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牢牢掌握舆论阵地时时注意宣传人民——《论述》编研究
舆论宣传和新闻主要是为革命事业服务,这一根本特征首先为中国社会处于革命时代的先决条件所规定。在 20 世纪上叶长达半世纪之久的反帝反封
① 《毛泽东新闻工作选》的内容不只是涉及新闻,甚至主要地是包括舆论宣传乃至文化教育等等。所以, 本文在对文选作研究时,顾全了毛泽东(接下页)
建的民主主义革命时代,革命党人(起初包括国民党人)为了成功革命事业, 首先以强大的舆论向封建势力及帝国主义列强发起了猛烈进攻,这期间的全部舆论宣传和新闻工作,都是为革命党人的革命事业服务,它宣传革命,打击敌人,教育人民,以唤起和鼓动人民参加革命与支持革命。为此目的,从事革命的舆论宣传和新闻工作者如何利用各种舆论手段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并适应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而确定一定时期和阶段的宣传工作重点,以良好的写作技能写出文风活泼、使人爱看的文章,便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的《论述》编,充分体现了这一革命时代舆论宣传和新闻工作的时代特色。
(一)舆论宣传和新闻主要是为革命事业服务,为领导革命事业的政党的政治路线、方针、政策服务提倡舆论宣传和新闻为革命事业服务,为革命党人的政治路线、方针、政策服务,是毛泽东自领导宣传与新闻工作之始就具有的思想,也是毛泽东一以贯之的思想。在《论述》编的第一篇文章,毛泽东于 1925 年 12 月所撰写的《政治周报发刊理由》中。毛泽东开首就指出: “为什么出版《政治周报》?为了革命。”《政治周报》的责任是“向反革命宣传反攻,以打破反革命宣传。”①这里点明毛泽东舆论宣传和新闻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50 年代中期,毛泽东在对一篇文章的按语中,把舆论宣传工作生动地比作是“大喊大叫”,他说:“一个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总是要伴随一场大喊大叫的,这就是宣传新制度的优越性,批判旧制度的落后性。”
①这里揭示了舆论宣传工作的时代特征和意义,即舆论宣传和新闻工作是伴随
革命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它的全部宗旨是为革命党人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这一宏伟事业服务,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其目的是唤起广大人民起来参加和支持革命,以夺取革命的胜利。以上这两段时间相距 30 年,在不同时期所作出的论述表明,毛泽东一贯强调舆论宣传和新闻工作应无条件地宣传党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特别是在大革命失败、国共合作破裂、共产党人独立地担负起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重任以后,毛泽东对宣传和新闻工作对革命事业无条件的服从性强调更甚。
1942 年,毛泽东在《增强报刊宣传的党性》一文中这样指出:务使报刊宣传服从于党的政策,要对宣传人员及宣传工作及时指导,认清楚通讯社及报纸是革命政策与革命工作的宣传者组织者这种伟大作用,要讨论新闻政策及社论方针,加强对通讯社及报纸的领导,务使其宣传完全符合于党的政策, 务使宣传增强党性,并克服宣传人员中闹独立性的错误倾向②。在 1944 年 3 月的陕甘宁边区文化教育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号召领导同志“应该把报纸拿在自己手里,作为组织一切工作的一个武器,反映政治、军事、经济又指导政治、军事、经济的一个武器,组织群众和教育群众的一个武器。”
③他以“全党办报”这一夸张说法来说明报刊宣传工作的重要,认为报上登“一
条很好的新闻”,比“讲好多话还起作用”①。根据中国文盲众多、识字人较少,人们的文化水准普遍较低的国情,毛泽东把办报工作与普及教育有机地
①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3、5 页。下引此书,不再注出版社年版。
①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 178、97、113 页。
②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 178、97、113 页。
③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 178、97、113 页。
①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 115、117、149、150、156、15 页。
联系起来,他强调只有普及教育才能使更多的群众看报,更好地发挥报纸的宣传作用。故他主张组织村办小学或组织识字组,消灭文盲,希望能使边区群众在几年内“人人都可以看群众报,有三分之一的人能看解放报”②。在1948 年 2 月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毛泽东更是强调“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③他鼓励报务工作者“把报纸办得引人入胜,在报纸上正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并认为“这是党的工作中的一项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④总之,毛泽东认为报纸是党中央的喉舌,“各地党报必须无条件地宣传中央的路线和政策”⑤。
