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对文稿内容要有整体的了解,对重要篇目宜精心推敲,以把握文稿 的精神实质,析出含藏于中的几个核心思想观念
毛泽东早期思想于整个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大厦具有奠基意义,并且,它的许多重要思想已密不可分地溶入了毛泽东思想体系之中。因而,对毛泽东早期文稿加以整体的了解,析出含藏在文稿中的几个核心思想观念,对理解毛泽东思想具有启发意义。所谓整体的了解,是把毛泽东早期文稿看作一体的东西,看作“一”,然后把其中的各篇看作部分,看作“多”,在同一中把握差别。通过对这一历史时期的著作的悉心了解,便可以发现其中恒在的东西,发现含藏在文槁中的几个核心思想观念,这便是民主、爱国、教育、
理想、贵我、奋斗以及哲学上的动、抵抗和大变化等思想观念。
民主民主意识是青年毛泽东最早具备的一种思想意识,它是由对弱者的同情、对受地主老财剥削和压迫的劳动农民的同情中产生的。在少年时期, 毛泽东在家庭就反抗过专横的父亲,在家族内就反抗过专横的族长,有本能的民主意识。后随着知识的日增,毛泽东的民主意识便直接与现实政治联系起来,具体表现为对中国封建君主制的否定。 1910 年他在研读《新民丛报》
第 4 号《新民说》一文时曾如此批写道:“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家,宪法为人民所制定,君主为人民所拥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法令为君主所制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悦诚服者。前者,如现今之英、日诸国; 后者,如中国数千年盗窃得国之列朝也。①这里,青年毛泽东的思想尽管受梁启超保皇思想的影响,但其民主倾向已很鲜明。至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的民主思想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他已明确意识到世界上“吃饭问题最大”, “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他号召不要怕天、鬼、死人、官僚、军阀、资本家等。他主张“由独裁政治,变为代议政治。由有限制的选举,变为没限制的选举。”“由少数阶级专制的黑暗社会,变为全体人民自由发展的光明社会。”变教育“为平民教育主义”,变经济“为劳获平均主义”,变思想“为实验主义”,变国际战争“为国际同盟”。毛泽东说:“各种改革,一言蔽之,‘由强权得自由’而已。各种对抗强权的根本主义,为‘平民主义’(兑莫克拉西。一作民本主义,民主主义,庶民主义)。宗教的强权,文学的强权,政治的强权,社会的强权,教育的强权,经济的强权,思想的强权,国际的强权,丝毫没有存在的余地。都要借平民主义的高呼,将他打倒”①。毛泽东寄心于民众的大联合,并把北方的苏联看作民主的楷模:“我们且看俄罗斯的貔貅十万,忽然将鹫旗易了红旗”②。可见,从本能的民主意识发展到反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并将传统的民本主义与西方的“兑莫克拉西”联合起来,更展望北方苏联的民主模式,这便是青年毛泽东民主思想意识的演进历程。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民主思想便是从这种民主思想意识中演化而出的。当然,这里经过了一个过渡环节,即 1920 年的湖南自治运动。在自治运动中,毛泽东已作为一名民主战士出现。他谋求保障人民权利, 主张用直接、普遍选举来实行人民制宪,以有步骤地“采取民治主义及社会主义”③。
爱国毛泽东的爱国思想直接与反对外国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相联系。由于中国当时已是半殖民地的国家,毛泽东的爱国主义思想意识在少年时代就开始形成了。还是在故乡韶山,他读到一本关于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的小册子后,便对国家的前途感到担忧,开始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年毛泽东的爱国主义意识愈来愈强烈。辛亥革命爆发后,他随即弃学投军,参加革命。1915 年,毛泽东在一本揭露日本侵略中国及袁世凯卖国罪行的小册子《明耻篇》上,题写下表明自己心志的十六字:“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①这不仅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立场,也显露了他有志反抗外国侵略势力的刚决之心。 1916 年 7 月,毛泽东
①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293、340、701 页。
②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293、340、701 页。
③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293、340、701 页。
①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11、51、394、397、560 页。
