压迫者、剥削者、欺侮者,是矛盾的一个方面;全世界人民,包括工人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革命的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知识分子,是另一个方面。与大帝国主义美国有矛盾的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可以作为人民的间接同盟者”③, 这里明显可见,毛泽东的中间地带理论始终是为他的国际统一战线服务的, 目的是把美国这个大帝国主义彻底孤立起来以利打击。

60 年代前期,毛泽东提出有两个中间地带的论点。他在同日本客人谈话时说: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日本是第二个中间地带④。毛泽东认为,这些中间地带的国家以及东欧国家对美国不满意,对苏联也不满意。中国与苏联虽属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两个国家,但中、苏两国之间的关系还不如中国同日本自由民主党的关系好。⑤在这两个中间地带的论点中,“三个世界”的理论已呼之欲出了。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在提出两个中间地带理论的时候,也开始采用“第三世界”这一概念。1964 年与路易斯·斯特朗等人谈话时,毛泽东就曾这样说:“美国现在在两个‘第三世界’都遇到抵抗。第一个‘第三世界’是指亚、非、拉。第二个‘第三世界’是指以西欧为主的一批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有些还是帝国主义的国家。”①毛泽东还认为,美国不仅在两个第三世界都遇到抵抗,而且在苏联、东欧也会遇到抵抗。另一方面,作为“四大核强国之一”的苏联日子也不好过,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十三个国家中,支持赫鲁晓夫领导的并没有占多大的多数。不过,以上这种概念的演化并不是内容实质的变化,无论是中间地带概念还是第三世界概念,它指称的都是美、苏两极政治之间的大多数中小国家。但毛泽东这里论述问题的重心开始转移,在思想上开始突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阵营的界线,其中间地带或第三世界理论已明显有反对美苏两霸的新的特点。1964 年 1 月与法国议员代表团谈话时,毛泽东这样明确地指出, 要反对大国的欺侮,不管是资本主义大国也好,社会主义大国也好,都不准在别人头上拉屎拉尿。他还考虑到扩大第三世界以反对苏、美两霸问题,认为“如果把英国拉过来,从欧洲、巴黎到中国、日本,就可以把‘第三世界’

① 《毛泽东外交文选》第 161、487、487、509、507 页。

② 《毛泽东外交文选》第 161、487、487、509、507 页。

③ 《毛泽东外交文选》第 161、487、487、509、507 页。

④ 《毛泽东外交文选》第 161、487、487、509、507 页。

⑤ 《毛泽东外交文选》第 161、487、487、509、507 页。

① 《毛泽东外交文选》第 515、523 页。

扩大起来。”这样生产“大批大批的原子弹”、“经常拿在手上晃着吓唬人” 的美国和苏联也就只是“两个大纸老虎”。②

60 年代末和 70 年代初以来,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形势新的发展演化,苏联、美国两个超级大国既相互争夺又相互勾结、称霸世界的问题十分突出, 因此,团结亚、非、拉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联结西欧、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遏制苏联、美国的霸权主义便构成毛泽东国际政治战略的重心, 构成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的内容。这也促使毛泽东突破 60 年代提出的第三世界观点的内容,而提出了一全新的“三个世界”理论。1974 年,毛泽东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谈话时,着重谈了“三个世界划分”的问题。他明确指出: 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亚洲

(除日本外)、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第一世界是剥削者、帝国主义者或修正主义者,原子弹多,也比较富;第二世界是中间派,原子弹没有那么多,也没有那么富;第三世界是受剥削的人口众多的穷国①,因此,第三世界应团结起来,同第二世界协作,不要让苏联和美国把手伸得太长,对世界上的问题干涉太多。当然,这个曾在 70 年代风靡一时的三个世界理论并不是国际统一战线理论的全部。毛泽东的国际统一战线理论还包括其他许多策略方面的内容,如主张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反殖民、反种族压迫;号召亚、非、拉国家团结起来维护世界和平,缓和世界局势;提倡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不主张输出革命;在反对帝国主义政策时, 应将各帝国主义国家区别对待,将这些国家的政府与其广大人民区别开来, 将这些国家制定帝国主义政策的人们与政府机关一般工作人员区别开来,等等。总之,在具有丰富内容的国际统一战线理论中,三个世界理论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它更具战略意义。它的提出使毛泽东的国际统一战线理论达到一新的战略高度,并给予了世界人民反抗大国霸权主义的新的思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