为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服务是毛泽东舆论宣传和新闻工作的宗旨,注重时效则是毛泽东舆论宣传和新闻工作的生命。毛泽东强调舆论宣传和新闻工作一定要迅速准时,讲究时效,善于随着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的发展、形势的变化而改变和确定舆论宣传、新闻工作的重点。尤其是宣传工作,还须根据不同的对象侧重宣传某些不同的内容。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认为“红军宣传工作的任务,就是扩大政治影响,争取广大群众。”他把这一任务看成是“红军第一个重大的工作”,认为红军“这个宣传任务之实现,才可以实现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建立政权,消灭反动势力,促进革命高潮等红军的总任务。”⑥
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为全党及时提出了新任务:依靠工人阶级,联合农民和一切革命的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为驱逐日本帝国主义而斗争①。为此,全部舆论宣传和新闻工作就要围绕这一任务旋转。这一时期毛泽东在多篇文章中尤其是在为一些报刊所写的发刊词中不同程度地阐明了宣传舆论应围绕这一总任务而展开工作的策略。例如,在《高度发扬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一文中, 毛泽东这样指出,在抗日战争初期,全民族的第一个任务在于“高度发扬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克服一部分人的悲观情绪,坚持拥护政府继续抗战的方针,反对任何投降妥协的企图,坚持抗战到底。”为此目的,报纸刊物,学校、宣传团体及文化艺术团体等应“作广大之宣传鼓动,坚定地有计划地执行这一方针”。“用以达到提高民族觉悟、发扬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之目的”
②。1940 年,毛泽东根据当时国内政治形势的具体变化,认为报刊宣传的政治方向是强调抗战、团结和进步,以反对一切危害抗战的言行,以期抗日事业有进一步的胜利③。1941 年,毛泽东在《延安〈解放日报〉发刊词》中, 更是简明扼要地强调报刊宣传要为党的总路线服务这一立场,他着重指出: “中国共产党的总路线”,也就是《解放日报》的使命,这一使命可以“团
②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 115、117、149、150、156、15 页。
③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 115、117、149、150、156、15 页。
④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 115、117、149、150、156、15 页。
⑤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 115、117、149、150、156、15 页。
⑥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 115、117、149、150、156、15 页。
①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 47、39—40、50、55、133 页。
②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 47、39—40、50、55、133 页。
③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 47、39—40、50、55、133 页。
结全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一语足以尽之”④。
在解放战争初期和中期,为适应形势的发展,毛泽东为宣传工作及时规定了新的内容。如军事上“适时揭露敌人”,“不再是向军民描写美蒋怎么厉害”,而是要“强调我军必胜蒋军必败”⑤,以坚定战胜敌人的勇气。在阶级政策、经济政策上的宣传,要注意研究中央政策,纠正错误观点,如宣传政权机关是“应当代表一切劳动群众(工人、农民、独立工商业者、自由职业者及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及中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的,而以劳动人民为主体。”而不能宣传“是农民代表大会及其选出的政府”①。对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宣传,应克服左倾错误,如“不是宣传依靠贫农、巩固地联合中农,消灭封建制度的路线,而是孤立地宣传贫雇农路线。不是宣传无产阶级联合一切劳动人民、受压迫的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其他爱国分子(其中包括不反对土地改革的开明绅士),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人民民主的政府, 而是孤立地宣传所谓贫雇农打江山坐江山,或者说民主政府只是农民的政府,或者说民主政府只应该听工人和贫雇农的意见,而对中农,对独立劳动者,对民族资产阶级,对知识分子等,则一概不提。”②此外,还要注意克服在全党问题上的唯成份论错误宣传,土地改革问题上助长急性病的宣传,在工商业和工人运动的方针上存在严重“左”的倾向等等,否则,这就完全脱离了中央线路。在解放战争后期接管城市的工作中,毛泽东指出宣传、新闻工作要立即转入“为生产建设这个中心服务”,在政治路线上宣传“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争取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民族资产阶级分子及其代表人物站在我们方面,或者使他们保持中立,以便向帝国主义者、国民党、官僚资产阶级作坚决的斗争, 一步一步地去战胜这些敌人。同时即开始着手我们的建设事业,一步一步地学会管理城市,恢复和发展城市中的生产事业。”③“城市中其他的工作,例如党的组织工作,政权机关的工作,工会的工作,其他各种民众团体的工作, 文化教育方面的工作,肃反工作,通讯社报纸广播电台的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④