在给友人肖子升的信中,更是表明了对妄图独霸中国的日本的满腹仇恨和对国人不觉悟的忧虑。他写道:日本“无论何人执政,其对我政策不易。思之思之,日人诚我国劲敌!感以纵横万里而屈于三岛,民数号四万万而对此三千万者为之奴⋯⋯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而国人犹沉酣未觉,注意东事少。愚意吾济无他事可做,欲完自身以保子孙,止有磨励以待日本。”② 在信中,他还表达了“中国兴会稽之师”、“既服三岛”的愿望。由此可见, 青年毛泽东的爱国主义是以民族主义为基础的。在五四运动前后,毛泽东的爱国主义思想有了一个较大的变化,即已与“世界主义”联系起来了。这时, 毛泽东不仅企盼中华民族有“将较任何民族为彻底”的改革、光明和成功,③ 不仅在考虑“民族自决问题”④并且已站在“取世界主义,而不采殖民政策” 的立场。他说:“世界主义,愿自己好,也愿别人好,质言之,即愿大家好的主义。殖民政策,只愿自己好,不愿别人好,质言之,即损人利己的政策。” 他进而认为,“世界大同,必以各地民族自决为基础”,而民族自决,“即是促进大同的一个条件”⑤。尽管此时毛泽东对殖民、侵略发生的根本原因缺乏足够的认识,也并未找到通向以民族主义为中心的爱国主义道路,对什么是世界主义也不甚清楚,但这些却构成他的民族的和民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的基底,亦构成他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的基底。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规定的反对帝国主义的任务便是要使中国免除遭受殖民、侵略的痛苦,他的国际主义原则也是要使世界上各民族、各国家互相尊重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教育教育在青年毛泽东那里是一个具有十分丰富内容的概念。它更多地与整个社会的教育相联系,并包含学校教育。这种教育不仅重视青少年的文化知识培养,更重视全社会所有人的思想启蒙和改造。它的主要特点是:为社会政治改造的目标服务,与社会活动和生产劳动相结合。青年毛泽东的教育思想与他当时政治思想的取向是一致的。他认为,只有从兴教育、开民智着手,才能达到改造和拯救中国的目的。在《商鞅徙木立信论》中,他叹“吾国国民之愚”,叹“数千年来民智黑暗”①。在一封致友人的信中,他指出在“黯淡闭塞”的“当今之世”,“强聒不舍,可以振国”②。而在致黎锦熙的信(1917、8、23)中,毛泽东则在考虑“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 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他认为中国的思想与道德,“伪而不真,虚而不实”,“五千年流传到今,种根甚深,结蒂甚固,非有大力不易摧陷廓清。”③而“吾人欲使此愚人而归于智,非普及哲学不可。”④他那时就已“久思组织”“采古讲学与今学校二者之长”的私塾。五四运动之后, 毛泽东便致力于宣传新思想、传播新文化的工作,并在湖南长沙发起成立文化书社,“以最迅速、最简便的方法,介绍中外各种最新书报杂志,以充青
②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11、51、394、397、560 页。
③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11、51、394、397、560 页。
④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11、51、394、397、560 页。
⑤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11、51、394、397、560 页。
①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2、13、86、88、499 页。
②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2、13、86、88、499 页。
③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2、13、86、88、499 页。
④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2、13、86、88、499 页。
年及全体湖南人新研究的材料。”⑤正是从“大教育”思想出发,毛泽东试想把学校教育纳入社会教育之中,或试想把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他在《夜学日志首卷》中写道:“我国现状,社会之中坚实为大多数失学之国民,此辈阻碍政令之推行、自治之组织、风俗之改良、教育之普及,其力甚大。”而他主持创办夜学的日的,一是为“造成新国民及有开拓能力之人材”,二是为“仁人之所宜矜惜”“小人”,三是为“吾等实习之场”,四是为“社会与学校团结一气”。这样,“久之,社会之人皆学校毕业之人, 学校之局部为一时之小学校,社会之全体实为永久之大学校。”①l919 年 12 月,毛泽东为“办一实行社会说本位教育说的学校”“曾草就计划书。”计划书中“学校的办法”是:“学校教授之时间,宜力求减少,使学生多自动研究及工作”。而“工作须为生产的,与实际生活的。”毛泽东认为:“言世界改良进步者,皆知须自教育普及使人民咸有知识始。”“然兴办学校, 不过施行教育之一端。而教育之全体,不仅学校而止,其一端则有家庭,一端则有社会。”故“创造新学校,施行新教育,必与创造新家庭新社会相联。”
②在《湘潭教育促进会宣言》中,毛泽东强调指出:“教育为促使社会进化之