由上可见,适应形势变化的发展,确定一定时期宣传舆论的方向和重点, 是毛泽东舆论宣传和新闻思想的活力之所在。
毛泽东舆论宣传和新闻思想的一大特点是因对象而异,注重效果,有针对性而不千篇一律,并随时改进工作。这表现在对党内、军队内的宣传,对广大民众的宣传以及时敌人的宣传,其内容都有所侧重或根本不同。例如, 党内宣传重在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教育,尤其是在党内遭受教条主义之害时,毛泽东更是注意全面进行端正党风、学习、文风的教育,以克服主观主义、宗派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艺术,提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的自觉性。他倡导党的领导干部应学会善于把党的政策贯彻到群众中
④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 47、39—40、50、55、133 页。
⑤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 47、39—40、50、55、133 页。
①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 133、141、142、163,164 页。
②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 133、141、142、163,164 页。
③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 133、141、142、163,164 页。
去、善于掌握群众路线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军队内的宣传,主要是教育军队听从党的指挥,提高政治和军事素质。同时把军队内的英雄事迹广为传播,鼓励全军将士在战时成为英勇杀敌的模范,在平时成为拥政爱民的模范。
对民众的宣传,包括对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宣传,如对广大农民中的各阶层、工人、城市贫民、中小商人、知识分子、劳苦青年、游民以及民族资产阶级的宣传等等,都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革命者每到一地,都要有适合那个地方的宣传口号和鼓动口号,以切合群众的情绪,鼓动群众的革命热情。宣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要注意唤醒占总人口半数的妇女的革命觉悟。
毛泽东非常关注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形式,他从当时中国的现实文化条件出发,指出对群众的宣传可以宣传队、传单、布告、简报、壁报、画报以及演讲等多种形式展开。文字宣传力戒长篇大论、内容深奥,宜简明易懂,要切合群众心理,切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情绪,使群众一看或一听就明白,这样,群众的积极性就可随时调动起来。此外,在宣传党的革命方针政策时, 还可同时结合对群众进行文化教育,扫除文盲和愚昧,使群众变得聪明起来, 从而真正成为拥护革命的基础。①
对敌人的宣传,主要以“事实说话”,在系统研究、了解敌人情况的前提下,向他们展开强大的舆论进攻,广泛利用电台、报刊杂志以及传单揭露敌人的反革命、反共等恶劣行为,不仅使国内广大民众知道,还要在国际上造成一定的影响。例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可以简短文字材料、标语、传单向敌人作宣传, 向敌人邮寄宣传品,优待俘虏兵,进行教育后再放回去, 以在白军中散布红军的影响。抗日时期可以将一些反法西斯的文章译成外文向国际作宣传,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恶及国民党投降派的丑行。同时,还可将这种舆论宣传与革命军队的武装斗争相互结合起来,如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抗击或围歼敌军时以强大的舆论和心理攻势促使日本侵略军、伪军或国民党官兵投降,等等。此外,还可以吸收党外人士配合进行宣传以扩大宣传的广度,如让党外人士在共产党党报党刊上发表言论,并尽可能吸收党
① 毛泽东在 30 年代初写的一本《普遍地举办〈时事简报〉》的小册子能典型地说明怎样对广大群众进行宣传的问题。在这本小册子中,毛泽东首先指明了举办《时事简报》的意义:《时事简报》是苏维埃区域中提高群众斗争情绪、打破群众保守观念的重要武器,在新争取的区域对于推动群众斗争更有伟大的作用。接着毛泽东详细说明了《时事简报》的内容和编写办法:1.它是大纸张写大字;2.它不做文章只登群众斗争的消息;3.在消息中插句把两句议论进去,使看的人明白其意义:4.登消息的次序是由本乡及本区、本县、本省、本国及外国,由近及远,看得很有味道;5.地方的《时事简报》要完全用本地的土话;6.简报的材料从本地和近地采取,远地、全国和国际的材料则从有关报刊上采取;7.文字和材料都要是有鼓动性的;8. 严禁扯谎;9.《时事简报》三天出一张,斗争紧张的地方可以一天出一张;1O.县、区苏维埃有专人编稿, 内容以本地为主,发给各乡村张贴,给群众看,同时又可做群众识字的材料;11.新闻条数的大概分配是: 比如一期《时事简报》有八条新闻,那未县苏的稿子四条,区苏加上三条,乡苏加上一条;12.编《时事简报》的目的主要是给群众看;13.红军在散开做群众工作时和集团驻扎训练时,《时事简报》因宣传对象不同而其内容的编写应不同;14.红军编的《时事简报》本军、本地消息要多,要占十分之七,国际国内消息则只占十分之三,这样才能引起士兵和群众看报的兴趣;15.《时事简报》的新闻一定要是与群众生活紧密地关联着的;16.《时事简报》一定要大纸张、大个字写的,油印的要不得。它是极大黑墨字,稀松七八条, 看上去明明朗朗,看完了爽爽快快,是真正群众的读物。(《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 26—33 页。)
外人员参加党报编辑工作,使报纸刊物办得更好,更有说服力,更有影响。
(二)宣传与新间工作者应具备良好的理论素质,应提倡新鲜活泼的文风注重宣传、新闻工作者的素质,提倡言之有物的新鲜活泼的文风,是毛泽东宣传和新闻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舆论宣传和新闻工作质量如何,与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员的素质直接相关,与文章的质量直接相关。
舆论宣传和新闻工作者应具有哪些素质呢?毛泽东认为,他们首先要有政治家素质,有党性,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有冷静的头脑,有分析的方法。对于这一问题毛泽东在 50 年代以后的多次谈话中论述得较为集中。1957 年同新闻出版界代表谈话时,毛泽东从在社会主义社会如何办报谈起,鼓励新闻出版界对办报心中无数不要紧,慢慢会有数的。对于马克思主义修养不足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只要好好学习就行。毛泽东认为在知识分子当中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很有必要的,学得多了,就会把旧思想推了出去,抛弃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①从这段谈话中明显可见,毛泽东认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是报刊新闻工作者必备的素质之一。1959 年,毛泽东在同《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谈话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书生办报,最大缺点是多谋寡断,没有要点,言不及义①。毛泽东还指出,尤其是报纸的领导工作者,要学会按马克思主义办事,按客观情况办事,免除教条主义,才能办出群众爱看的报纸来。鉴于这一问题的重要,毛泽东提出一个要求:备省、市、自治区要有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要有自己的出色的报纸和刊物的编辑和记者。②这些话表明,毛泽东对报刊新闻工作者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政治素养的具备问题十分关切。
报刊新闻工作者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根本的一条是要学会掌握分析的方法,看问题不要有片面性,即不要思想上的绝对化,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不要只看到好的,看不到坏的,只能赞扬,不能批评;认为我们的工作一切都好或一切都坏都不合乎事实。在 1957 年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毛泽东专门强调了这一问题。他指出,所谓片面性,就是违反辩证法。故要克服片面性,就要把辩证法逐步推广,逐步地学会使用辩证法这个科学方法。毛泽东告诫宣传工作者切记要“老老实实地办事,对事物有分析,写文章有说服力,不要靠装腔作势来吓人。”如果掌握了辩证法,神气十足,但没有货色,不会分析问题,讲不出道理,没有说服力的文章就会减少。③
鉴于记者是宣传和新闻工作的第一线人物,是新闻的直接制作者,毛泽东尤其要求记者头脑要冷静,遇到问题要有分析,要有正确的看法、正确的态度。1958 年 11 月与吴冷西谈话时毛泽东着重谈到这一点,他说,记者要善于比较,善用“勾推法”,不要看到好的就认为全好,看到坏的就认为全坏。记者要独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不要人家讲什么,就宣传什么,要经过考虑。①
克服片面性,写文章有独立见解,归根结蒂在于宣传新闻工作者敢于讲
①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 186、188 页。
①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 215、201、197 页。
②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 215、201、197 页。
③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 215、201、197 页。
①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 212、125—127 页。