工具,教育者为动用此种工具之人。”他慨叹主持教育者“不察世界潮流”, 不能改善和革新教育。③正是以“社会说本位教育说”为导向,所以湖南自治运动失败以后,毛泽东又把目光转向教育,“另造环境,长期的预备,精密的计划。”④在 1920 年 11 月给向警予的信中他这样写道:“教育未行,民智未启,多数之湘人,犹在睡梦。”“湖南人脑筋不清晰,无理想,无远计, 几个月来,已看透了。政治界暮气已深,腐败已甚,政治改良一途,可谓绝无希望,吾人惟有不理一切,另辟道路,另造环境一法。教育系我职业,顿湘两年,业已决计。”⑤
理想青年时期是人们的理想树立时期,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树立起远大的理想。这种远大理想的树立主要来之于他的政治忧患意识和政治抱负,当然也得益于他的老师的启发及古代中国文化的养育。在《讲堂录》中,就有“高尚其理想”、“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动皆期合此理想”、“理想者, 事实之母也”等言论,亦有孔子、孟子“尝言志”的内容。①古今中外的圣贤豪杰,都是青年毛泽东引为榜样的理想人物。毛泽东所言的志,是指“照此以定吾人心之所之”的“宇宙之真理”,而非指什么“有志为军事家”、“教育家”等等,那只是一种盲从和模仿性。他说:“欲立真志”、“必先研究哲学、伦理学,以其所得真理,奉以为己身言动之准,立之为前途之鹄,再择其合于此鹄之事,尽力为之,以为达到之方,始谓之有志也。”②可见,青年毛泽东所说的志向或理想,首先是以“得真理”为前提的。而探得“大本大源”或“宇宙之真理”的圣贤,其责任便是“存慈悲之心以救小人”。毛泽东认为“孔子知此义,故立太平世为鹄”。③由于受中国古文化的熏陶和当
①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97、449—454、495、577、548 页。
②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97、449—454、495、577、548 页。
③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97、449—454、495、577、548 页。
④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97、449—454、495、577、548 页。
①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589、86、89、89、601 页。
②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589、86、89、89、601 页。
③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589、86、89、89、601 页。
时环境的影响,青年毛泽东把追求“大同”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大同者, 吾人之鹄也”)。④毛泽东的这种“大同”理想,在当时具体表现为“在岳麓山建设新村”的动议,而在后来找得马列主义的真理之后,便是借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途径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贵我、奋斗贵我和奋斗是毛泽东早期思想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最先是由毛泽东从先生们那里继承过来的。《讲堂录》中有这样的记录:“重现在有两要义,一贵我,(求己)、(不责人)。二通今,如读史必重近世, 以其与我有关也。”“横尽空虚,山河大地一无可恃,而可恃惟我(贵我)。
⑤这种贵我是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以我立说,乃有起点,有本位”,
①因为“社会为个人而设,非个人为社会而设也。”②由于受泡尔生伦理观念
的影响,毛泽东进而认为:“个人有无上之价值,百般之价值依个人而存, 使无个人(或个体)则无宇宙,故谓个人之价值大于宇宙之价值可也。故凡有压抑个人、违背个性者。罪莫大焉。”③贵我,就要“以贤圣为祈向”,有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远大志向。④而远大志向和理想的达到则需要奋斗。在《讲堂录》中,有这样的奋斗例子:“夫以五千之卒, 敌十万之军,策罢乏之兵,当新羁之马,如此而欲图存,非奋斗不可。”⑤ 而奋斗,需要有“朝气”,需要“药文弱”,需要有毅力。“惟安贫者能成事,故曰咬得菜根,百事可做。”⑥奋斗,更需要有舍死之精神:“吾尝观古来勇将之在战阵,有万夫莫当之概,发横之人,其力至猛。谚所谓一人舍死, 百人难当者,皆由其一无顾忌,其动力为直线之进行,无阻回无消失,所以至刚而至强也。豪杰之精神与圣贤之精神亦然。”⑦可以说,贵我与奋斗,对毛泽东一生都有重大的影响,他们从精神上支持了毛泽东事业的成功。
动、抵抗和大变化动、抵抗和大变化是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中的几个重要概念,它们在毛泽东全部哲学思想及整个毛泽东思想中都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动,指天、地、人的存在方式或本性。在《体育之研究》中毛泽东涉及了这一问题,他说:“人者,动物也,则动尚矣。人者,有理性的动物,则动必有道。⋯⋯动以营生也,此浅言之也;动以卫国也,此大言之也,皆非本义。动也者,盖养乎吾生,乐乎吾心而已。⋯⋯愚拙之见,天地盖惟有动而已。”⑧毛泽东不仅认为“天地盖惟有动而已”,而且认为人这种有理性的动物“动必有道”,这种道,便是有规则的动,即体育。“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①使人“身心皆适”。青年毛泽东认为“讲体育必自自动始,”他更强调“内在主观的”方面,说“内