真话。尤其是对党的领导干部,毛泽东更是提倡他们讲真话,不偷、不装、不吹,有良好的文德文风。对这一问题毛泽东在 40 年代有专门的论述。在为党的七大所作的报告中,毛泽东针对党内存在“偷”、“装”、“吹”的不良现象,进行了认真的批评。他指出:所谓偷就是偷东西,装就是装样子, 吹就是吹牛皮。而不偷,就是不把人家写的整个小册子,给调换上几个名词。就说是自己写的,把自己的名字安上就出版了。如果这样,就是偷,就是做贼,就是抄袭,就是不诚实。马克思的就是马克思的,列宁的就是列宁的, 不要偷。不装,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不懂装懂。党内不允许装,对马克思主义知道得少也不要装,知道多少就是多少。不吹,就是报实数,“实报实销”,不夸大,不扯谎,尤其是要克服向上级报告工作“夸大一点”这种习惯,还要把自己领导工作的缺点向人家公开。②毛泽东这番富有针对性的话,在批评偷、装、吹的不良习气时,极力提倡不偷、不装、不吹,敢于讲真话的可贵品德和作风,这对于每个宣传、新闻工作者来说都是适用的。
毛泽东不仅厌恶那些偷、装、吹的文章,更是反对做“党八股”文章。在延安时期所作的著名的《反对党八股》的演说中,他大力提倡端正的党风、严谨的学风和新鲜活泼的文风,并历数了党八股的八大罪状。毛泽东指出党八股的罪状其一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其二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其三是无的放矢,不看对象;其四是语言无味,象个瘪三;其五是甲乙丙丁、开中药铺;其六是不负责任,到处害人;其七是流毒全党,妨害革命;其八是传播出去,祸国殃民。正因为党八股危害极大,所以毛泽东在演说中号召全党去打倒它,抛弃它,代之以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同时,毛泽东还阐明了提倡马克思列宁主义文风的前提是讲究文章之道。他指出,写文章要象列宁那样先搞调查研究;要象季米特洛夫提倡的学会说群众懂得的话;要遵守鲁迅提出的几条规则:如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不生造除自己以外准也不懂的形容词之类。①
在 50 年代末,毛泽东根据自己长期从事文字著述的经验,进一步阐述了写文章注意文法修辞的重要性,指出文章的要义是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他要求文章作者应以真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干部和群众,把自己的心交给他们与之产生共鸣。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的有关章节中,毛泽东专门谈了这个问题。他说,文章和文件都应具有三种: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准确性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逻辑问题;鲜明性和生动性除了逻辑问题以外,还有词章问题。他批评许多文件的缺点是概念不明确,判断不恰当,缺乏逻辑性,不讲究词章,看这种文件是一场大灾难,枉费精力又少有所得, 故一定要改变这种不良的文风。为此,毛泽东强调各级领导部门要大力培养一些较多地懂得马列主义,又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科学知识、词章修养的“秀才”。②在《〈合作社的政治工作〉一文按语》中,他也强调了讲究文法和修辞的重要,并批评一些人写文章不生动,不形象,不讲究文法和修辞,好象
②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 212、125—127 页。
①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 70—86、207、208、180 页。
②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第 70—86、207、208、180 页。
是立志要让读者受苦似的。③
毛泽东对电文、报告、指示、决定一类的文字要求更是严格,认为更应纠正文字缺点。 1951 年他在审阅一件中央指示时特地指出了这一问题,他说:一切较长的文电,均应汗问见山,首先提出要点,先用极简要文句说明全文的目的或结论,这便是新闻学上称为的“导语”,亦即古人所谓“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以唤起阅者注意,使阅者脑子里先得一个总概念,不得不继续看下去。为文应分清条理,去掉空话,但不可违背文法,并注意文字的形象性和鲜明性。①
对于报刊文章,毛泽东认为题材应活泼多样,文风更宜通俗亲切,才会引人入胜。在 50 年代后期与新闻出版界代表座谈时,他多次强调了这一点, 说:“报纸搞得活泼,登些琴棋书画之类,我也爱看。”报上的文章不仅宜“短些、短些、再短些”,而且宜“软些、软些、再软些”,文章“不要太硬,太硬了人家不爱看,可以把软和硬两个东西统一起来。文章写得通俗、亲切,由小讲到大,由近讲到远,引人入胜,这就很好。”②在同吴冷西的谈话中,毛泽东更是明确指出党报不能只搞政治,要搞理论工作,要注意发表学术性文章,发表历史、哲学和其他学术文章。不过,搞理论工作应学会用自己的话来写文章。他以自己的经验为例说:“我写文章,不大引马克思、列宁怎么说。报纸老引我的话,引来引去,我就不舒服。应该学会用自己的话来写文章。”③用自己的话写文章无非是要使文风活泼,故毛泽东总是这样强调,写文章不仅要紧密结合形势,写得不要刻板,形式要多样化,要活泼, 甚至政论也不排斥抒情。④
在注重文章内容和风格的同时,毛泽东还强调文章标题要醒目。他认为“标题要吸引人看,这很重要。”⑤作为报刊方面的行家,毛泽东连报纸版面安排事宜也关注到了。在 1958 年 1 月给刘建勋、韦国清的信中,毛泽东指出要认真研究如何办报,“包括版面、新闻、社论、理论、文艺等项。”①信的内容显示了毛泽东在办报方面的丰富学识。此外,毛泽东还特别重视更正书报上的错误,1949 年 4 月,他为自己的文章《五四运动》及《人民解放军布告》中的多处文字错误分别给北平解放日报和新华社写信,并附上亲笔纠正的这两文中的若干误处。②毛泽东这种严谨精细,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从此可见一斑。