④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589、86、89、89、601 页。
⑤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589、86、89、89、601 页。
①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144、146、151、589、585、591、220、69 页。
②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144、146、151、589、585、591、220、69 页。
③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144、146、151、589、585、591、220、69 页。
④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144、146、151、589、585、591、220、69 页。
⑤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144、146、151、589、585、591、220、69 页。
⑥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144、146、151、589、585、591、220、69 页。
⑦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144、146、151、589、585、591、220、69 页。
⑧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144、146、151、589、585、591、220、69 页。
①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72、69、85、183、181、183、181、186 页。
断于心,百体从令”。②正因为心的作用甚大,故青年毛泽东在致黎锦熙的信中认为“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③与动相联系的是抵抗。毛泽东在研读泡尔生的《伦理学原理》时,当书中言及“无抵抗则无动力,无障碍则无幸福”时,他批写道:“至真之理。至澈之言。”④抵抗,在毛泽东早期著作中其含义较丰富,有矛盾、竞争、对抗等意思。抵抗是一种自然状态:“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⑤抵抗也是一种社会状态:“圣人者,抵抗极大之恶而成者也。”⑥抵抗与势力同时发展:“盖人类之势力增加,外界之抵抗亦增加, 有大势力者,又有大抵抗在前也。”⑦抵抗乃人性所喜:“毫无抵抗纯粹之平安,非人生之所堪”;“一人大同之境,亦必生出许多竞争抵抗之波澜来”; “吾人览史时,恒赞叹战国之时,刘、项相争时,汉武与匈奴竞争之时,事态百变,人才辈出,令人喜读。至若承平之代,则殊厌弃之。非好乱也,安逸宁静之境,不能长处,非人生之所堪,而变化倏忽,乃人性之所喜也。”⑧ 随“抵抗之波澜”而来的是变化或大变化。“世上各种现象只有变化,并无生灭成毁也,生死也皆变化也。”“国家有灭亡,乃国家现象之变化,”“国家有变化,乃国家日新之机,社会进化所必需也。⋯⋯国家如此,民族亦然, 人类亦然。各世纪中。各民族起各种之大革命,时时涤旧,染而新之,皆生死成毁之大变化也。宇宙之毁也亦然。⋯⋯盖毁旧宇宙而得新宇宙,岂不愈于旧宇宙耶!”① 正因为把生死成毁的大变化看作事物发展的本质和普遍现象,所以青年毛泽东对之引以为壮。他以人之生死巨变来说明问题:“死也者,亦吾有生以来一未尝经验之奇事也,何独不之好乎?⋯⋯或者乃惧其变化之巨,吾则以为甚可贵,于人生世界之内,向何处寻此奇伟之巨变,于人生之世界所不能遇者,乃以一死遇之,岂不重可贵乎?大风卷海,波澜纵横, 登舟者引以为壮,况生死之大波澜何独不知引以为壮乎!”②
②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72、69、85、183、181、183、181、186 页。
③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72、69、85、183、181、183、181、186 页。
④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72、69、85、183、181、183、181、186 页。
⑤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72、69、85、183、181、183、181、186 页。
⑥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72、69、85、183、181、183、181、186 页。
⑦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72、69、85、183、181、183、181、186 页。
⑧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72、69、85、183、181、183、181、186 页。
①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 199—202、19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